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讀之八十 - 千經萬論只為明心(四)

    若做學術研究則會越鑽越迷,造成無法化解的所知障,而這種所知障更會形成自以為是的貢高我慢,於是終成了覺悟的障礙。

  •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21期 2007年 12月刊

若做學術研究則會越鑽越迷,造成無法化解的所知障,而這種所知障更會形成自以為是的貢高我慢,於是終成了覺悟的障礙。佛法是可以幫助我們解脫無明束縛的,但是為了破除我們對法的執著障礙,所以佛陀說他無所說,佛所說法〝如筏喻者〞,如果我們執著佛陀有所說法,那是謗佛;佛陀說法,是讓我們透過他所說的道理方法,去明白什麼,而悟向我們自己的心源,然後轉化我們自己,去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才能夠於現實生活當中去化解一切所發生的問題,使問題不存在,轉煩惱而成菩提的,這就是《金剛經》所蘊藏的無邊的法力。

如果能夠做到:不住法而行布施,則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這就是般若的修養。只要突破無明、轉化自我,不住相而行布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能夠無障礙地做到隨法圓融,如有智慧之眼,徹見一切,顯現般若的效益;當然面對世間的種種──人與人、人與事所顯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怎麼樣去化解它,使它不成為問題,那就能夠轉煩惱而成菩提,這是佛法的〝用〞。

雲老禪師說法:〝一個完整的佛法,離不開體、用、相、境〞。如果以體用相境來認識,體用相境我們曾經以一單元介紹過,在這裡就不再重覆其詳細。

以〝體〞來講,我們學佛為的是要覺悟,生命居於迷、覺之間;迷的話,我們就只有煩惱,其本體性就是業,就是眾生;如果能夠覺悟,煩惱就能夠轉化為菩提,眾生的業識本體性就能夠清淨。

以〝境〞來講,如果覺悟了,那麼所顯現出來的就不是業了;如果沒有覺悟只是無明的話,那顯然的,我們所造作的一切都是業,顯現出來就是業;顯現出來業,以境來講,以內涵來講,那我們就是在三界六道內輪迴;唯有轉業成道,那才有出離三界輪迴的可能,才能進入〝四聖〞。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諸賢聖的這種機會,這是〝境〞的不同。

以〝相〞來講,我們剛剛已經提到,當我們無明的時候,我們是一種煩惱相,煩身惱心,十分不自在。當我們能夠轉化的時候,煩惱化解了,身心泰然,就是一種菩提相。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陀的道理方法,可以讓我們從無明中覺醒,然後從無明業作這種束縛當中出離,這才是我們學佛的一個目的。

所以佛法裏面講〝信、解、行、證〞,什麼是信解行證?

〝信〞是學佛的第一個條件,有道是〝佛法如大海,唯信方能入〞,如果不相信,又怎麼能夠接受佛法呢?起信是〝我〞的放下以及誠懇的表現;但佛法是覺悟之法,其信絕非迷信,所以信除了〝信他〞的充分條件之外,還要達成〝自信〞的圓滿,這就需要〝解〞與〝行〞的功夫;於是對佛陀所說的道理與方法,要進一步去學習,去修持。這個〝解〞與〝行〞,絕不是盲修瞎練、自我意識的認為,必須是要放下自我地去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是我們依止學佛的老師,而他必須是依照佛陀的道理方法去修證的覺者,透過修行的心得以及修行的體驗,他也完成了覺悟,所以他可以化佛陀的言語來為這時代的人們解惑,穿越時空,讓我們能夠懂,並理解到釋迦牟尼佛的精神和懷抱,還要契應他所宣說的法義,中間沒有絲毫自我意識的成份;懂得了之後,接著要行;必須把佛陀的東西吸收消化,變成資糧、變成滋潤身心的、饒益我們的有價值的心靈資糧,符合清淨、莊嚴、淡泊的宗旨,同時還要進一步轉化出來成為行為,轉業成道。

世間法中,我們知道:讀有益的書,尚且可以變化我們的氣質,那何況是佛法!學習佛法,可以開啟我們心中的無明,突破了無明,自心的智慧就可以顯現;只要無明少一分,我們的法身慧命的修養就能夠顯現一分。

般若的修養就是可以做到〝如日光明照見種種色〞的無礙境界,所以是一種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的表現。運用思想是要經過〝我〞的調適,也就是〝五蘊〞的調適,必須突破我的執著,成為〝無我〞的修養,那才能夠充分發揮所擁有的知識經驗,完成饒益功德;所以老禪師講〝修行〞,修行是什麼?就是修正我們的身、口、意;要對我們自己去做一個認識,調理我們自己。

所以,當我們走上學佛的菩提道路,慢慢在佛陀的道理方法熏習之下去改變自己,我們的〝非〞與〝無〞就慢慢可以顯現,把原來不好的變成好的,把好的變得更好,所以佛法中講〝四正勤〞;勤,就是一種精進,正勤就是以正確的方法、在依教如法的方式之下,選擇好的去精進。

比方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如何去培養自己?在什麼樣的正勤之下去努力?我們要學習慢慢觀照自己的心念:不好的,我們不要做;已經做過不好的,我們要勇於面對,懺悔求改進。懺悔是誠實地面對自己,檢討並且去改正;世間法當中,通常人只會注意這一生,或者某個片段的現在;對時間的認識,是一種概念的、籠統含糊的,對過去常是無可奈何,對未來更是無從把握;可是在佛法中說及時間,還包括空間,它教我們認識的是〝三世〞。

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生命是無始以來就有的,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它是時間不斷的連綿、延續和開展。過去、現在、未來…,以久遠劫來看,時間流無邊、無際、無窮、無盡。可是就剎那來看,當下這一秒就是現在;但它眨眼就會成為過去;而下一秒的未來,又即刻成為現在。

所以我們對生命,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此刻的存在,乃至只是這一世的存在;其實它只是一個分段生死,或者說是一期生死;而事實上生命它不是斷滅的,它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綿延和持續。眾生只要有造作,他有造作因,他就要去承受造作果;除非我們掌握了──懂得了因,你不再造作了;沒有造作因,就不需要承受果了。

第219期《金剛經研讀廣播稿》錯誤更正:
第22頁第12行應作〝第八處是無色界的無所有處〞;第13行應作〝第九處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謹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