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菩薩法修行應有的認識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

  •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5期2019年7月

雲語書摘 菩薩法修行應有的認識 /若知

 

乙、六度對菩薩行者的重要性:

 

布施度──通常分為「內外」兩種布施,內施是指智慧、身體、生命等,外施是指田園、財產等;菩薩行者如能做到內外兼施,小則廣植福田,功德無量,大則可逕成佛道。不過,布施法門,須強調說明的是:布施不僅僅是以金錢物質救濟眾生,應該是犧牲自我,實惠他人的一切行為,如此才稱得上是完善的布施。

持戒度──依「尸羅」的含義是「止惡行善」,它包括了消極和積極兩種意義,並未局限於「止惡」的壓制,應瞭解尚有菩薩精神的「行善」,是屬於廣泛接觸群眾的正勤行為。菩薩行者如果戒德莊嚴,亦如樓房有穩固基礎,欲層層上疊,百般運用,必毫無倒塌之憂。

 

忍辱度──悲憫是忍辱的訣竅,彌勒菩薩偈中有「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這是對「己」的忍辱,是一種「看破」的工夫,又說:「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這便是對「他」的忍辱,是一種能「放下」的工夫,菩薩行者,如能「看破」又「放下」,敢說行菩薩道時,一定是「自在」無礙的。

 

精進度──不懈怠、不放逸、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是菩薩行者的「精」神,這種繼續不斷的正行(勤),全在於一個「精」字;因「行惡」也可繼續不斷的進展,根本談不上「精」之一字,「精」是屬於純正的,不偏的,光明的,善意的,向上的。認清了這些,菩薩行者才不會走岔了道路。

 

禪定度──禪定對菩薩行者是行道時活力的泉源,禪定工夫可以治療被環境騷擾,以致散漫紛亂的不安之疾,並不是使其「形」如枯木,「心」如頑石、潛隱孤棲,閉門造車的生涯,必須「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以及「繁興永處那伽定」,才是大乘菩薩所應修持的活的禪定法門。(註:那伽定是隨出隨入的大定,唯佛能之。)

 

智慧度──世間法的智慧是指時空上的一切學問知識,而佛陀所說的智慧是,追究真理,獲得真理,去貫通萬法;使其如何能適合眾生的病症,而行治療,而得解脫;使其如何能運行諸緣境,去慎重的分析,而獲得可靠無誤的結果;較之世間法是超越的、無上的,是真探討人生問題,從根本上得到結論的一種智慧;這種智慧的運用與求得的方法,是從「博聞」、「思惟」與「修行」,在「事理圓融」的態度下完成的。

 

 

丙、在家學佛的具足法

 

    《雜阿含經》中,提示在家學佛,應該具足四種法行,方能稱修善道,證得涅槃法樂;所謂如法行,得入正道,如果但憑自我意識,於聽聞中不符經意,依之修行,即使精進,最後從事外道之學而不自知;則所學是迷,永不成正覺。

  如何是四種具足法呢?

 

  《阿含經》中這樣記載:

1).信具足──謂在家之人,於如來所,起敬信心,聞勝妙法;心開意解,不生疑謗,信根堅固,是名信具足。

 

2).戒具足──謂在家之人,起淨信心,受佛禁戒;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持此五戒,一無毀犯,是名戒具足。

 

3).施具足──謂在家之人,受前戒法,能於一切所有之財,不慳不惜,施濟貧乏,修此捨行,是名施具足。

 

4).慧具足──謂在家之人,既受戒行施,當以智慧觀察此身,虛假不實;由貪、瞋、癡,起諸煩惱,招集無量生死之苦;能修善道,證涅槃樂,是名慧具足。

 

  依此四法,從有為入於認識,悉知透脫,以至無為;於見道後,方能突破自我意識,不至止於知見,而能提昇修養。

 

  因此,在家學佛,從起信而皈戒,一旦具足行捨之能,則堪稱自在行者;當然,學佛之道,在於循序漸進,不是一蹴而成;所以,是四法,謂之具足,必須慎審熟慮,完成於既不損及他人(包括妻室子女,以至仰賴生活的關係人),又能於己利益的前提之下,纔是圓滿成就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