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漫談(四十六) 長保平和的心情

    人生總是紛紛擾擾、起起伏伏,世事難料,忍辱柔和才是應對各種處境的妙方。做事隨緣,做人安分,不要強求,就可延年益壽,身心健康。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50期2019年12月

健康管理漫談(四十六) 長保平和的心情 /詹天賜

 

  健康包含身心兩方面,健康的基石除了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良好的生活習慣 (戒煙、不酗酒等) 外,還包含心理的平衡。大家都知道,不良的情緒,對健康是有傷害的,只是如何長保平和的心情,其實是相當的困難。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是不可控的,人在受到外境的刺激時,內心常會隨著動盪,這種心隨境轉的狀態,是人之常情。因此,人在面對外境的衝擊後,經過不斷的檢討反省,會逐步發展出因應環境的對策與做法。也就是說,每人都有其調理五蘊的方法,以求心情的平和,在此我願分享自己面對問題時調適的方法。

 

  對我而言,我在受到外界情境的影響時,內心最受用的是一句“念起無怨尤”,隨時提醒自己,為自己爭取到想與行之間的空間,讓內心先能沈澱下來面對問題,然後分析探究得到一些較深入的認識及因應之道,再深入追問一連串的為什麼。當心裡起計較時,一句“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也能及時止住內心所起的情識作用。究竟人的行為是深受自我意識的掌控,自以為是本是人的習性,能認錯、反省的時候少,而與人計較、爭論的時候多,因此用警言來提醒自己,是十分必要的,它具有及時提醒的效果。

 

  在校時,常在論文研討或審查的場合中與人起爭辯,這是因為在學術議題上,質疑問難是常態,相互批判也是理所當然。自然科學爭論的題材較少,社會科學則較多,多元理論林立,因此,批判、諍辯在所難免。例如一篇博士論文的價值如何認定,本是見仁見智,為了避免在論文口試中產生太多的爭論,先將論文中的主要論點投到國際知名的期刊去,有了國際學者的批判、審查,也就少了一些內部的爭論。究竟多了一分理性、客觀,對知識的增進是有幫助的,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在學界中,批判是值得鼓勵的,可以說是較為理性,對於知識的增進也是有所幫助。究竟已知的知識是有限的,既有的知識也是要經得起各種考驗,假說經過驗証形成理論,而既有理論亦可經過否証而被推翻,知識經驗亦有其不斷演進的過程。不斷的分析、探究、論証,是增進知識的一個主要關鍵。

 

但對人生界而言,批判常是感性的,一旦有了立場,爭論就會沒完沒了。在做事上,我多年的體會是:世間事,常是怎麼做,怎麼對;怎麼做,怎麼錯。究竟世事複雜,是非難斷,部份對,部份不對,難得圓滿。以寫推薦函為例,我曾因某位同學在某學科上的表現平凡,而拒絕為他寫推薦函。事後回想,這種拒絕對這位同學的心裡是有傷害的,經反思後改變了想法,來者不拒,只是在內容上會再多加斟酌。其實,每人各有所長,都有值得推薦之處,實不能因為某一學科的水準不夠,而拒絕推薦。審查亦然,面對一堆的推薦函,如何審查也是十分為難的。有一次口試,同事追問一位同學如何當上班長?他的回答是班上每個月選舉一次,因此班上同學都有機會當上班長。由此可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推薦函中列舉的許多“事實",都是可以創造出來的,由此可見書面審查的難處。因此,處事之道,要面面俱到,有時是十分困難的,追求事事圓滿,有時更是不可得。因此,追求完美,有時是十分痛苦的。世事難料,多一句警語,多一分省思,多一分探究認識,多一分知識經驗,多一分對人生的體會,會使得我們心智得以成長,待人處事上能圓融一些,身心也能更為健康。

 

  除了千佛山家風外,憨山大師的〈醒世歌〉,也是我提醒自己的一個法寶。醒世歌淺顯易懂,對養心而言,是值得推崇的: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人生總是紛紛擾擾、起起伏伏,世事難料,忍辱柔和才是應對各種處境的妙方。做事隨緣,做人安分,不要強求,就可延年益壽,身心健康。面對逆境,忍辱是基本的修養,老禪師常提到安忍,這不同於世俗的強忍。強忍只是暫時將內心的不滿、憤怒等情識作用抑制下來,沒有進一步的疏導或化解時,肝氣容易郁積,身心遲早出問題。安忍是智慧的忍,指的是:“安住於道理而不動心",也就是在面對逆境時,能面對問題,分析探究問題,增進對問題的認識。多了些面對困境的道理方法,心理會踏實些,若能更進一步的深入探究問題的本質,就更能不動心,而能達到身處困境而內心長保柔和的境界。

 

  《莊子‧知北遊》中曾提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是隨緣,與人互動,隨順環境,是所謂的“同其光,和其塵",但內心是可以不起變化的。我們心常隨境轉,但“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若能善處逆境,把不如意事當作一種人生歷練,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來勉勵自己,有了這種想法,就能面對問題,探究問題,從而找到因應對策。若以消業的角度來看待,以“業來歡喜承受”的心態來面對,當更能面對問題,化解當前難關。隨緣不變,安分守己,身心柔軟,自然健康長壽。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做人做事要本著良心,不要張揚他人的過失。人際往來,應對之間要謹慎,不要任性逞能,否則容易引發事端,帶來煩惱;與人共事,要善於溝通,耐心化解。在學習理論中,在有關他人的理論方面,提到了:人會分別你我,並以自己的價值觀與信念作為判斷標準,而且人具有怪罪他人的傾向,這些心理因素會形成人的學習障礙。人具有肯定自己的傾向,看到自己的是諸多優點,看到他人的則是諸多缺失,這是人的心裡傾向,也是一般人的習氣。因此,在生活中與人相處時,要減少煩惱,就該時時省思,提醒自己,才不會以言語來傷害他人。

 

在管理上,有所謂三技能之說,基層管理重在技術,中層管理要轉而重視人性技能,而高階管理則要能高瞻遠矚,重視整體的概念技能。在一個分工的社會,每項工作都有其專業之處,即使在寺院,也有各職事之分。例如書記工作,如今多要能善用電腦,才能較有效率的處理與信徒聯繫、法會文件等事務。而中層管理常需透過溝通、協調、領導等各項人性技能來完成事情,例如當家、維那、知客等事務關係較為密切,若能同時找一組默契較好的師父一起輪職,也不失為一種好制度。溝通、協調、領導技能都需要耐心,尤其在這個崇尚自由的社會,德能兼備,耐心處事,是十分必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