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三昧是「定學」的基礎。 三昧,於事物當前,正心不亂,遠諸染著,摧伏眾魔,克服障礙;色受相應,一念清淨,即可入達明朗妙湛的境界。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2期2020年3月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白雲老禪師

 

修行三昧

 

  三昧是「定學」的基礎。

 

  三昧,於事物當前,正心不亂,遠諸染著,摧伏眾魔,克服障礙;色受相應,一念清淨,即可入達明朗妙湛的境界。

 

  大集賢護經中,有十種修行三昧的方法:

 

  一、摧折我慢--修學行者,首當摧折我慢之心,於佛、法、僧三寶及一切眾生面前,方能表現謙虛恭敬。

 

  二、知恩念報--修學行者,當知天地蓋載,國度水土,父母養育,師長訓誨,悉皆功德無量;應於任何時刻,念念不忘酬報其恩。

 

  三、心無嫉妒--修學行者,攝化有情眾生,心無偏倚;對待他人,所有名譽、財寶等不可毀傷或佔,亦不可心存嫉妒。

 

  四、斷除疑惑--修學行者,稟承佛法,正知正見,斷疑除惑;無論遭遇善、惡諸境,悉不構成障礙。

 

  五、深信不壞--修學行者,當發起堅定深信之心,於佛陀教法,繫念思惟鞏固持守,猶若金剛不壞一般。

 

  六、精進無倦--修學行者,當勤精進,無有倦怠;所謂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必後退,欲成就道果,必須精勤不怠。

 

  七、常行乞食--修學行者,最忌養尊處優,當行乞食營生,以資折伏我慢心理,更能益他福德;設有別請,依時往赴。

 

  八、少欲知足--修學行者,遠諸塵囂,清心寡欲,不可名聞利養,貪染執著,常起知足少欲之心,調適欲念,以資增長善法。

 

  九、無生法忍--修學行者,於法不生不滅,理念究竟分明,安忍堅持不退,常生法喜希有難得,入達阿耨菩提。

 

  十、常念三昧--修學行者,意念如猿,不得安穩;觀照察覺,常念不退;正心正受,正勤修習;久而久之,三昧隨身,任念不退。

 

  修行三昧,總不捨人、時、事、地、物等範疇之內;關係三昧的類型,可以參閱拙著「般若學」或大智度論,以至般若經等,必能求得更加完美的資料。

 

 

行觀諸法

 

  華嚴經的十住品中,談到修行住時,提示菩薩行者,當以十種行法,觀照一切諸法,入住修行之道。

 

  行觀,就是十住中的修行住,此住的主旨,在於法界的「觀、照」修行,告訴行者應有的認識,必須建立起理念。

 

  行觀十法是這樣的:

 

  一、觀一切法無常--於一切法中念念不停,時速剎那生滅;唯於住境中,尚未會得法身真常之理。

 

  二、觀一切法苦--於五蘊的變化時,法的現象有生有滅,所起作用皆能逼迫於人;唯於住境中,尚未證得涅槃之樂。

 

  三、觀一切法空--於一切諸法中,發明悉皆空寂,無有真實者;唯於住境中,尚未深入出世的真善之法,猶處「對」境。

 

  四、觀一切法無我--於一切諸法空寂中,逐漸趣入無我的境界;唯於住境中,尚未證就「一身以為多身、一塵身滿大千世界、大身無遠勿屆、現無量類常居一土、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無法想、說一偈義經無量劫、身遍諸處猶如虛空。」等八種自在。

 

  五、觀一切法無作--於一切法中,得入念念無常的觀行,即已了知諸法無有造作之相;唯於住法中,但得理法,未融事法。

 

  六、觀一切法無味--於一切法中,既知是苦,便無快樂之味,當可息諸貪愛的意念;唯於住法中,意念未臻寂滅。

 

  七、觀一切法不如名--於一切法中,悉知無有實體,但有假名;唯於住法中,知其假,卻不捨其實。

 

  八、觀一切法無處所--於一切法中,發見五蘊的識變中,尋求我相而不可得;唯於住法中,知識變與力用,卻不能確發見的時空處所。

 

  九、觀一切法離分別--於一切法中,觀諸法即空,離虛妄分別取著之相;唯於住法中,仍待分別之後,才能不致取著。

 

  十、觀一切法無堅實--於一切法中,既已遠諸分別,當然諸法悉皆虛妄而不堅實;唯於住法中,必須從「生法」的發明,方知「滅相」的不堅實之理。

 

 

意念調適

 

  意念的變化,完成行為的動力。

 

  學佛桑蒙,調適意念,可以依據大智度論裡的十種「想」作為藍本;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所造,鳩摩羅什所譯,依據佛陀所說的般若經,作為心得報告以表學行。

 

  是論計有百卷,屬精譯小品般若經的相應之作,對培養智慧的學佛行者,尤其是出家桑蒙,應該是必修之課;本篇意念的調適,以「十想」為指南,原因亦在此處。

 

  一、無常想--觀諸眾生及諸世界,一切有為之法,遷流代謝,皆悉無常;作是想者,智慧相應,得斷生滅,是名無常想。

 

  二、苦想--觀五陰(蘊)之身,一切有為之法,常為諸苦之所逼迫;作是想者,智慧相應,得滅眾苦,是名苦想。

 

  三、無我想--觀一切諸法畢竟空寂,皆無有我;作是想者,智慧相應,得滅我想,是名無我想。

 

  四、食不淨想--觀諸飲食,皆從不淨因緣而生;如肉,從精血水道所生,實為膿蟲(細菌)住處;又如酥乳及酪,血所變成,與爛膿無異;廚人汗垢,種種不潔;作是想者,智慧相應,斷不淨食,是名食不淨想。

 

  五、世間不可樂想--觀世間一切色欲、滋味、車乘、服飾、宮室、園苑等,悉如過眼煙雲,萬般無可久樂;作是想者,智慧相應,得斷貪樂,是名世間不可樂想。

 

  六、死想--觀是我身,念念無常,剎那生滅,遷謝不停;作是想者,智慧相應,得滅死相,是名死想。

 

  七、不淨想--觀彼我身,從煩惱業種為因,父母不淨事為緣,和合成就,內臟外竅,無不穢濁,常流不淨;作是想者,智慧相應,遠塵離垢,是名不淨想。

 

  八、斷想--觀有餘涅槃之相,斷諸結使(煩惱結縛,驅使眾生,入生死海),得無漏道;作是想者,智慧相應,斷貪瞋癡,是名斷想。

 

  九、離想--觀涅槃之相,遠離煩惱,離結使縛;作是想者,智慧相應,得離愛欲,是名離想。

 

  十、盡想--觀無餘涅槃之相,滅一切苦,盡諸結使,一切煩惱,不復更生;作是想者,智慧相應,得盡諸漏,是名盡想。

 

  (註:無餘涅槃,以二乘行人,煩惱斷盡,色身亦滅,而無餘生滅之相也!)

 

 

修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是菩薩行者必修的課題,尤其是出家桑蒙,若不具足六波羅蜜行,便不能稱作出家桑蒙,於心路歷程中,止於虛妄,未識如實之法,不能步入菩提大道。

 

  所謂六波羅蜜,又稱作六度,也就是六種可資度離此岸,能夠達到彼岸的方法;這六種方法,大概的情形如下。謂:

 

  一、檀那波羅蜜--中譯作「施」,包括有財、法、無畏等資護生的行捨,使眾生獲得饒益。

 

  二、尸羅波羅蜜--中譯作「戒」,凡在家、出家等戒法,促使行為於不犯,獲得清淨饒益。

 

  三、羼提波羅蜜--中譯作「忍」,凡世出世間諸法,均以忍行而面對,並能化解於無形者。

 

  四、毘梨波羅蜜--中譯作「勤」,凡精勵身心,進修諸波羅蜜行,對治放逸和懈怠的修養。

 

  五、禪那波羅蜜--中譯作「定」,以思惟探索,從靜慮中發覺,猶三昧境界具不亂的功行。

 

  六、般若波羅蜜--中譯作「慧」,能運用知識經驗,通達一切諸法,破迷顯覺,究竟明了。

 

  修諸波羅蜜行,能圓具「通、別」兩種因果,舉凡所有自行和化他之事;六度極諦,法義融會,理事無礙,則可以般涅槃彼岸。

 

  因此,六度萬行,桑蒙之德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