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107) 邪氣臟府病形(續)

氣血、經絡、與健康(107) 邪氣臟府病形(續) /詹天賜

 

邪氣藏府病形 (續)

 

黃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

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

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黃帝請教岐伯,邪氣如何傷人五臟?岐伯的回答是,憂愁恐懼經久不解,就會在心中內生邪氣,而傷害到心臟。憂愁恐懼是常人的情志反應,若是經久不解,心神長時不安,就會在心中產生邪氣而致病。情志過度反應或經久失調,會使邪氣內生,直傷臟腑,這是傷害身心的最直接途徑,因此如何常保平和的心情,是維護健康的一個最重要關鍵。

 

人的形體受到外邪入侵,加上吃進冰冷的食物,就會使肺受到寒邪的傷害。在《素問》〈咳論〉篇對這部份有較詳細的描述: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

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肺主皮毛,寒邪由皮毛侵入人體,肺就會受到寒邪的威脅。若是同時又吃進寒冷的食物,則其寒氣會隨著經過胃腑的肺經向上運行到肺臟,而使肺受到內部經絡寒氣的威脅。當肺同時受到內外兩種寒氣的夾攻,寒邪就能侵入,並停駐在肺內,而傷害到肺臟,引發咳嗽症狀。肺經的經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故肺經的氣血在經過胃時,會將胃的寒氣帶到肺,使肺受到內部寒氣的威脅。如前所述,邪氣進入五臟,「入而不能客」,但若邪氣內外匯合,就可能攻入五臟,並客居在五臟之內。例如肺在形寒加上寒飲的內外邪氣威脅下,在肺經的邪氣是可能停駐在肺臟之內的。因此,注重保暖,少吃冰寒食物,才是養生之道。蔬果屬寒性食物者居多,因此,素食者應多吃些薑和肉桂等熱性食物來調節寒熱,以免使臟腑經絡受寒。

 

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脇下,則傷肝。

 

人若由高處跌落到地面,因墜傷而產生淤血,淤血經久不散,就會留在體內;這時若因大怒生氣,則肝氣上逆,會使邪氣郁積在脇下。脇下氣滯血淤,就會使肝受邪,而傷害到肝臟。惡血與肝的關係,在網路上查到名醫李東垣所提出的觀點:「血者,皆肝之所主,惡血必歸於肝,不問何經之傷,必留脅下,蓋主血故也。」

 

根據此觀點,墜傷所產生的淤血,若經久不散,最後一定會有部份淤血積在脅下,加上肝氣上逆在脇下堆積的邪氣,造成脇下的氣滯血淤,這將使邪氣停駐在肝,而傷害到肝臟。肝經的循行路徑,「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隔,布脇肋」,積在脅肋的邪氣不斷入肝,終將停駐於肝,而傷害到肝臟。

 

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擊仆,指中風,就像突然被人擊倒,偏向一方。若有人突然暈倒,或酒醉後行房事,內部氣血較為虛弱,這時若再加上汗出時為風邪所侵,就會傷到脾。汗出當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運動過後汗出,就馬上騎車或開車吹冷氣,容易為風邪入侵;若是內外受邪,就容易傷到內臟。因此,應該在運動汗出後,先擦乾身體,或等汗乾了以後,再騎車或開車,才符合養生之道。另外,若是有人用力過度,或房事過勞,導致身體較為虛弱時,又汗出入浴,就會傷到腎。腎是作強之官,過度用力會耗損腎氣,而房事過度會耗損腎精,這時若汗出入浴,使邪氣趁虛入腎,就容易傷到腎。

 

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

黃帝曰:善哉。

 

黃帝接著問到:五臟如何才會被外來的風邪所侵襲?岐伯的回答是,要內外同時受邪,邪氣才能進駐到五臟之內。由於五臟的氣血較為密實,外邪能入不能住,但若是內外夾擊,則五臟則可能被外邪攻破。例如肺臟,形寒時,外邪雖不足以入駐於肺,但若加上寒飲入胃的內部寒氣,外邪就得以攻入肺臟。

 

黃帝問于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

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黃帝又問道,人的頭部、臉部、與四肢體表,都與筋骨相連,血氣相通。若是遇到天寒地凍的大寒之日,手腳都會冷到有些僵硬,顯得不太靈活,但是人的臉部卻能顯露在外,不用穿上任何衣物,是何道理?

 

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

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

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 (以下主要談論診病治病,從略)

 

岐伯的回答是,人的經脈系統,包含十二經脈及三百六十五絡脈,它的氣血都向上經過臉部,分別走向各自所屬的孔竅。手三陽脈由手走面,而足三陽脈由面走足,因此六陽脈的氣血都經過臉部。心經的經脈起於心中,走向小指端,其中一支脈也運行到眼睛:“其支者,從心系挾咽,系目系”。脾經的經脈,則“連舌本,散舌下";肝經經脈亦“連目系",腎經則有一支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眦後",可見脾肝腎等經脈皆有氣血運行至臉部。而《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提到:肝在竅為目;心在竅為舌,脾在竅為口,肺在竅為鼻,腎在竅為耳,可見五臟氣血會運行到對應的孔竅。眾多經脈的氣血,運行至眼睛,使我們的眼睛能清楚看到東西,而許多經脈的分支運行至耳朵,使我們的耳朵能清楚的聽到聲音。

 

《靈樞》〈邪氣〉 篇提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由此知宗氣出於鼻,使我們能有敏銳的嗅覺;營養物質 (糟粕) 運至嘴唇舌頭,使我們有良好的味覺。至於氣血中的津液,往上向臉部蒸騰,使我們的臉部氣血充足,加上臉上的皮肉厚實,因此人的臉部有能力去抵抗天寒時帶來的寒氣。可見人的臉部氣血特別旺盛,但項背氣血就沒那麼盛,尤其是前胸、前臂、肚子、小腿肚等,皮肉較為柔弱,一定要注意保暖,才是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