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 體用相境(二) 緣的認識

大乘起信論 體用相境(二) 緣的認識 /白雲老禪師

 

談「因緣法則」,大家在概念上已經對因緣法則有所認識,來看看因緣法則,為什麼要談四個條件「體、用、相、境」的問題?
「體」──於因緣的「因」而言,就是「種性」。什麼叫種性呢?就是種子的本質,怎麼解釋?如辣椒種子本質就是辣、苦瓜的種子本質就是苦,談種性,以白話來講,就是它的成分。本質就是一種成分,所以談「因」的種性,就是談它的本質、成分,為什麼說因的種性,就是生起的因呢?也就是人也好,其他的事物也好,動物、植物都可以,生起的原因是來自因的種子性,這話怎麼說?
這個人為什麼會成為一個人?這是一個概念,為什麼成為一個人? 他的種性是關係到業性,有善、惡、無記這些種子成分存在。是不是種子要相應於什麼樣的緣?不是!不是它去相應,而是「緣」去引發它(所以謂之誘因),什麼緣引發它在佛法上非常強調,為什麼?人在臨命終時,要做得了主,如果做不了主,就會迷失。這個「有情」生下來為什麼是人?那一個為什麼是畜生?這都關係到成分;這個成分就是這個人或其他動物於誘因前所生起的因,就是依他的成分而形成的,不過談這還只是一個概念!
「用」──就關係到「效用」,什麼叫做效用?成分中間有好、有壞,也就是好的效用跟壞的效用,這就關係到種子性裡面的成分。這個成分因為外面的緣力,引發了這個業的種性,這中間有個過程,是什麼?為什麼會生在富貴人家?為什麼這一對夫妻會成為你的父親、母親?這有「因」的過程;而且這個「因」的過程,涉及到的是「過去因」,哪一世的因?那是一個不定因,不是肯定於哪一世,為什麼?緣力的力量(形成了誘因)才最要緊!就可以發現,談效用、談過程,為什麼會成為這個樣?還是一個因的種性為基礎;然後涉及到成為這一個人之前的因,這個因有多少過程呢?就是緣力而完成效用。

當生的父母,一定是哪一世曾經跟他們種下了父母、子女的「因」,不是緣!種下的是因不是緣,那個緣是一個境,一個環境,你跟他(她)相處,結下了那種緣,完成了這種種子因,所以這裡面為什麼都不談緣?因為過去的因,在那個過程中間會成為「因」,因為有緣的關係,也就是一般講的「結緣」──結了這種緣,那是過去的緣;現在要談這個種性的發起,它有其過程的「因」,因為緣力才會產生這種效用,而後形成這種結果。
相──「相」是什麼?剛剛講這個人成為人,誰是父母?所處的環境,是有錢的人家?沒有錢的人家或是普通的人家,都涉及到個人的業因。所以談相──談業的現象,就是談個人的業。因為個人的業有很多差別,有善的、有惡的、有善惡搞不清楚的,也有善惡同時都顯現出來的。
也就是說,為什麼這個人……?台灣有一句話「富不過三代」,就是再有錢,不會超過三代。這說明什麼?就是說一個因緣相的問題,因為「因」的現象—往往是上一代有錢,他這一代不務正業,好吃懶做、遊手好閒,當然,只會花錢不會賺錢,結果是什麼?但是不是都是如此呢?可以發現,這個「相」的差別因在哪裡呢?同樣是富家的子弟,為什麼他的兄弟姊妹,有的好吃懶做,有的又不一樣,不都是相同的父母嗎?於相的現象而言,於因是相同,可是它有差別,關係到個人的業。因為這種業的因,決定於過去世跟現在父母相互之間所結的緣,所以不能將過去跟現在放在一起;因為凡是過去都是以因來說,不是以緣來說;現在顯現的是因為「緣」才會發生,這裡面又關係到過去的因與果的關係。
常會發現有的小孩子小時候很乖,但在成長的過程會起變化,是個不穩定的現象;到達成年以後,可能遊手好閒,甚至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可是經歷了一段時間之後呢?又知道怎樣去奮鬥、怎麼去創造,也有這種現象的發生!「以前這個人,在父母的心目中,是一個不肖子;可是,現在這孩子改變了,已變成一個孝子了。」這都是一些「差別因」的關係,這種因的現象,不要忘了,是個人過去世跟他的父母所處的那些境況,或者結的那些緣的不同,完成的因不同,所以顯現的果就有差別,這是談「相」。
境──通常是講因的內涵,「因的內涵」是什麼呢?善,是什麼樣的善?惡,是什麼樣的惡?這裡面非常複雜,要把這些都搞清楚;為什麼要搞清楚呢?因為善,什麼樣的善可能都不一樣!只用「善」的定義來說善是不可能的,同樣,用定義說惡也不可能,因為善裡面,有其內涵的不同,惡同樣也有其內涵的不同。
如果不能顯現它的「境」,把這內涵搞清楚,就不可能顯現究竟的因,也就是不能達到一個完整佛法所說清楚的因,是什麼樣的內涵呢?我剛剛說到,這一個人跟父母親的關係,這裡面有過去世,而過去世不只一世,有太多的世!但過去世我們不知道,談境,談過去有什麼用呢?所以佛法也不是要談過去,而是以「因果律」來認識現象;過去有那種因,所以現在才會有這種果。說到過去的因,它的內涵是很複雜的,所以現在所顯現的果也很複雜,可是不會因為複雜,就籠統都叫做因果業報或因果感報,不能用這種方式去看。如果用這種方式去看,最後就是被「因果」所擺佈!而佛法是告訴我們怎麼樣去學佛、修行辦道的,能讓我們過去重的因果怎麼樣轉輕,不好的因果怎麼樣使它轉變;「變」是什麼?不是不受報,而是以其他的方式受報。
原來非常嚴重的可能變為輕微一些,好比原來殺了一個人,這一生不一定要賠一條命;如果跟父親、母親,過去有所謂的惡因,那麼這世父親、母親跟你之間當然會有不好的果報現象;可是這種果報現象,因為他們是你的父母親,培養你、讓你接受教育,乃至於啟發你的修養,因為這些而使你改變,不一定非要把過去所種惡因,現在一定要呈現一個惡的果,但也不是說一定不會!在媒體上看到,有的兒子殺父親、殺母親的,都有其因的內涵不同。所以於「境」而言,是要究竟「因的內涵」,最後所完成的,從「因果關係」到「因緣法則」,顯現的才是完整的佛法,以上是在概念上去看「體用相境」。
再談煩惱,煩惱的因是什麼?是無明;可是無明於本體而言,它的成分、本質是什麼呢?要從作用上面,就是效用上面去看,為什麼?從成分上面去看,有個漫長的過程,什麼過程?怎樣造成煩惱的?這中間有一個過程,這種煩惱產生的效用,究竟是苦多於樂?樂多於苦?還是都是苦或樂?就會發現有這種現象。而且這種現象是變化的,因為是變化所以有差別,怎麼辦呢?所以要搞清楚!面對煩惱,要從這煩惱中去發現,因為說煩惱只是個概念!我常說:「煩惱,煩惱什麼呢?」一定有它的內涵,而且,這種煩惱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誤會的?都有其因的內涵;如果能究竟,這個煩惱才能搞得清楚,不去究竟,只說「化煩惱為菩提」或「轉煩惱為菩提」,怎麼去化?怎麼去轉?必須要從體、用、相、境,也就是從它的成分、過程、現象,以及內涵下手。
生起因的種性究竟是善或者惡?是因為善業造成的煩惱,還是惡業造成的煩惱呢?不要以為煩惱都是惡業造成的!除了善業、惡業,還有無記業,它的成分至少有這麼的差別,不能說「煩惱就煩惱,要怎麼辦?」把因的過程、因的現象、因的內涵,從生起因,到效用因到差別因,最後究竟這個煩惱,就可以從煩惱中去認識,從煩惱中去突破;憑什麼認識?憑什麼突破?就必須要有所覺悟。因為煩惱的因,是以無明因來說,起先煩惱是概念,它是一個無明的現象,可是必有其成分,什麼成分?所以就關係到:過程、現象、內涵。
談體、相,只是談成分和現象,怎麼去做分別認識?最後從意境中,怎麼去發現、去究竟它的因?所以看種性的因、過程的因,現象的因、內涵的因,就關係到種性的因是已經生起,過程的因就是生起效果──好的、壞的,苦的、樂的效果,有什麼現象?當然從成分上面,有的人的現象是什麼?煩惱來了一個人在那裡靜靜的,有的人煩惱來了就受不了,就有靜與動的,或是一個定與亂的差別。
可是煩惱的內涵因是什麼?因為內涵因不是一個,所以必須去究竟它,能不能發現,就有其因果也有其因緣!如果不能這麼把握,就很容易造成一因一果的偏頗,要知道除了一因一果,還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為什麼有這些?因為因與緣的關係不同,所以於因果而言,絕不是一個一因一果,因為因果律法是依於什麼?有時一個因可能顯現一個果,有時一個因可能顯現很多的果,有的很多的因顯現一個果,還有很多的因,有很多的果。
如果不把因緣法放進去,就變成這個「種性的因」就是成分,這中間的過程是什麼?這種現象是什麼?最後真正要進入的是它的內涵,不能進入它的內涵,就不可能究竟,為什麼?最多是生起煩惱,是過去業的種性,現在叫我不得安樂,或因為賺錢而歡喜、賠錢而痛苦,或因愛而結合、因為恨而分開,最多只是產生這種過程、這種現象。其實從效用到差別有太多的「為什麼」,這太多的為什麼就是內涵,太多的為什麼還必須一個一個去究竟,它不是一個概念。
所以說一個完整的佛法究竟是什麼?佛是覺悟的意思,從無明到覺悟就關係到,不管是人也好、事也好,物質的也好、精神的也好,涉及到因果關係與因緣法則,所以談「因緣法則」,是以「因果關係」做為一個基礎;談因果關係呢?就必須要以「因緣法則」來作分析、作認識;所以這兩者不能單獨去說法,單獨說法就會造成什麼?是人的我,或是人的法,那不是佛的我,也不是佛的法。我常說「學佛不要學人,要學佛!」很多人不瞭解我的意思。「佛在哪裡?到哪裡去找佛?」不是有一句話「佛在心中」嗎?佛在身邊,處處都有佛,這話什麼意思?不管是關係到善知識也好、一般人也好,這裡面都會顯現一些人的不同的成分、不同的過程、不同的現象、不同的內涵,從中都可以從無明而明瞭,得到知識經驗,最後完成智慧的修養。當然,完成了智慧的修養,就可以達到圓滿的覺悟。
我再一次強調,佛法中談因果,不能捨因緣;佛法中談因緣,一定是以因果做為基礎。尤其談到因緣,千萬要清楚:絕不是「以因相應於緣」,而是緣力引發它的因;這是要特別注意的一個重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