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法相學83四智(下)

    哪怕講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它還是有觀行。《觀無量壽經》裡就有十六觀行法,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不觀行而說佛法的。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38期2018年11月

唯識法相學83四智(下)

 

繼續談唯識法相「四智」,前面說了一些理論上的概念,有了認識但並不表示就真正懂得了「四智」,我們再一個個看。剛剛講概念,現在先看「成所作智」,也就是成所作的知識經驗。譬如一本書,最初寫書的作者,還有經過校對,顯見一本書的完成,這當中必須經過多少不同的人,也涉及一些公司、單位,譬如印刷廠的排字種種都涉及到「所」,而完成書所經歷的過程叫做「成」,最後的「作」關係到什麼?就可以看出這本書完成的只是一個物質;它經歷了不同的關係,也就是「所」,還有「作」的行為。不能說文章寫完了就成一本書,它必須經過作者的校對、審稿加以刪改之類,這都是「作」;可見一本書經過「成所作」,當中含有多少知識經驗?

 

我們說「成所作」是一個因,書只是一個概念,不可以沒經過「妙觀察」就認為「反正就是一本書嘛!」雖然書裡有文字,譬如中文書、英文書,顯現出來的都是書,這是講「平等性智」。但究竟是一本什麼書?是不是要經過妙觀察?妙觀察的「妙」是什麼意思?就是修養的不同。修養高,觀察所得就不同;修養愈高,所觀察的就愈微妙,這就叫做「妙觀察」。「平等性」就是一般都認為這樣,講平等是不分上下、高低;「平等性智」的「性」是講本質或本體,譬如大家都知道這本書經過裝訂成冊,裡面有文字,這樣完成的叫一本書。如果裡面沒有文字,西方人不稱它是一本書,在我們中國就變成是「筆記本」,可見平等性的本質本體還是有差別。書裡究竟寫什麼?譬如故事書是說故事的,但故事書太複雜了,沒有經過妙觀察的話,像水滸傳、三國誌、紅樓夢,此中的差別太大了!還有一些書,譬如歷史的、地理的,涉及到現在所謂的科技、經濟、政治,實在太多了!

 

所以「妙觀察智」是去認識這一本書,而後再看它顯現的是什麼?假使這一本書是經濟學,凡有關經濟方面的一些學問都在裡面,我們稱之為「大圓鏡智」。就可以肯定有關經濟方面的學理都在這本書裡面,只要想知道經濟學方面的資訊,從這一本書就可以得到。所以這種結論,肯定是有關經濟學的問題;可見「成所作」是因,「妙觀察」、「平等性」是過程,這個過程又依於個人修養的不同、智慧的高下而有所差別,最後完成的就是經過認識、了別而後肯定,所以「大圓鏡智」就是一個肯定,這是以一本書來看。現在另舉一個例子:一面鏡子可以反射照用,它不是一般玻璃;鏡子的本身沒有作為,可是它有成、有所,並沒有作,因為這個「作」是鏡子要有作的時候,你想從鏡子裡面顯現出相來,就要利用鏡子來觀察鏡子裡面的相。再看一面鏡子的作用,是看你把它擺在什麼地方,其實不管擺在什麼地方,依鏡子的本身都會顯現一個相,這個相是什麼?就是面對鏡子的相,如果少了一個「我」,不去造作的話,鏡子並不知道顯現其中的是什麼相?

 

常有這種說法,假使住的房子對面有一棵樹,或有一根柱子正對著房子中間,就會在房子的牆壁上掛一面鏡子,這個鏡子裡面顯現的是什麼?是對面那棵樹與柱子的關係作用,其實鏡子與樹或柱子,相互之間並沒有任何作用。所以「成所作」要完成知識經驗的話,此中有一個「我」在。所以不要忘了談四智就是談人的六根八識, 否則只是談名相,也就是鏡子所顯現的「相」,沒有那個人就毫無意義了!就談不上認識、了別,更談不上所謂的肯定。所以學佛不管是什麼專門的學問,不要忘了裡面有一個「我」的存在,如果少了那個「我」,什麼都談不成!可是那個「我」有什麼不同?是他的修養:同樣一面鏡子,假使在鏡子前面顯現出一個「我」來,如果不經過妙觀察的話,鏡子顯現的就只是一個人;「人」只是一個平等性,為什麼?譬如這個人是誰?是一個出家的還是在家的?是男的還是女的?是老還是少?美或是醜?在「平等性」上面都可以分別。

 

如果沒經過「妙觀察智」顯現的相,比方總統不也是一個人嗎?清潔隊員也是個人呢!就可以發現經過了妙觀察,在鏡子裡面顯現的那個「我」原來是這麼複雜!再說同樣一個人,還要看是在什麼樣的時間、空間,得到的妙觀察就是所完成的知識經驗又有其差別。舉個例子,陳水扁(時任總統)以前當律師的時候,鏡子照出來的陳水扁是個律師;以後當立法委員,照出來的是個立法委員;當台北市長照出來的是個市長,現在是總統照出來的就是總統。人還是同一個人,以「平等性」來講沒有差別,可是經過「妙觀察」來看,所得到的知識經驗就完全不一樣!這肯定什麼?要看當下的時空是什麼?所以「鏡照」照什麼?是照你的「本來面目」,你現在是個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相貌?是講你與時間、空間的關係;年齡與老、醜種種的差別等等,這都必須要有妙觀察的修養,才能肯定「大圓鏡智」裡面所顯的是什麼知識經驗。

 

從中可發現「大圓鏡」所顯現的知識經驗,以及一般的概念顯現的「平等性」的知識經驗,再經過修養的「妙觀察」得到的知識經驗,甚至關係到「成所作」的知識經驗,其中的道理、方法就可以融會貫通,可是這還是四個名相的認識而已;以唯識法相來說要怎麼認識、了別而肯定?這些與煩惱、道或解脫有什麼關係?首先看佛法,不管哪一種法門都有一個基本的東西,就是「觀行」;不管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少不了觀行;哪怕講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它還是有觀行。《觀無量壽經》裡就有十六觀行法,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不觀行而說佛法的。從觀行上可以發現,為什麼四智要談「妙觀察」?那是以修養來說,一切就看你的修養──從觀行上面所得到的知識經驗的多少。知識只是一些資料經驗,還要把資料加以吸收消化,轉變成為自己的才算完成經驗,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有經驗,有經驗也不一定有知識,差別在哪裡?就是修養的問題。

 

修養怎麼形成的?第一個「成所作」是以法相來說,我們面對這個法相還有成所作,為什麼?第一個法相只是一個概念,是一個相而已,它的法最多只是概念的法,譬如一個電視機,它的形狀是方的,顏色是個什麼樣的背景,裡面有什麼文字?我們只能看到一個概念,可是經過妙觀察的話,就可以認識、了別。但是在認識、了別當中,不要忘了還有「平等性」,為什麼?因為談電視機就談電視機,不許談電視機又扯到電腦去。譬如從電視機放電影,你只能從電視機看電影,絕不可以又談到去戲院看電影,因為它的「成所作」不同。所以此中的「平等性」就是談那個「一」,不能又有另外二三個法相建立,就只單單針對這個法相來做認識了別才行。因為認識了別的關係就在「妙觀察」,可是「妙觀察」不可以捨棄它的「平等性」,不能我說一,還要說二三。

 

譬如現在說一個男人,概念上都是男人,但以平等性來講,男人還要看是父親的身分,還是阿兵哥的身分,還是什麼不同的身分?譬如談這個男人是個阿兵哥,他的「平等性」都以阿兵哥來看,而以「妙觀察」來講就不一樣了!因為你還要深入地去認識這個「阿兵哥」。不能說阿兵哥裡又有什麼不同的官階,那就不是平等性了!一旦涉及到妙觀察,「阿兵哥」是平等性,而不同的階級須要經過妙觀察,還有現在的阿兵哥,軍人有男也有女,就不能把他們混為一談。以軍人而言概念上都是平等的軍人,但還是有男女、官階的差別,這一些怎麼看?就要從妙觀察上面去分析,去認識與了別。所以談「妙觀察」不能捨棄「平等性」,因為要看法相的建立是什麼?若這個法相的建立是一個軍人,你就要以一個軍人來看他的平等性,但是這個平等性是不變的,經過妙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這是個女軍人、男軍人,這是個士官、尉官還是校官?甚至是一個將領,何況裡面還有不同的職務,譬如有師長、團長、營長、連長,都是軍官!那以軍官來講它是平等性,以階位來講又有不同的職務。所以「成所作智」是依於一個法相的建立之後才能談四智,如果沒有法相憑空去談,那不是唯識學!最多只是茶餘飯後的聊天而已。

 

佛法是講怎樣從業顯道而得解脫,在這一節課還不能談到「業、道、解脫」與四智的關係, 但是必須把握這四個項目的基本認識,絕不能搞錯!「成所作」是法相的建立,這個建立本身就有一個成所作的知識經驗在, 譬如法相是一部電視機,這個電視機是怎樣完成的?基於種種造作行為才完成一個電視機,所以電視機是法相的話,是談電視機本身。電視機有大、有小,所有的電視機還涉及到密度與構造的差別;還有很多附帶的效果,這都是以電視機來說,所以不能把電視機再放到別的主題來談。談四智,一個法相建立,就單一講一個法相,在這法相中間,以平等性來講就不能扯到其他的;但是從這個法相可以用「妙觀察」的知識經驗去認識它、瞭解它,做一個肯定。舉電視機這個例子來說,你選擇看衛星電視台或有線電視台發射過來的一些畫面,就可以顯現它的平等性。

 

可是話又說回來,譬如自己錄影,經過攝影機與一些附件,用電視機顯現影像,那個畫面、文字、影像、聲音,其實以平等性來講都是相同的。可是不能談電視機又談「再加一個“放映機”就可以放電影影帶,這些不能混為一談。你只能談一個,所以在這裡談「成所作」法相的建立,是就一個法相,針對這個法相來談問題,如果又扯到其他的話就不行;佛法不以這種方式來談,因為會亂,所以談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以及成所作智,不能捨棄了它的因與果的關係,還有它的過程,否則會錯亂。因為你不可以用一種錯亂的方式,譬如不談因與果、不談過程,又或者只談因果不談過程,這一種叫做斷因斷果,就會錯亂,為什麼?譬如談電視機,一定針對這個電視機的畫面表現的是什麼,如果突然來一句「沒有電不是什麼都看不見?」那不是一個完整的成所作,這個法相的本身就不完整。法相也有一個成所作,你面對這個法相,再有你的那個「我」的成所作,如果不能這麼分別,法相不建立就去做認識、了別則會錯亂,一定要把握這個原則!

所以很多人口口聲聲談唯識學,唯識學是「識而後唯」,不是「唯而識」;如果以唯而識來談就是一個自我意識,你愛怎麼說就怎麼說。「識而唯」就不一樣了!是經過一個法相建立,有了一個成所作,但是於製造這個電視機以及完成電視機的效用上,它也有妙觀察、也有平等性、更有大圓鏡。所以運用電視機這個法相來看,此中有成所作、妙觀察、平等性、大圓鏡,而且可以發現,不能捨棄平等性來談妙觀察,如果捨棄平等性的話,等於說「我不要電視機,我也可以談電視」,這叫做紙上作業,最後面對電視機還真不明所以,因此在這方面我們先要把握!這節談到這裡,下一節課再談「業、道、解脫」與四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