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歷程──桑蒙4

心路歷程──桑蒙4

 

  「您先開示西方淨土好嗎?」

  「好!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所依經典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以及《往生論》,爰為《無量壽經》廣說阿彌陀佛為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大願,誓度一切眾生;當他成佛以後,國土莊嚴,接引十方。凡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皆得往生彼佛極樂國土;基於阿彌陀佛國土,莊嚴清淨,無有眾苦,是謂極樂。

  此法門三根普被,盡攝眾生,在《悲華經》、《寶積經》、《般舟經》等裡面特別推崇,起信論中亦勸修淨土法門;過去的大德們,像龍樹、世親等菩薩亦深切的提倡此一法門。在中國,遠溯起自東晉的慧遠大師,結蓮社於廬山,加入的同修者僧俗具備,大家精勤修學,所獲成就頗為可觀,多少於臨命終時,一心不亂,瑞相徵驗者可說大有人在。可惜現前發揚淨土法門的大德,絕多數捨棄了《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觀法,不著重九品往生,乃是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旨趣。」

  「哪些願?」

  「第一、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第二、設我得佛,十方眾生,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前者,不取正覺。第三、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聽說修行淨土欲具備資糧,是嗎?」

  「依照彌陀經要解中說:『依正生信,發願導行,持名逕登不退。』所謂信,就是要信自己,信極樂,信因果,信事理。所謂願,就是厭離娑婆,願求往生西方淨土。所謂行,就是持名號,一心不亂;如是信願具足,精進力行,必登安養。如此,信願行三者,即是往生極樂的資糧。」

  「念佛應如何念?」

  「約略的說有四種:一是稱名,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二是觀像,觀諸雕塑圖像之阿彌陀佛。三是觀想,觀其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諸般莊嚴妙德。四是實相,觀諸法身,諦審諸法,覺然實相;如是念佛,必得成就。」

  「如果以易行道來說,念佛往生,是否往生極樂,即是成佛?」

   「問得好!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姑且用最簡單的方法,告訴妳問題的答案。」

 「您過去說過,問題的發生,必須分析過程,不必先做答案嗎?」

  「不錯!我說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分析過程,能瞭解過程,自然便會得到答案!」

  「對不起,是我太沉不住氣了。」

  「也就是我常說的,不夠冷靜!」  

  「是。」

  「這一個是字回答得很好!」

  「怎麼說?」

  「不亢不卑,沉穩老實,練達兼具,有成熟蘊藏之妙!」  

  「為什麼不說蘊藏成熟之妙?」  

  「那就變成回鍋油條了!」

  「不懂您的意思!」

  「先聽完往生淨土的過程分析,同樣也就能夠得到答案!」

「但願有所覺悟。」

  「念佛往生極樂,乃是藉念佛之功,速離娑婆世界,往生西方極樂國土,依照念佛的功德,先得蓮花化身,常住淨樂,聆法音,待花開,得見阿彌陀佛,成為極樂眾生,不受眾苦,在極樂的世界裡,仰承阿彌陀佛的教化,精進修學,成就補處菩薩。」

  「什麼叫做補處菩薩?」

  「無量壽經中說: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補處即是嗣前佛而成佛的菩薩,隔一生成佛,就叫做一生補處。」

  「為什麼要隔一生?」

  「照四教儀集註中說:一生補處,猶有一品無明,故有一生;過其一生,即補妙覺之處;像彌勒菩薩,便是補處菩薩,當於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成道,繼釋迦牟尼佛之跡而補佛處的一位菩薩。」

  「方才說花開見佛,如果得到了蓮花化身,要多久才能花開見佛?」

  「蓮臺分上中下三品,各品再分三等,共計有上品上生而至下品下生九品。」

  「九等品位將如何證得?」

  「各依念佛功德多少而定,最下者為下品下生,唯有成就上品上生,即得花開見佛!」

  「如此說來,往生極樂,並非即已成佛;必須功德圓滿,得到了上品上生,花開見佛,聆聽阿彌陀佛的教化,如實修學,才能成就菩薩位或補處菩薩位!」   「這就是易行道為人所誤解的地方!」

  「畢竟不是易行的哩!」

  「也不是蘊藏成熟之妙哩!」

  「哦──」

  「有所覺悟麼?」

  「無所!」

  「哦什麼?」

  「古嚴寺在我的面前!」

  「丫頭到家了!」

  「但願無所住!」

  「總離不了生心!」

  「嘿嘿──」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