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 真如說義

    談唯識來說真如的法義,就是一種對真如的分析,以唯識來看有三個說法:一個是「無相真如」,一個是「無生真如」,一個是「無性真如」。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0期2019年12月

大乘起信論 真如說義 /白雲老禪師

 

依唯識說真如

從這時段開始來介紹真如的法義,它究竟說些什麼?談真如有各家各派的說法,既然談大乘佛法,就以一些學派裡的分別,來作真如的認識。首先,以唯識來看真如的法義,「唯識」是「識而後唯」,是認識了別以後而作肯定,這是一種分析之學。談唯識來說真如的法義,就是一種對真如的分析,以唯識來看有三個說法:一個是「無相真如」,一個是「無生真如」,一個是「無性真如」。

 

在此,我要提醒各位,談無相、無生、無性,千萬不要把「無」當成沒有。我常常說,佛法的一些專有名詞,千萬不要把無相就是沒有相,無生就是沒有生,無性就是沒有性―談什麼?唯識講分析是先從法相上面建立,建立之後怎樣去認識、了別,最後才肯定。也就是從無相上面,去作認識、了別,怎麼認識、了別?先從「有相」上面下手,才能肯定什麼?肯定這就是真如,無生、無性也是如此。現在一個一個來作分析──

 

無相是從有相而起,無相假設是菩提,菩提就是無相的現象,說菩提不也是有相嗎?我肯定告訴各位,菩提沒有相,怎麼知道是菩提?因為是從有相上面的煩惱去看。所以談無相真如,必須要從煩惱的有相上面去看,也就是以唯識的方式,對煩惱的認識、了別,最後能從中有所覺悟,顯現它的真如之相。那麼原有的煩惱突破了,也就是出離了,這時顯現的,叫做無相真如,或講就是菩提。所以有時候,也有不信佛教的人問「佛教談煩惱、菩提,煩惱我很清楚,菩提究竟是什麼?拿給我看看,或說給我聽聽。」對菩提有很多不瞭解,一般說菩提就是覺,可是菩提是一種道路,為什麼?照著佛陀的道理方法去做,就是菩提道,做到某一種結果的顯現,也就叫菩提果,究竟菩提是什麼?可見菩提道是依佛陀的道理方法去做而顯現的是一種覺悟,這種覺悟是拿不出來的。煩惱來了不歡喜,現在煩惱沒有了,很歡喜,歡喜叫做菩提嗎?不叫菩提,為什麼?因煩惱的本身是不自在,難道歡喜就自在了嗎?所以這是先要能夠把握的。

 

其次談「無生」,「無生」不是沒有生,是什麼?生,是講生起、發生、產生。生是什麼呢?是一種現象。譬如講動態就是一種生相,靜態是不是生相?靜態是無生相,而這種靜態並不是說沒有生,它是從有生的現象上,給予清淨了而顯現的,譬如煩惱來了,就是生起了什麼?生起了不自在、不歡喜,如果煩惱能夠化解了,化解了是個什麼?化解了原來的不自在、不歡喜,就成為一個靜態了,什麼靜態?因為煩惱而不自在、不歡喜,這不自在、不歡喜,靜止了,是因為煩惱出離了或突破了。所以我常說,「無」是從「有」的突破而顯的,這是講無生。

 

然後看「無性」,通常談性,就是談本質比較多,為什麼?本質就是講性質。人有業性,業性裡面又分別有善性、有惡性、有無記性。可見如果談性,只講一個業,不分辨它的善、惡、無記,就很難去把握什麼叫做無性。通常說惡的業性是不好的,善的業性是好的,無記的業性呢?是好壞、善惡不容易分辨的,或同時都有的,這還是從有善、有惡、有無記的本質上面去看。

 

唯識就是作這些分別,於相從有相著手,於生要從有生上面去著手,於性就是從本質上面去著手,它有三方面可以去顯現真如。現在就談到真如的本題了,究竟什麼是真如?很多人說「真」相對於假,那「如」相對於什麼?佛法不是用相對的方式去看佛法,佛法是教人從相對中間,去顯現而後突破它。無相、無生、無性,都有相對的存在,怎麼在這種相對中,去認識、去瞭解,而後肯定這就是真如,那才是唯識談的真如。

 

談煩惱、談菩提,總是一個概念,談比較實際的事。兩個人在下象棋,當然每個人都希望把對方打敗,自己能夠贏得勝利,但往往會產生一種現象,一不小心一步棋下錯了,就有很多的現象產生:這一步下錯了,要重來,就是所謂的反悔;還有的會產生「輸了就算了,我認了。」有沒有想過,一步棋下錯了,並不是真正全盤都輸了,還是有挽救的餘地,以佛法要看真如之道,就是在眾生的這一種世間法上面所看的,往往產生反悔,或算了,就是認了,這都是世間法。

 

以佛法來說,反悔自己願意、人家不願意,認了算了,就輸定了;佛法以真如之道來看這個問題就不一樣了,為什麼?反悔肯定別人不能接受,假使別人勉強接受,甚至最後這一盤棋贏了,結果還是輸了,為什麼?因為曾經反悔過;如果說就算了、認了,這盤棋還是輸了。把這一點搞清楚了,怎麼去搞清楚?從無相、無生、無性上面去搞清楚。如果能照我剛剛講的道理,從有相、有生、有性上去著手搞清楚,很容易,下棋是一種遊戲,或是把它當成一種訓練腦力,它有一種激盪作用,最多如此,於現實中並不能當飯吃、當衣服穿、當什麼?這是以世間法看,以佛法來講棋下得再好,還是離不開生老病死,這都是極端化的看法。

 

所以唯識教人去認識、了別,而後肯定的是什麼?就等於說下棋,反悔,人家不答應,即使人家答應,最後贏了還是輸,或最後輸了,還是輸了。如果說下錯了這步棋,就認命,還是輸了,最後的結果還是輸了,不管怎麼去面對,這是用唯識的方式肯定。要顯現真如之道呢?用什麼方式去看它?當然下棋,可以激盪腦力,是一種很好的調理方法,至少年紀大了,不容易得老人癡呆症。真如之道在哪裡?下棋下錯了,明知道反悔不可能,沒有關係,還是有挽救的機會,因為絕不是一步棋下錯了,決定性就是輸了,絕不可能是如此,可以改變戰術方法,同樣可以挽回。

 

如果認了也沒有錯,可是有一個問題,就看對輸的上面,承受能力有多少?如果下了一盤棋,或下了幾盤棋,走到回家的路上,下錯那步棋,還在那裡後悔,今天真倒楣,下棋都輸,盡是煩惱,就沒有機會顯現真如。為什麼?真如是要有修養才能顯現的,這種修養從哪裡來?以唯識的觀點去看,無相、無生、無性,一個是從現象上去看、一個從生態上面去看、一個從本質上面去看。如果把這三者,用唯識的方式,認識、了別而後肯定,這個肯定一定要是真如才可以,不是自我意識的肯定。

 

所以談究竟什麼是真如?很容易發現,真是「從假而顯」,我要問一個問題,煩惱究竟是真還是假?菩提究竟是真還是假?往往會說,煩惱是假,菩提是真,錯了,依煩惱而言煩惱是真,不能顯現菩提,菩提是假。如果以菩提而言呢?煩惱是假,要能顯現菩提,這個菩提才是真,為什麼?後面這個如字的意思是什麼?「如」是一個圓滿,一個缺失的減少,都叫「如」。如果能從這一個假的上面顯現真,可是絕不是用真、假相對去看。玩魔術的人說他是假,可是明明看到的都是真,如果站在玩魔術的魔術師本身而言,他是假,看的人是真。如果看的人本身也會魔術,就可以知道他的假在哪裡,才能顯現出自己的真。絕不可以說,自己沒有這種修養,就說那魔術都是假的!

 

能不能把假的搞清楚,以唯識學來看,把假的能夠認識、了別,最後肯定它是假才可以,顯現自己才是真,所以這中間,還是一個修養上的問題。真如不只是從無相、無生、無性這上面去作認識、了別而後就肯定,就是真如。因為先要從有相、有生、有性上面,去作認識、了別,能夠突破,顯現無相、無生、無性,那才是有真如顯現的機會。還有不一定,為什麼?因為無的本身也包含不一定,它不是一個肯定,只是以唯識學來講,這個唯,一個是突破的無、一個是不一定的無,就是看修養的深淺。

 

如此就知道真如究竟說什麼?千萬不要說真是相對於假,真要顯現出來才能如,真不顯現出來就不能如,還是假有。不能說真如就是佛法,世間法就是假法,絕不可以用這種方式。談到真如一定要把握,「真」是因假而顯,絕不是說自我意識去認定,而是從修養中間去顯現。如果不能從修養中間去顯現,只是真假相對而已。

 

舉個例子,黃金有十足的黃金,也有九九的黃金,還有八五的黃金,以黃金而言都叫黃金。究竟哪一個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如果說十足的才是真的,難道九九的、八五的,就不是真的嗎?依黃金而言是真,因為有差別,它就不如,「如」是無差別性,就看成色不如,黃金本身還是肯定是黃金,從這上面,可以發現什麼叫真如。再看,依唯識學談真如,假使說煩惱、菩提相互之間,都喜歡菩提,不喜歡煩惱,這不叫真如。像我前面講的,煩惱中間要能顯現出菩提,那個菩提才是真,否則煩惱才是真,菩提反而是假。這就是唯識學的一種分析的認識,所以不要只是念名詞,無相真如、無生真如、無性真如,因為把握有相是什麼?有生是什麼?有性是什麼?因為相是談表相,生是談生態,性就是談本質。

 

講善惡的問題,業裡面有善、有惡,有很多人說這個人面惡心善,可見於相而言,他的相是無相,他不是一個惡人。如果以無生來講,他的生態一直都是惡的話,表面再善,他還是有生,為什麼?他還是個惡人。以本質而言,人的本質本來就具備了有善、有惡、有無記,不能單一的去選擇一個,就可以肯定這個人是惡人,這個人是善人。所以佛法,常常會提到一個什麼?於善,其中也有其不善,於惡,其中也有其不惡。如果不能用這種方式去看,永遠就不可能顯現真如,為什麼?真如,如果以善惡而言,善惡其實都是假,可是只談善惡兩個,惡會造成傷害,善不會造成傷害,必須要有修養,能做到不會造成傷害,而且都是善,這時的善才是真,否則偶爾還是會造成傷害。那我說善還不是真,惡才是真。所以這中間,以善惡而言,大、小並不是一個認識的差別,小惡累積起來成為大惡,小善累積起來可以成為大善。唯識學是說從相上面,從生態上面,從本質上面,這三方面去把握,顯現出來才是真正的真如。否則可以說,還是自我意識認為無相本來就沒有相,無生本來就沒有生,無性本來就沒有性,那不叫佛法,更不要說佛法中的各家各派的認識,這就是談真如,以唯識來看它的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