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看不見的真相

    有不服輸者更強調自己的所見所聞,到處散播自以為是的事實,認定己是他非,言之鑿鑿,猶如法官定罪於人而奪去他人發聲的權利;誠然「唯我獨尊」的氣勢,早已將自己落入「惡口」及「所知障」的陷阱中還洋洋得意!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43期2019年5月

衲衣下的足跡 看不見的真相 /釋浮詠
 
2019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正好趕上天文界的盛事,大家在慶祝吃湯圓的同時,也爭先欣賞又大又圓的超級月亮。
 
在網路上有一張寺院的月亮捉影圖在臉書被討論著,是某一位師父拍下分享的,附上:
《佛說月喻經》曰:「皎月圓,行於虛空,清凈無礙。」、「猶月行空,清凈無礙。譬明眼人,涉履諸險,離諸疑懼。」
 
圓月配上文詞,獲得的回響如下:
A:「好美喔!」
B:「意境幽遠,正見誠虔。令人神往?」
C:「剛才在公園散步,我也有看到皎潔明月哦!真的很美!」
D:「師父吉祥平安,好美的意境,如同師父一樣皎潔明月照空虛…」
E:「這張照片拍的很好,很有意境。」
F:「太感動了,明月高掛,心境的感覺難形容。」
 
另還留下這樣的對話:
G:「好美噢??顏色使菩提寺很不一樣。」
師:「這不是菩提寺的景,是經過左營孔廟時路邊拍下的。」
G:「我的眼睛被騙了。」
師:「要當明眼人還真不易吧!」
G:「尚缺一隻眼。」
 
賞明月,心境各不同。對話中的G據悉之所以看了照片聯想到「菩提寺」,因為她常在臉書上看到這位師父分享拍攝的照片幾乎是菩提寺景。而這次值超級月亮之夜,元宵賞花燈,燈的澄與月的黃,將照片中寺隅的一角打得朦朧,讓G傻傻分不清楚左營孔廟與菩提寺的差別,因而先入為主的論定師父所分享的就是她平日所看到的。
 
再一次「讀」這則對話,不禁思索著:「眼見為憑」具多少真實性?「習以為常」遮掩住多少看不見的內涵?人依於眼界看到世上種種物質變化的現象,依於思考的本能獲取獨有的經驗功率,佐以業習的慣性,不同的「我」在自己認知的象牙塔裡展現情識。所謂對於「實相」的辨別,具備多少明眼的透視能力?
 
人都有視角的盲點,如果不謹慎的照顧自己的言行,就常會有誤會的事情發生,如:
甲:「現在幾點了才赴約,怎麼這麼不守時呀?」
乙:「在來的路上有人跌倒在路邊,都沒有人理踩,我看了很不放心……」
 
丙:「動作怎麼這麼慢,你沒能力就不要答應嘛!」
丁:「您交代的都已經完成了,現在做的是預備用的……」
 
人依慣性的思考、下意識的判斷,往往一時心直口快的結果,容易造成原本和睦的雙方出現情感與信任的裂痕。有不服輸者更強調自己的所見所聞,到處散播自以為是的事實,認定己是他非,言之鑿鑿,猶如法官定罪於人而奪去他人發聲的權利;誠然「唯我獨尊」的氣勢,早已將自己落入「惡口」及「所知障」的陷阱中還洋洋得意!
 
有一佛典故事 <駝驃比丘被謗緣> 註一值得我們警惕與借鏡:
過去有位比丘,名叫駝驃,非常的有力氣。他出家以後精勤修行,很快就修得阿羅漢,威德具足。他時常管理僧人的事務,他有一項天賦,就是手上的五指能放出光亮,給予僧人們所需的各種飲食和座具,因此佛陀稱讚他為「營事第一」比丘。
 
僧團裡有另一名叫彌多的比丘,福德淺薄。某一次法會因準備的飲食有點粗劣不夠美味,他生氣的說道:「若任由駝驃料理僧事,我始終得不到好的飲食,我應當要想想辦法。」彌多比丘有一個姊姊也出家當比丘尼,他前去姊姊那兒教她一起誹謗駝驃比丘。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誹謗,讓駝驃比丘相當反感,也升起厭惡世俗的是非糾葛與紛擾。他飛昇至虛空,作出十八種神通變化,入火光三昧,於火焰熄滅荼毗後,沒有殘留任何的屍骸。佛陀因而告誡:「誹謗貪嫉,能使賢聖猶尚滅身,況復凡夫?是以智者,當慎誹謗,莫輕言說。」
 
進一步的其他比丘問:「駝驃比丘為何證得阿羅漢還會被毀謗?」正是因為他多世前亦不分青紅皂白的毀謗他人!佛陀答:「多世前的駝驃比丘曾看到某位少婦迷戀一位年輕俊郎的比丘,且目光不捨的追逐著,他即口出謗言:『此女必與彼比丘有姦情。』因此,駝驃比丘的前身墜入三惡道,受苦無量,乃至今日,餘殃未盡,猶遭他人誹謗。」可知,口業難守,當甚護之啊!
 
而為什麼「眼見為憑」傷了別人又害了自己呢?
經典有五眼之說,六祖惠能大師解釋云:「肉眼,眾生眼,業感而已。天眼,能見色身中有法身。慧眼,見一切眾生各具般若性。法眼,見性明徹,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自具足。佛眼,見般若波羅蜜,能生三世諸法。」老禪師亦於《金剛經集義》的 <五眼法義> 淺釋:「五眼界定凡聖,分別智慧和覺悟的深度,這種現象的成因,來自『道』的修養功夫……正所謂修養好,見地不凡,啟其新,革舊創見,便是淨根勝義,理諦如如的道理。註二」所以,是凡是聖,眼界有高下,眼見為憑只不過是「自我意識」罷了!
 
上佛學課程教授師曾說:「『我』有兩種,一是自我,二是他我。人人有個『我』,我是自己,他是自己以外的我。」常言「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如果能照見他我進而返照自我,記取教訓,凡事三思,心不急口不快,則要具備明眼人的修養就有希望。
「想看清自我必需從他我下手,要突破自我需有他人為借鏡。」文中駝驃比丘雖成就阿羅漢,但因為羅漢只有自度,無度他的願力,對於「他我」羅漢無法明瞭,仍有微細惑,所以駝驃比丘才會在被他人毀謗時生起厭世之心。「自我」只有一人,「他我」無量無邊,見他之短處應心生警剔,於他之長處可潛心培養。 則「自然眼識提昇,於業於道, 一念分明,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決圓成。」註三
 
參考資料:
註一:《雜寶藏經》--  駝驃比丘被謗緣。
註二、三:白雲老禪師《金剛經集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