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法相學75三性三無性(上)

唯識法相學75三性三無性(上)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三性”、“三無性”。三性大家都很熟悉,有“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三無性說什麼呢?我一直強調佛法中談“無”不是沒有,不是一個否定詞,三無性是以這三個“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來探討它的變化與作用。首先來談三性的問題,通常“性”的本義是談本質或本體,其實本質、本體並不是完不變的,怎麼說?譬如以人來講,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不變呢?那是講佛性不變,而以業來講它是可變的。

 

如果“性”是不變的,佛性不變,為什麼業性是變的?因為業不管善的、惡的,善本身也具有惡的成分,惡本身也有善的成分,怎麼說?譬如一個很善良的人,這個人的善性怎麼樣,是不是就是善沒有惡?即使一個善良的人同樣還有惡行。相反的,一個非常惡劣的人,我們也不能說他沒有善行,所以於業性而言是會起變化、生作用;以佛性而言肯定是不變。所以在這裡談的“性”幾乎是談本質本體。本質本體是可以變化的,因為變化才會有不同的作用,不能一談到“性”就講佛性,不變的佛性根本不需要談。

 

再看三性,所謂遍計所執,“遍”是普遍的意思,“計”是計量,計較與執著,而“所執”是依於普遍、依人的本質而言,都是在這種分別計較上去執著發生的。譬如講物質的貪,以物質而言,一定是從眼耳鼻舌身接觸色聲香味觸之後,它的本身並沒有作用,一定要起變化,變化的力量來自哪裡?就是來自業力,業力又怎麼發起?來自我們的意根,意念之所起,才會有計較執著的問題發生。

 

所以常說「人為什麼這樣?」這是一個疑問,「這樣」的內涵究竟是什麼?譬如這個人脾氣很好,很有包容性,修養不錯;可是有的人的確沒有包容性,脾氣也不好,我們就會說他很暴躁。其實即使有包容性,這個人好像很好,可是往往包容已經到了一個極限,在忍無可忍,承受不了的時候,他還是會產生一個相對的不好,這說明其實還是意念之所動,才會有這種計量、執著,因為前面是說人依業力而來,普遍都是這樣,所以才叫做“遍計所執”。

 

只不過要把握一個問題,剛開始我強調這裡談的性,可以起變化,產生不同的作用,不管任何一個人或事的問題,或者業的、道的問題,根本問題在乎那個“我”。所以有人常常談佛法的問題,總是忘了那個“我”,盡在所謂的名相、法相上講一些道理、方法,捨棄了“我”能怎麼說?因為沒有“我”的存在,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都沒有意義。所以佛法是對人說的,人都有一個“我”,不管他有修養、沒有修養,業障重或輕,善根厚或淺,總是那個“我”。

所以以“性”而言談本質,以“我”為本體,但是意念所起,顯現出本質,這是第六識。“我”就是那個“性”,所謂的本體就是一般講的第七識,而意念之所至顯現本質是第六識。但是話又說回來,只有第七識的話,第六識怎麼形成?就沒有道理方法可說明了,而且也不可能知道意念,也就是第六識會怎麼樣,再說如果連第七識也不存在,究竟又能談什麼?

 

此中就會涉及到一個問題,如果以“能”與“所”而言,“能”會起變化,為什麼?“能”是依於業力或者道力的不同,所以它的能力表現也不同。“所”呢?也是因為業力或道力的不同,所接觸、產生的變化作用也就不同,這一點要特別把握!所以本質、本體是以“我”為本體,是以第七識來看。真正的本質的顯現是第六識,尤其唯識學講了很多──“識”是認識了別,它不是一個安排,也不是沒有緣由就會顯現的,它來自根塵的關係。

 

前面講百法,談到色法、心法、心所有法,總離不開五根五塵,也就是識進入後轉變為六識,這個基本的道理好像都會背,但有沒有想過,“六根”裡面,五個是基本根不變的,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聽、鼻子只能聞,能變的是什麼?是你的修養。所以意念之所到,是依於第七識的本體究竟有什麼,這個本體又從哪裡發現?從第八識而起,因為你平常所作所為都會完成一個結果,它會蘊藏在第八識。

 

所以談六根再轉變為六入,很多人介紹佛法談六入,不瞭解六入真正的道理。至於十二因緣的六入是談什麼?是談母親懷孕了,孕完成之後到達六入的時刻,也就是它的六個根本都已經具足了,胎兒的身上完成了六個根本叫六入,那是十二因緣的說法。但是它在母親的胎裡面沒有作用,因為不會起變化,這是以一個正常人而言,談六入就不能夠用一種不太瞭解的說法。所謂六入究竟怎麼入?現在告訴大家一個基本的認識,由相到境這個叫“入”,相是表相,如果意念不生起,它沒有作用,要由表相進入到境界,才會生變化、生作用。

 

所以由相入境,那是依於五根加上第六個意根進入。因此進入六入,是來自第六個意根進入前面的五根,不管任何一根,譬如眼睛看到的時候、耳朵聽到的時候,意根都會進入你的五個根本,同時都會進入到色聲香味觸。這種“相”,於道理而言才叫做入。所以由相入境,眼睛看到了、耳朵聽到了,就說五根接觸到五塵,這是“相”,一定要意根進入才能轉根塵而成為識,這是一種境界。所以“入”是進入到它的內涵,產生一些變化,不是說眼睛看見了什麼,譬如看見了電燈,眼睛是一個能,電燈是一個所,能所要相應才成,怎麼相應?就要意根進入才會相應,如果只是眼睛看到什麼,意根不進入的話,你看到的只是一個顏色、一個形狀而已,這都是相上的問題。

 

可見一定要進入它的境界,就是意根進入到眼睛所看到的境界,絕不是指意根的相。譬如看到一盞燈,認為燈跑到你的眼睛裡面來,沒有這種道理!為什麼?“所”怎麼跑到你的眼睛呢?必須眼根有這種能力,去接觸那個色塵的相,而接觸只是一種接觸,它沒有“入”的這種能力,“入”一定是由相進入到境,需要意根進入才叫做六入。不能說眼入、耳入,舌入、鼻入、身入,不是用這種方式來講,六入是以六根那個浮根來說,前面是根本不變的根,由境入相的完成,這樣才是由相入境的完成,如果不能把握這個問題,就會產生什麼?燈就是燈,大家都認為是燈,你何必計較呢?其實哪有不計較的?

 

譬如燈光的作用是什麼?要知道燈光本身沒有作用,是你利用它才會產生作用,所以必須要有意根進入,可是意根要有一個主宰者──第七識,至於主宰者的知識經驗,也就是資訊從哪裡來?它來自第八識,如果這個基本的道理不能把握,其實不只是唯識學,其他各種經典的說法,也都不可離開這個基本的理論。你說遍計所執大家都這個樣,其實絕不會都這樣,為什麼?「大家都喝酒」,你能這麼說嗎?還是有很多人不喝酒呀!你說大家都喜歡吃肉,是不是如此?“普遍”是個概念,如果人都有肉食的習慣,這是普遍,計較的是什麼呢?他認為不吃肉就吃不飽,肉的味道跟那些蔬果不一樣,他產生這種計較,所以就執著於「沒有肉我就吃不下飯」,這怎麼形成的?就要看前面的五根五塵相接觸,還要意根進入。也就是由相進入它的境,這時才會產生「沒有肉吃不下飯」的問題,否則沒有肉吃不下飯只是一個概念,真正沒有肉就吃不下飯嗎?是因普遍計較而產生的執著,如果根本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沒有肉吃不下飯」,你能這麼說嗎?

 

所以普遍的“遍”,它是一個概念,是大多數的意思,不是所有普遍都有這種計較的習氣,這習氣的形成是來自我們的業,當然要改變為道也可以。譬如普遍大家認為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凡所有學佛的人,都要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見這個“遍”只是大多數是這個樣而已,絕不是一個肯定的。所以談它的本體跟本質,你先要先建立它的法相──「談業還是談道?」業也會變化,道也會變化,為什麼?你的造作行為、修養行為就可以使它改變,所以在這裡不可以一下就把佛性這一個大前提擺在那裡,叫人動彈不得。如果只談佛性,捨棄了這些基本的道理,既然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佛性顯不出來?很簡單的道理,因為業的關係。業要怎麼辦?需要道去清淨,可是道清淨了,執著於道行不行?一定要曉得執著於道的話表示還有業,為什麼?因為業真正清淨了,道也不需要了。

 

所以談“遍計所執性”是以業性來看,告訴你道理方法,因為普遍性是大多數都這樣計較而生的執著,就有這種本質的顯現。這個本質,譬如業原來是惡的話,可以調理轉變為善;如果這個本質顯現出來,原來是惡的話,現在就可以顯現出善來,這就是業的轉變。以道來說呢?以菩薩的成就而言,從初地到十地,完成了初地後面還有一大堆,距離還遠得很,所以要不斷的修養才會提昇境界。可見它也是會變的,所以業跟道不是不變的!只是它的本體絕不是道的本體,還是業的本體,怎麼說?因為沒有業,道也沒有用;如果只有道,跟你的那個“我”沒有關係,這個道就不叫做道!“道”一定關係到你的那個“我”,這個我又是業所形成的,業與道彼此的關係,不能分開來談。以前我常說「為什麼恨他?因為愛他。」可是有沒有這種話呢?絕不會有人說「我愛他,因為我恨他!」

 

這說明什麼?普遍大多數的計較產生的執著是什麼?為什麼恨他?因為愛他,如果愛都不愛就不可能恨他。所以這普遍的“遍”字要把握,是講大多數,不是絕對的!所謂大多數都是這樣,譬如人要睡覺,為什麼要睡覺?累了,疲勞了,普遍性都是如此。至於一定要睡多久倒不一定,依個人的體質、習慣不同。如果講求每天一定要睡多久,這種話不可靠的,因為每一個人,工作的關係,所處的環境都不相同,這個一定要把握。“遍”是普遍,就是大多數都是這麼計較而產生的執著,由這一種本質所顯現出來的,就是遍計所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