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菩薩法修行應有的認識

    波羅蜜是梵語,大別有三種譯義,一為「事究竟」,二為「到彼岸」,三為「度無極」

  •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4期2019年6月

雲語書摘 菩薩法修行應有的認識 /若知整理

 

甲、六波羅蜜法的意涵:

    波羅蜜是梵語,大別有三種譯義,一為「事究竟」,二為「到彼岸」,三為「度無極」;佛教經論中所說的六波羅蜜,或者說六度,即是為修學行者,從生死疾苦的此岸,標出六種可信而且可行的方法,幫助到達清淨寂滅(涅槃)的彼岸;這六種方法能夠通達事理諸法的廣遠,使其得到圓滿的結果。

《大般涅槃經》云:「菩薩應修六波羅蜜」,是故佛子荷擔如來家業,修行度人,當以六波羅蜜以修行、以度人。

 

六者為數,波羅蜜者,華言到彼岸,行者依此六種到彼岸之方法,不僅自修可以了生脫死,而且可以依此度他人而離生死。

    一、檀 那──布施

    二、尸 羅──持戒

  三、毗梨耶──精進 

    四、羼 提──忍辱 (新解安忍,忍有生忍與法忍。)

    五、禪 那──靜慮

    六、般  若──智慧

1.布施──布施一般說有三類:一者資生施,以財物布施,資養生命。二者法施,以佛法布施,令續慧命。三者無畏施,以無畏力布施眾生,令離怖畏,換言之,以不惜己命,令眾生離於危難恐怖,而得安樂之謂也。

          (新解:前兩種為布施的方法,後一種為布施的精神。)

 

《思益經》云:「若菩薩捨一切煩惱名檀波羅蜜,即是布施。」

《楞伽經》云:「檀波羅蜜為安樂一切眾生故。」

《華嚴經》云:「一切財物,等施眾生而無悔,不望果報,不求名譽,不求生勝處,不求利養;但欲救護一切眾生,欲攝取饒益眾生。」

 

2.持戒──持戒有三;一者攝律儀戒,無惡不斷。二者攝善法戒,無善不修。三者饒益有情戒,無眾生不度,此係大乘戒法,不但制於身口,而且能攝於心也。

 

《思益經》云:「於諸法無所起,名尸波羅蜜,即是持戒。」

《瓔珞本業經》云:「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涅槃經》云:「戒是一切善法梯凳。」

《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3.精進──精進有三:

「一者莊嚴、修習梵行,莊嚴道果,化度眾生,慈悲為本。

  二者攝善法,修行梵行,八風不動,竭持善法,正知正見。

  三者利益眾生,修行梵行,心不厭倦,斷滅惡因,成就善果。」

《思益經》云:「於諸法離相名毗梨耶波羅蜜,即是精進。」

《楞伽經》云:「毗梨耶波羅蜜,於初中後夜精進方便,隨順修行方便,妄想不生。」

 

《除蓋菩薩所問經》云:「有十種精進菩薩能行之:

     一者為眾生得解脫,破除障礙,披精進甲。

    二者一念精進力。

    三者離有與空之執著精進。

    四者利益有情精進。

    五者為得菩提,加以精進。

    六者相續精進。

    七者清淨精進。

    八者他者不能為精進。

九者不隨他之邪教精進。

十者無高慢心精進。」

 

《六度集經》云:「精存道奧,進之無怠。」

 

4.忍辱──忍辱分事理二類:

事忍者,一為力忍,凡辱境於前,忍而不計較,退讓由他;二為反忍,凡辱境於前,不責人反而責己,深思我必有損人之處,故今還報我。三為忘忍,凡辱境於前,寬宏大度,不以為意,處之泰然。

 

理忍者,一為觀忍,凡辱境當前,以智觀察:「我身本不有,人相復何存?」人我兩亡,辱境自滅。二為喜忍,凡辱境當前,如遇善德,心生歡喜,若學成而後試,考其真學。三為慈忍,凡辱境當前,憐彼愚癡,憫其境遇,發大慈心,生度脫願。

 

《思益經》云:「於諸法無所傷名羼提波羅蜜,即是忍辱。」

《般若經》云:「無毀辱一切眾生,名忍辱波羅蜜,自身破壞亦不瞋,名親近波羅蜜,說法令發菩提心,名真實波羅蜜,成就此三者,謂之成就羼提波羅蜜。」

《雜寶藏經》云:「忍有五德:一無恨,二無訶,三眾生所愛,四有好名聞,五生善道。」

 

5.靜慮──得定即是靜,乃禪悟之基礎;發慧即是慮,係禪悟之成因。

《思益經》云:「於諸法無所在,名禪波羅蜜,即是持戒。」

《文殊般若經》云:「捨諸亂意,繫心實理。」

《六祖壇經》云:「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6.智慧──智慧有三:

一者文字,一切經典,能詮義理,破染緣之愚癡,見經知教,或謂聞慧。

二者觀照,見聞覺知,以智察理,破無始無明,思惟斷惑,或謂思慧。

三者實相,解如來藏性,行微妙法門,成般若妙智,或謂修智。

 

《思益經》云:「於諸法無戲論,名般若波羅蜜,即是智慧。」

《頓悟入道要門論》云:「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於中無染,得自在者名為慧。」

《六祖壇經》云:「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