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歷程──桑蒙3

心路歷程──桑蒙3
 
  「想什麼?想知道師父是否有神通?」老法師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意。  
  「嗯。」 
  「年輕人對神通都有著無比的嚮往,就是我在妳這樣年齡的時候也不例外;不過,當妳跨進了佛門,把佛陀的理論和方法,有了深刻的認識以後,自然對神通之道,也就不足為奇了!」 
  「神通可以專修嗎?」 
  「可以的,但是,由於神通不是究竟法,縱然修成了,最後仍然是會退失的;像從前的蘇東坡、王陽明他們,因為沒有在生死大事上下工夫,所以不能持久。」   「有了神通,弘法度眾不是很方便嗎?」 
 
  「不!佛陀住世的時候,唯恐弟子們以神通迷惑眾生,曾嚴格的禁止;基於神通之能,無救於生死,僅賴神通傳道,無異外教邪法,非是佛弟子所應有的行為!就像佛陀座下的目犍連尊者,他可謂神通第一,卻怎麼也救不了淪於鬼趣的母親;最後仰賴『供養僧』的方法,憑藉眾僧的功德力,才能救其母於極苦煎逼的下三塗!由此可見,神通不是究竟法,與生死大事了無交涉!」 
 
  「可是,眾生情願被迷於現前,卻不願覺悟於遙遠的未來!」  
  「妳願意永恒地流轉於眾生嗎?」  
  「不是願意或不願意,而是人生旅程中難以避免的事實!」 
  「人生旅程中妳在做些什麼?」
  「不斷的承受!」 
  「也在不斷的造作!」 
  「承受多於造作!」
  「於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妳造作了多少?」 
  「幾乎沒有!」 
  「妳又承受了多少?」  
  「完全的!」  
  「妳為什麼要撇開事實?」 
  「沒有呀!」  
  「每當承受的時候,有多少是苦的?又有多少是樂的?」  
  「當然是苦多於樂!」  
  「是自己苦?還是人家苦?」  
  「自己!」 
  「衣食住行非妳造作,為何說是自己苦?」  
  「承受的苦!」 
  「誰叫你承受?」  
  「人生中所必須!」  
  「誰供給妳?」 
  「造作衣食住行的人!」 
  「他們不苦嗎?」  
  「當然苦!」  
  「那為什麼說承受者苦?」  
  「為欲求得!」  
  「好了!事實在那裡?」 
  「相輔相成!」 
  「所以說,人生都是苦的,例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在在處處,無不是苦;縱然自以為有樂,那結果也只是短暫的!」   
 
  聽了老法師的這些話,除了對佛法有進一步的瞭解,更發現老法師懂得很多、很廣,而且很深;心地裡不由得生起更加敬仰之念,默默底為自己許下一個願,將來的日子裡切莫空過,必須全心全意的深入佛法,廣增知識,進而理事圓融,了生脫死;則不辜負離俗出塵的本願! 
 
  「不早啦!我們回去吧!」 
  老法師邊說邊起身,也不等我的回話,腳步已經邁了出去;像年輕人一樣,健步輕快,一剎眼,已經到達了岩石的盡頭,遠遠地屹立在海岸上,回首遙望著一步一顛,像過獨木橋似的我。 
 
  「慢慢走,不要摔倒了!」 
  多麼慈祥的聲音,一種無形的力量,導使我的腳步,竟然變得平穩多了。   「知道為什麼不等妳嗎?」 
  當我走近老法師的身邊,但見他慈祥的笑容驀地消失,代替的是肅穆的嚴顏;原先我那心底湧起的似近埋怨的微意,反而隨著他的聲音消失於無形。   「不知道。」我有點畏怯。 
  「人生的旅程有多長?」 
  「最多不過七八十年。」  
  「能依賴他人扶持的日子有多少?」  
  「十多年。」 
  「這就是年老的為什麼希望年輕的要有獨立自主精神的最大原因!」   「外緣不也是很重要嗎?」  
  「外緣不是依賴。」 
  「是什麼?」  
  「就像是空氣、陽光、水!」  
  「自己是種子囉!」  
  「許許多多的種子!」 
  「自己不是只有一個嗎?」 
  「自己是個一合相!」 
  「什麼叫做一合相?」  
  「無數的單元所組成的一體,像物質,像知識等,都稱之為一合相;像人,是許許多多的業力種子所組成,故稱人是個業團,業團即是一合相!」 
  「人既然是一合相,是否包含了體與用的分別相?」 
  「具備有體、用、相、境四種分別相!」  
  「請詳細開示好嗎?」  
  「好!邊走邊談!」 
 
  老法師的腳步永遠是那麼樣的穩健,不徐不疾,挺直前行;我為了便於聽開示,以稍後半步的距離一步一趨。   「就以人來說吧!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的色身便是體,色受想行識五蘊所作持的便是用,頭面身手足所顯現的便是相,思惟意念所變化的便是境。再進一步分別,凡所有體、用、相、境復各具四者,如『體』中具『用、相、境』,而『用』中亦具『體、相、境』;如此類推,亦復兼具。」 
 
  「好啦!」我心底在暗暗叫苦,這無異成了數學中的方程式,也像解析幾何;原本在學校最不喜歡的課程,而今同樣地攪得頭昏腦脹。 
  「怎麼啦!皺起眉頭來了?是不是感到太繁複?其實這些只是最普通的佛法,如果要研究俱舍或唯識學,那些較之微分學與積分學更繁複哩!」 
  「學什麼比較簡單?」 
  「這是一個問題,幾乎是很多人所都有的問題;在佛法中除了各宗兼具學術性的理論之外,在法門中亦有易行道可修學!」 
 
  「什麼叫做易行道?」 
  「龍樹菩薩所說的《十住毘婆娑論》中有易行品,該品中說: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又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也就是說:容易修行而求得佛果的一種方法,根據龍樹菩薩所判定,他說信奉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而因之成佛者,這種方法稱之為易行道。」 
  「我選修這種法門好嗎?」  
  「妳真以為是那麼容易麼?」 
  「您剛才說不是易行之道麼?」 
  「知其一不知其二,讓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妳。」 
  「謝謝您的慈悲!」 
  「淨土法門,概略地分為西方淨土與唯心淨土兩種。」  
  「還有唯心淨土呀?」   
  「是的,除了西方極樂世界,舉凡佛淨土以至各個世界,能達『心淨即土淨』的勝境,均謂之唯心淨土。」  
  「您先開示西方淨土好嗎?」 
  「好!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所依經典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以及《往生論》,爰為《無量壽經》廣說阿彌陀佛為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大願,誓度一切眾生;當他成佛以後,國土莊嚴,接引十方。凡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皆得往生彼佛極樂國土;基於阿彌陀佛國土,莊嚴清淨,無有眾苦,是謂極樂。此法門三根普被,盡攝眾生,在《悲華經》、《寶積經》、《般舟經》等裡面特別推崇,起信論中亦勸修淨土法門;過去的大德們,像龍樹、世親等菩薩亦深切的提倡此一法門。在中國,遠溯起自東晉的慧遠大師,結蓮社於廬山,加入的同修者僧俗具備,大家精勤修學,所獲成就頗為可觀,多少於臨命終時,一心不亂,瑞相徵驗者可說大有人在。可惜現前發揚淨土法門的大德,絕多數捨棄了《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觀法,不著重九品往生,乃是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