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緣,在佛法中說,於心識的變動,是塵所與根能的相應,而後心起慮知,識生執著,形成相和境的現象;而後,自我與相及境,復又作用變化;由藉之情,而再次相應,復有染著或淨捨的不同結果。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0期2019年12月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白雲老禪師

 

隨緣化度

  《最勝王經》中說:「隨緣所在覺群迷。」

  隨緣,是隨聽緣境的遷流變化。

  化度,是教化眾生,度脫苦厄。

  出家桑蒙,居無定所,孤身萍飄,浪跡天下;為道為法,不能但求自了,即使捨棄升堂座主,從事廣弘大業,卻也不可摒棄眾生,諸緣隔絕。

  因此,隨聽緣境,順乎遷流,教化眾生,度諸苦厄,仍然是不可輕視的責任!

  佛度有緣,不是分別之心。

  強事攀緣,最是譏嫌之作。

  緣,在佛法中說,於心識的變動,是塵所與根能的相應,而後心起慮知,識生執著,形成相和境的現象;而後,自我與相及境,復又作用變化;由藉之情,而再次相應,復有染著或淨捨的不同結果。

  這其中,由藉因,從緣力,發動因果關係;確定「法」的成立。

  緣,無論好或壞,於出家桑蒙而言,眾緣皆不可捨;善緣使其發揮價值,惡緣使其轉變為善;何況,善以順而稱心識,往往得意忘形,惡以逆而違心識,如果好好利用,往往是考驗自我的最好機會。

  因此,但攝之以助道,應該隨聽!

  度,如橋樑,如舟航,屬於「溝通」的意思;佛陀遺教,饒益眾生,佛弟子荷擔如來家業,正是建橋行舟之人;從來「自度度他」,無非是圓成佛光普照!

  因此,化而度之,是畢生的奉獻事業。

  中國佛教下的出家桑蒙,多習禪那之學,雲水生涯,往往成為終生的生活方式;舉凡開講座,作法事,行儀軌,接引眾生的工作,較之常住伽藍的僧尼,所接觸的機會最少;所以說,隨緣化度,不拘時空和形式,乃是出家桑蒙不可旁貸的事業之一。

  當然,隨緣行方便,化度憑工夫,講求內涵的饒益性,千萬不可走了樣子,變成「攀緣」的工作者;就像是出家事業,止於犧牲和奉獻,踐履大慈悲的弘願,決不是當作一種職業,改變成為一種生活依附的方式。

  《華嚴經》裡有「緣起因分」的說法,意思是說:

  「如來性海果分,不可稱量言說,應隨機緣起說,因人了知分齊。」

  這於《五教章》中,緣起因分,是普賢境界;不過,若依毘尼中所說:「不說過人法」,則相應於「分齊」的意境。何以故?

  過人法,具兩層意義:

  一是說法,契合機宜,深淺有度,不可有違相應他人的饒益之說。於他要分齊。

  一是說法,能所相應,吻合佛意,不可但依自我意識為信口之說。於己要分齊。

  這就是出家桑蒙,尤其是禪行者,何以但行「隨緣化度」的原因,以及時刻把握的思想和觀念;雖然,出家事業,自度度他,責無旁貸;但是,願與力是「能、所」具足,不是憑恃「刻意」,應該知道,心餘力絀,祇是虛妄行為,不可玩忽了「戒」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