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漫談(五十七) 排病反應(續)

    從氣血經絡的角度來看,人有亞健康的問題,主要是因為邪氣停駐、聚集在經絡的緣故。因此,要緩解亞健康,就要把邪氣從經絡裡排出去,在排邪過程中,就會有排病反應。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62期2021年1、2月合刊

健康管理漫談(五十七) 排病反應(續) /詹天賜

 

  從氣血經絡的角度來看,人有亞健康的問題,主要是因為邪氣停駐、聚集在經絡的緣故。因此,要緩解亞健康,就要把邪氣從經絡裡排出去,在排邪過程中,就會有排病反應。也就是說,透過按摩手法將邪氣袪散的過程中,人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就像邪氣入侵經絡一樣,會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狀。例如輕微感冒,會有像畏寒、流鼻水等諸多不舒服的感覺,這時按摩項背的解表區,在後頸部附近按摩經絡穴位,如風池穴、天柱穴等,會有疼痛或酸痛的感覺,這就是將停駐在穴位中的邪氣打散,故會有疼痛的感覺。這種疼痛在現代醫學中,可以理解為邪氣四散過程中,撞擊到了附近的神經,故產生疼痛感。有人形容正常的氣血如住屋的主人,它的運行有正規的路徑,故不會撞擊到神經,而邪氣如外來的賊人,到處流竄,故會撞到神經,引起疼痛。

 

  疼痛是一種典型的排病反應,在學習經絡保健前,我的筋骨已痛了三十幾年,起初是在大學打籃球時,右腳踝受傷,受傷後沒看好,從此筋骨經常性疼痛,從右腳痛到左腳,從腳踝痛到膝蓋,從腳痛到手,到腰、到後頸部、背部等,可說是我過去健康上的一大困擾。有一次,到一家國術館看腳,這位國術館的師傅為國術高手,長於拔罐,在我最初疼痛的部位拔罐後推拿,當時十分疼痛,回到家後緩解些,但到了晚上,疼痛到無法入睡,腳也不敢亂動,一動就痛,痛到隔天後才逐漸緩解,緩解後覺得腳踝舒服多了,走路也比較順暢。於是我就成了那家國術舘的常客,緩解了一些筋骨上的疼痛。直到學習經絡保健後,就靠自我保健,身體的酸痛也變得愈來愈少了。目前依然偶爾會有一些舊傷出現,部份舊傷的形成原因是傷在經筋內部,是推不到的部位,酸痛時痛點在骨縫的筋骨間,這些有關舊傷 (宿疾) 的部份,將另外找資料後,再將經驗與心得分享出來。

 

  因此,按摩所產生酸麻脹痛等感覺,可以看成是一種排病反應,它是袪除邪氣過程中所產生的。驅除邪氣,靠的是體內的正常氣血,當正氣不足時,邪氣趁虛而入,這時就需要外力來幫忙排除,如中藥、針灸、推拿等。因此,用按摩來驅離邪氣,要考慮體內的氣血狀況,若氣血不足,按摩時要多用補法,而氣血較充足時,則可多用泄法。例如對長輩的經絡保健,力道要輕一點,並要順著經脈運行方向推,這種順經絡輕推的手法,十分適用在老人家的保健上。因此,經絡按摩力道要斟酌,否則力道太大,或大力按摩時間過長,容易出現頭暈、人不舒服的排病反應。按摩過程中,若被保健者出現頭暈現象,應及時停止按摩,躺下休息,或輕按左手掌上的勞宮穴,可以緩解頭暈的現象;如果未能緩解,則要儘速送醫,以免發生危險。

 

  冷熱的感覺,是常見的排病反應。在推拿過程中,被保健者常有皮表出現寒氣或冷汗的現象,這些可以看成是寒邪由皮表排出人體,這是一個典型的排病反應。通常在寒意過後,就會有一股熱氣出現,這代表著體內正氣正收復失地,驅邪成功的現象。打膈、排氣,也是常見的排病反應,尤其是保健脾胃經絡穴位時,常見這些排病現象。

 

  皮膚長疹子也是常見的排病反應,我在經絡保健後不久,就在左後腦處、膽經循行路徑上出現了一大片疹子,有時會很癢,持續數年之久,至今已回復正常。類似現象,我也曾遇見過,有一位年約五、六十歲的師姐,因駝背有點嚴重,已影響到正常呼吸。我觀察到她左背隆起,因此推斷她可能是左後背受傷,附近的經筋因淤血未能及時排除,導致氣滯血淤,使得附近經筋得不到氣血滋養,導致風寒溼等邪氣入侵聚集,形成筋痹;而連結到脊椎的經筋因筋緊而拉動脊椎偏左,久了又拉動脊椎,故形成駝背,駝背有點嚴重,擠壓到胸腔,故影響到呼吸。於是我就按揉這位師姐的左後背隆起處,果然十分疼痛,於是我用中等力道推了一陣子,結果這位師姐的駝背有了緩解,呼吸也比較順暢一些。經過多次經筋保健後,駝背及呼吸都不斷緩解,我也順便保健她背後、臀部、腿部、腳部的肪胱經,保健效果還不錯。有一次,這位師姐提到她的右腳香港腳嚴重,去看了皮膚科,但一直沒好,她懷疑是否為排病反應。由於我也有上述類似情形,就肯定她的說法,後來隨著駝背情況的改善,香港腳的狀況也緩解多了,可見排病反應是十分多元化的。

 

  排病反應除了用藥、推拿外,人體的自我修復也會有此種反應。吳清忠所提的退休生活作息改善,所產生的一些不舒服現象,就是一種典型的排病反應。此外,養生專家陳玉琴也提到:“人體開始上坡了,也就是人體的氣血不斷增加,人體會根據自己增加的血的多少,原來身體存在問題的大小量力而行,又由於人體是一個整體,人體的五臟六腑是一個平衡體,所以決定了人體的自修復是一個螺旋形的上升態勢,所以它的修理過程給我們的感覺是一會兒這裡不舒服,過一陣變成那兒不舒服了,結合對人體血管的觀察,對肌膚的觀察等,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資料來源:http://www.byb.cn/doc_293-2.aspx) 也就是說,當人旳生活起居逐漸合乎養生之道時,氣血會逐漸增加,人體就會自動去進行自我的修復,將體內的邪氣袪除出來,因此會在不同時間、不同部份出現不舒服的感覺,這也是排病反應。

 

  人在氣血得到適當的補充後,會如何進行自我的修復?陳玉琴指出:“這時候因為是人體有意識的自修理,所以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無論它在修理哪一個臟腑,一定只有這個臟腑的一半的經絡會痛或有積水。因為人體的有意識的自修理,它只修一個臟腑的一半,另一半要等另外的時間才會修。”也就是說,人體的自我修復,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它一次只會修理一個經絡的一半,而不會全面修復 ,因此,排病反應時,有一些部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修到告一段落時,身體才會再修其它部份。以我個人的經驗,筋骨酸痛是我的舊傷,它的出現是不定時的,但通常一次只出現在一個部位,在保健完這個部位後,會痛到附近的部位,例如左腳踝痛,痛完後會痛在腳板上,附近痛完後,大致就告一段落了。也許幾個月後,再開始在某部位疼痛,但整體而言,疼痛程度不斷在減輕。

 

  不論是養生、保健、還是治療,都可能有排病反應,這是正常的現象。正如一位改過向善的人,要承受過去的業報一樣,會有受苦的過程。只是排病反應十分多元複雜,與生病的症狀十分接近,這兩者之間的分辨,有時是十分困難的,這有賴於專業知識與經驗。站在養生保健的立場,我的看法是,只要符合養生之道,該保健的就保健,該治療的就治療,遇到不舒服的情況,就先把它當成排病反應,觀察一下,不行再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