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出坡

    兩個小時的勞動,不知大伙兒的心念掀動的是什麼內容?正的?負的?雜亂的?有序的?無論是什麼,都是值得去面對的課題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43期2019年5月

衲衣下的足跡 出坡 /童蒙

 

上午七點五十分,安靜的寺院,響起「噹!噹!噹噹。噹!噹!噹噹。」的鈴聲。不久,就見大伙兒從寮房魚貫而出。有人還全身裝備齊全,手套、口罩、帽子...。原來,八點要出坡。法會前的例行工作──整理停車場。

他們陸續走向停車場,隨手拿起照客師準備好的工具、竹掃把、畚箕、塑膠袋,開始眼觀八方的選擇自己想掃的區塊,有人走到樹蔭底下,避開陽光,有的則迎接陽光,讓自己沐浴在還不太熱的初陽下,開始掃起滿地的落葉和雜草,靜靜地,沒有吵雜聲,只有竹掃把掃過地面的沙沙聲。似乎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跟眼前落葉的世界。偌大的地方,只見幾十個人賣力揮動著掃把的身影,好一幅叢林生活的畫面。

不久,一堆堆的落葉堆起,原本一人的世界,自然變換成二人的隊形,合力把成堆的落葉裝進塑膠袋,再拉到集合處。仍是安靜的進行著.....。陽光愈來愈熾熱,每個人的臉紅通通,汗也如雨下,二個小時過去了,原本落葉滿地的停車場,顯得乾淨清爽。抬頭藍天白雲綠樹,加上春風習習,好不愜意!

接著,收拾工具後,走向點心區──每次出坡時庫頭師都會準備飲料、餅乾,讓大家補充一下體力,也開始輕聲交談聊天,稍事休息,大伙兒就往回走。一場坡事就此完成,法會時上山的信眾就有乾淨整潔的停車場可停車。

兩個小時的勞動,不知大伙兒的心念掀動的是什麼內容?正的?負的?雜亂的?有序的?無論是什麼,都是值得去面對的課題。因為緣境引發八識田中的業力種子,行者唯有去面對、去探討,去認識了解,才會有所發現,也才有突破的機會,讓困惑自己的阻障得以消除,資糧就是平日吸收的佛法,面對生活的緣境,道理是否可以轉為實際的力用,只有自己最了解。

僧家不離山,在山中何事?不是遊山玩水,也無關清風明月,而是心中有事,念中有疑,不能錯過,只能一一去化解,才有自在的一天。僧眾安住伽藍,就為這個!

註:出坡,正確名稱是「普請」,於叢林從事作務勞役時,普請大眾,上下合力,稱為普請,今俗稱「出坡」。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載,此制於唐代即行於各地,當收蔓菁蘿蔔時,院中上座等盡出揀葉,如庫頭無柴時,院中僧等盡出擔柴。蓋此制原係倡導農禪,凡耕作摘茶等作,皆以普請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