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八十一)

    養肝貴在養心,當情志動盪時,能及時面對問題,分析、探討、認識問題,來疏泄我們的情志,並常保一顆平和的心,則能長養肝氣,使身心達到平衡健康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29期2018年1月

氣血、經絡、與健康 (八十一)  

古籍選讀--認識五臟

 

中醫可以說是天人之學,中醫的基本思想,包含了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這些思想涉及自然界,也涵蓋了人生界。在人體結構上,五行對應的是五臟,因此臟腑學說就成了中醫的一個主要思想。由於中醫重視整體,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臟腑藏於體內,有如樹木的根,而體表如同枝葉,可以反應樹根的狀態。例如,花繁葉茂,顯示樹根健康,能充分吸收營養、水份,而枝葉枯黃,顯示的則是樹根的狀態不佳。正所謂“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類經藏象類),因而學界又以臟象學說為名,以彰顯內外的關係。中醫的臟腑並不等同解剖學的實體臟腑,而是以它的功能為著眼點,典型的範例,如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提到了十二臟的職能: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黃帝請教岐伯有關人體五臟六腑的職能及其主從關係,岐伯首先指出:心是君主,而肺是輔佐君主的宰相。從氣血的角度來看,血液運送全身各器官存活所需的營養、氧氣、水份等,心主血,心不停的跳動,將新鮮的血液由心臟藉由動脈傳送到全身各處,並藉由靜脈回收各器官及體表帶有廢棄物的物質,交給各相關的次系統來處理,而完成與環境的質能互換。例如循環系統中的肺循環次系統,能將人體產生的多餘的二氧化碳,由肺排出體外,並吸入新鮮空氣,完成空氣的互換,來保持血液中的含氧量。又例如腎循環次系統,可將血液中的廢物化為尿液,排出體外,以淨化血液。

 

但是,心為君主,主要還在於心藏神的功能,心氣足,人才能運用其心神,從事精神活動,使人能充分運用其意識及思維,來進行種種高階生命的活動。所謂“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說明了人心神的可貴。心神是一個較難把握的概念,人身複雜,人心更是複雜難解,但它對人而言,畢竟是個核心概念,心神使心居於君主的地位。基本的養生之道,在於良好的生活方式,但上古天真論指出養生更重要的是養心、養德,這正是所謂的人“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佛弟子協會所推的“全健康、心生活”概念,就十分符合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

 

從氣血的角度來看,心主血,肺主氣,肺掌管人體的氣,治理調節氣的運行,故成為輔佐君主的宰相。靈樞經邪客篇提到“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宗氣是肺所吸入的清新空氣與脾所運化的水谷精氣結合後形成的氣,主要積聚在胸腔,貫穿心脈,並作為呼氣吸氣的一個主要動力。心臟要將血液打到全身各處,必須要有足夠的心氣,而宗氣正是心氣的一個主要來源,因此,肺主氣,成了相傅之官。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接著岐伯提到肝是將軍之官,膽是中正之官,肝主謀慮,膽主決斷。將軍是武將,是國防的主力,保家衛國是其職責,而肝主筋,是人身力量展現的由來,筋帶動骨肉,肝氣足,人才能充分展現力量,以因應環境的威脅,從而解除不安的心理;膽氣足,人能展現剛正果決的性格。人若因暴怒而導致肝氣過盛,容易產生暴力或粗語相對的現象,所謂“瞋火能燒功德林”,正是將軍之官失職的表現。酒助肝膽之氣,酒喝過量,容易使得肝膽之氣過旺,導致一時衝動,產生失去理智的不當行為。是故戒酒成了五戒之一,以免人因一時衝動、失態,而犯下傷害他人或自己的行為。

 

有道是“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肝氣足,除了可以產生力量因應外來威脅外,也可以出謀略。謀略是武將的智慧,所謂“文韜武略”,加上膽識,能冒險犯難,以度難關。武將臨戰冷靜過人,出謀略,以因應瞬間變化的戰局;而寧靜致遠,運籌帷幄之間,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者,是肝氣充足時所能表現的一種智慧。肝主疏泄,能疏泄情志,肝氣真正充足時,所展現的不是對外發泄,而是疏泄自己因人、事、物所產生的情志,使情志疏暢,從而常保頭腦清明,故能充分運用知識與經驗,出謀略來面對困局。換言之,人若靜心修養,在面對問題時,能平靜的分析、探究,從而對問題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才是真正的保肝之道。膽識過人,戰前能韜韜雄辯,臨陣時能像張飛怒立於長板橋的不戰之威,都是武將的智慧表現。因此,養肝貴在養心,當情志動盪時,能及時面對問題,分析、探討、認識問題,來疏泄我們的情志,並常保一顆平和的心,則能長養肝氣,使身心達到平衡健康。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膻中為心的使者,心包氣足,喜樂之心由此而出。靈樞經脹論提到膻中為“心主之宮域”,它亦為心包經絡的別名,而膻中穴為心包經的募穴。所謂“心不受邪”、“心包代心受邪”,心神是一個總括的概念,包含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內容,意涵十分的抽象難解,在具體或物質面的職能,另以心包來說明。心包是心的包絡,為心神的宮域,可視為肉團心,故在保健上,心臟的問題,一般取心包經來保健;心煩氣燥時,則取心經來保健。邪氣侵入人體,係由體表逐步入侵,五臟氣血最充足,故受邪較晚。人體受邪時,係先由絡脈,再經脈,再六腑,最後才是五臟,而心臟係由心包經受邪。

 

人歡喜高興時,由心包經氣表現出來,呈現出“滿心歡喜"的現象,正是喜樂出自心包經氣的表徵。“心心相映"亦然,心神歡喜,相映處即為心包經氣。有一些換心之人,心情會大變,甚至會有一些與捐心人有關的不可思議行為,這可由肉團心是心神的使者這個功能來理解。例如我們在谷歌 (google) 搜索引擎中鍵入 “換心人 行為” 時,可以看到如下的標題:“換心人為什麼性格大變"、“人換心之後,真的還會殘留記憶嗎"、“高中生「換心」後,竟不斷看見捐贈者過世前的畫面",“女換男人心,舉止像男人"等。這些現象,固然可以由生理面來解釋,但如能由臣使之官的概念來理解,解釋就容易得多。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脾胃、大腸、小腸是人體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在人體職能上,脾胃是主管人體營養的,酸甜苦辛鹹等五味係出自脾胃之氣。脾臟是一個運化系統,它包含解剖上的胰臟,能運化水谷精華,將食物轉化為體內所需的營養。而吸收這些營養的受盛之官,正是小腸。至於大腸,亦有去蕪存精的功能,同時也具有排泄功能,能將食物中的廢棄物傳導至體外。

 

就生命系統而言,消化系統為轉換器,能將取自環境的質能,轉化為體內所需的質能,以進行新陳代謝,維持生命。人的消化系統,透過食物進入人體後,經由脾的運化,胃腸的消化作用,將食物中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等大分子的食物,轉化成各種人體所需的葡萄糖、胺基酸、及三酸甘油脂、膽固醇等小分子物質,經小腸等吸收後,進入肝門靜脈,再交給肝臟進行各種合成代謝,以轉換出人體所需的血糖、肝糖、肌糖等,並合成各器官細胞所需的蛋白質與脂肪等,以維持生命的運作、成長與延續。脾胃均為倉廩之官,臟腑同時運作,方能完成提供人體營養物質的職能,可見兩者關係之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