氣血、經絡、與健康(七十九)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等,是養生之道;而確保氣血津液運行通暢,呼吸深沈緩慢,則是保健之道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27期2017年11月

氣血、經絡、與健康(七十九)

天年

 

本篇為黃帝內經靈樞第五十四,說明人的自然壽命能到百歲,由出生到老年,若能血氣通暢、五臟堅固,六腑運化正常,即可常保健康,安享天年。

 

黃帝問于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

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何者為神?

岐伯曰: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

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黃帝問天師岐伯,人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胎兒的基礎是什麼?維護胎兒的又是什麼?其生死的關鍵又為何?岐伯答道,母親懷胎十月,是胎兒生存的根本,而父親是護衛,胎兒失神者死,得神則生。黃帝接著問道,神是什麼?岐伯回答道,胎兒血氣和順,榮衛之氣暢通,五臟已然形成後,這時神氣停駐在心,魂魄俱備,人的生命就形成了。

 

母親懷胎十月,供養胎兒生命所需的空氣、水、營養等,故母親是嬰兒生存的根本。而父精能化為精氣,從而維護胎兒的成長。當胎兒的氣血通暢,五臟形成後,心神就進駐心中,魂魄也就分駐在肝肺兩臟(肝藏魂、肺藏魄)。從這段文字來看,靈樞論及人的生命,包含物質面,也包含精神面。氣血、榮衛、及五臟,是物質面,而心神、魂魄則是精神面。靈樞本神第八篇提到:“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人的生命來自父母之精,兩精結合後成為胎兒先天之精,此時有神入精而形成生命,隨神而來的種種的心志情志者為魂,而隨精出入的(能協調形體內部運作的)為魄。此外,本臟第四十七亦提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以陰陽而言,魂為陽氣,魄為陰氣,故人死後,魂歸天,魄歸地。有注家提到:“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氣而有”,可見魂魄為精神、心靈層次的內涵。人的形成,經由入胎(胎兒)、出胎(嬰兒),到人的成長,皆包含了身心兩部份,靈樞的敍述,就也包含這兩部份。

 

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

歧伯曰:五藏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

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

六府化穀,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黃帝又問,人的壽命為何會有所差異?有的人夭折,有的人猝死(突然身亡,非意外傷害),有的人久病纏身,何以會如此?岐伯答道,如果一個人的五臟堅固,血氣調和,肌肉潤滑,皮膚細密,營衛之氣運行正常,呼吸綿長細微,氣血運行符合常規,六腑消化吸收五穀精華,津液順暢的輸佈全身,五臟六腑運作一切如常,人就能長壽。反之,就可能夭折、生病、乃至於猝死。

 

這段文字談到了生理上的長壽之道,包含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皮肉及呼吸狀態等。要使五臟堅固,六腑消化吸收功能良好,均有賴養生保健之道。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等,是養生之道;而確保氣血津液運行通暢,呼吸深沈緩慢,則是保健之道。例如經絡保健,可使氣血運行較為順暢;靜坐調息或練功吐納,均可使呼吸綿長細微。脾主肌肉,脾運作正常,可常保肌肉潤滑;肺主皮毛,肺運作正常,衛氣充足,可常保皮膚細密。

 

若不符合養生之道,就可能會有夭折、久病纏身、乃至猝死的狀況。夭折一般指少年而亡,另有一種講法,指人的天年是120歲,未滿半途而亡,也就是未滿六十歲往生為夭,過了六十,未滿百為折,例如八十四歲往生,算七折。所謂的不符合養生之道,包含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符合四時養生等。在傷寒論的傷寒例這篇文章中,就列舉了冬天受寒的後遺症,就會造成邪氣停留體內,久病纏身的可能。傷寒例提到:“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冬天寒冷時,應知保暖之道,若不保暖,就容易為寒邪所傷,冬天寒邪較為凜冽,身中寒邪發病,即為傷寒;若寒邪侵入人體,不即時發病,寒毒邪氣潛藏於肌膚之間,到了春天會演變為溫病,到夏天就會變為暑病。因此,在冬天需要經常出外工作或奔波的人,春夏多溫熱病,這就是冬天經常在外受寒的緣故。可見,人如果不能守養生之道,身體就容易受到邪氣的入侵,邪氣一旦潛藏在體內,久了就容易導致病痛,而影響人的壽命。

 

現在許多慢性病都有年輕化的趨勢,常見的三高更是如此,生活方式導致的疾病,也愈來愈多。“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是良好的生活習慣,但目前許多人飲食過量、營養過剩而超重、肥胖者,已十分的普遍;晚睡、加班過勞的現象也是如此。長此以往,因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生活方式的病,也就無法避免。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生活方式病是發達國家在對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進行了大量的流行病調查研究後得出的結論。這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就是人們的不良生活方式。包括疾病有: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一部分惡性腫瘤。這些都是現代醫學還難以治癒,並嚴重的危害人們的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夭壽、久病(慢性病)、猝死等等狀況的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

歧伯曰: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裏起,

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黃帝又問,長壽的人能活到百歲,這是什麼緣故?岐伯回答道,先天體質良好,經隧深長,氣血通暢,五臟堅固,六腑化穀功能好,營氣衛氣運行通暢,骨骼健壯,肌肉結實,人壽得以百歲,安享天年。

 

內容中的“使道”有二種注解,有注家認為“使道謂是鼻空使氣之道,隧以長,出氣不壅”;另有注家解為:“使道,謂神氣行使之道也”,也就是經絡、經隧之意。三部也有多種說法,三部三裡起,因個人學養不足,解釋只能從略。這段的文字,也有人由面相的角度來解析,使道解為鼻道,三部解為面部上中下三部,骨高肉滿亦指面部的骨肉狀態。個人查黃帝內經內容的一般方式是手邊有一本黃帝內經素問考証新釋靈樞經考証新釋的書,再參考古詩文網黃帝內經(網址http://so.gushiwen.org/guwen/book_10.aspx)的參考譯文,再不足時則翻閱手邊黃帝內經的相關書籍(如內經精讀、或黃帝內經述要等),或用關鍵字到google或百度搜尋相關解釋,例如參閱徐文兵解讀黃帝內經相關視頻或文字版,再透過個人的理解,來詮釋相關的內容。由於重點只在於養生保健,對於中醫的哲理思想方面,如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則未能深入探討,對以診斷、辨証、治療為主的內容,亦多付諸闕如。究竟中醫的知識經驗浩瀚如海,故個人只能取一些養生保健知識,作為調養身心之用,自覺有值得分享的內容,就儘量的寫,健康管理漫談則是不拘主題,看到那裡,寫到那裡。分享一些養生保健內容,也不失為一種拋磚引玉的方法,期望有專業人士能為這塊園地注入泉源,使這塊健康園地能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