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72期2021年12月
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白雲老禪師
經 文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煩惱,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煩惱、種種差別,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眾生煩惱差別;如是復盡阿僧祇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眾生煩惱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煩惱差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欲盡知、輕煩惱、重煩惱、眠煩惱、起煩惱,一一眾生無量煩惱、種種差別、種種覺觀,淨治一切諸雜染故。欲盡知、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斷一切諸有趣煩惱結故。欲盡知、貪分煩惱、瞋分煩惱、癡分煩惱、等分煩惱、斷一切煩惱根本故。欲悉知、我煩惱、我所煩惱、我慢煩惱、覺悟一切煩惱盡無餘故。欲悉知,從顛倒分別,生根本煩惱、隨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調伏一切煩惱故。欲悉知,蓋煩惱、障煩惱,發大悲救護心,斷一切煩惱網,令一切智、性清淨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 疑
煩惱,煩身不自在,惱心不安穩。
煩惱有種種差別。如:
輕煩惱──猶言小煩惱,關係忿、不平。慳、悋嗇。覆、掩蓋等無明境象。
重煩惱──猶言大煩惱,關係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舉等無明境象。
根本煩惱──隨業而生沙界,關係貪欲、瞋恚、愚癡、疑慢、惡見等根本無明。
隨煩惱──依根本煩惱為體,所牽引而發起之煩惱。譬如口舌之爭,原主旨在辯論,所論事理,各有立場;為強調己見,以至牽引主題之外所生起之煩惱。又如農作物之需求雨水,一旦雨水過量,作物受損;是時所生之煩惱,稱作隨煩惱;切莫誤解,以為事不關己,因情識作用,隨他所起者。
六十二見:外道於色受想行識五蘊,分別各蘊發動,皆有四種見,合而共二十見;復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而論,集成六十見,加上斷常二見是根本,總計六十二見。
五蘊各別之四種見:
第一見──色大我小,我在色中。
第二見──我大色小,色在我中。
第三見──離色是我。
第四見──即色是我。
(其他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經 文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以諸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幢旛、傘蓋及僧伽藍,上妙宮殿、寶帳、網幔種種莊嚴師子之座,及眾妙寶,供養東方無數諸佛,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恭敬尊重,禮拜讚歎,曲躬瞻仰,相續不絕,經無數劫,又勸彼眾生,悉令如是供養於佛。至佛滅後,各為起塔,其塔高廣,無數世界,眾寶所成,種種莊嚴;一一塔中,各有無數如來形像,光明徧照無數世界,經無數劫,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餘無能測。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釋 疑
供養,奉供敬養之意,多以諸佛菩薩為對象,約言三種:
1.利供養──以香、華、飲食、衣服、幢旛、寶蓋、宮殿、寢具等供養之。
2.敬供養──舉凡禮拜、讚歎等。
3.行供養──受持、修治妙法者是。
供養僧伽,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四事為供養,令使維護色身之所需。
供養眾生,包括父母,主要在色身維護之物質,法身成就之妙諦。
供養功德,必具利樂饒益行為;唯色身之養,法身之證,是菩薩發心住,故說法供養為最勝。
供養與布施,通常無分別,菩薩齊等;但循世俗之習,以為供養是對上恭敬,布施是普行虔誠。其實供養與布施,皆共成功德。何以故?於功,是行為力量之作用;於德,是行為修養之相境;簡要的詮釋,即是將個己已具之德行,令使發揮其力量,完成饒益性於他人之效用。
故說:功是力量,德是修養,以之供養或普施,彼此利樂,是謂之饒益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