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121) 生氣通天論

    中醫有科學的成份,探討病因、病機、治病,有其理論依據;但它也有哲學的成份,理論源頭包含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就屬於形而上的部份。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72期2021年12月

氣血、經絡、與健康(121) 生氣通天論
/詹天賜

 

   中醫究竟是不是一門科學,是有爭論的,它雖然有著理論體系,其辨証論治,也有嚴謹的推論過程,但理論的源頭,卻不是所謂的定律、公理,而訴諸以黃帝內經為主的權威著作。因此,以現代主流科學的標準而言,它難以形成一門嚴謹的科學。但以科學哲學的多元觀點,它仍然可視為一門科學,在學術上,這總是一個具有爭論性的話題。中醫有科學的成份,探討病因、病機、治病,有其理論依據;但它也有哲學的成份,理論源頭包含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就屬於形而上的部份。這部份可以說是天人之學,它涉及到本質性的問題,例如氣一元論,就是對自然界形成的一種見解,隨之而來的各種氣血的化生,雖然內容較明確,但總有一些難以理解之處,如元氣等,這就是中醫獨特的地方。例如中醫對於氣的掌握,就有上工、下工之分,這也是無可奈何之處。也就是說,中醫為天人之學,它可以說是整合一些世出世間之學而成就的一種醫學。

 

  我們談養生保健,理論部份仍然以黃帝內經為依歸,因此在選讀古籍上,個人係以黃帝內經中談論到的養生之道、臟腑學說、氣血經絡、病因病理等主題來作初步探討,本來氣血經絡與健康的撰寫就此告一段落,有關精氣、陰陽、五行等學說內容因個人所知有限,不敢多談。但要談論中醫養生保健,若離開這些精華內容,又成了無根之學,因此,只好面對困難,選些這方面的文章來研討。由於個人對古文功力不足,看黃帝內經,除了手邊有“黃帝內經素問考証新釋”、“靈樞經考証新釋”、“黃帝內經述要”、“黃帝內經精讀”等幾本書供參閱外,也參考了網路中有關王洪圖教授、曲黎敏教授、徐文兵醫師等對黃帝內經的一些詮釋。此外,也常參閱一些有關黃帝內經的網站、及黃帝內經APP 的內容。

 

  素問 [生氣通天論] 是一篇有關精氣、陰陽、五行的文章,屬於天人之學,因此在一些內容的詮釋上,會存在許多不同的解說,這也是學習黃帝內經要面對的困難。個人的做法是先看一些不同的觀點,再依個人對全文的理解作出初步的詮釋。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黃帝提到:自古通達天人之學的,知道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之道。老子第四十二章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與一是難以理解的,而二為陰陽,它們的互動可以產生新事物三,於是萬物化生。陰陽變化是可以觀察、理解的,也是人所能理解與掌握生命之理的根源,因此陰陽之道,有關它們的互動、變化,包含相生、相克、均衡等,涵蘊了自然界變化的根本道理。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氣普遍存在於天地之間,大至天下九州,小至人的九竅、五臟、十二節,皆與天地之氣相通。十二節指的是人體左右各三個手關節 (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 與腳關節 (臗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是人體氣血的聚集處,許多重要的穴位,如十二經絡的原穴、合穴等,多分佈於此。人為小宇宙,能吸納天地之氣進五臟六腑,透過經絡系統連繫體表,使肌肉、筋骨、十二節等,皆充滿氣血,而五臟精氣亦貫注到對應的九竅,使人耳目發揮能聞能見的功能。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天之氣有風寒濕燥熱等五氣,人之氣有天、地、人等三種,這些氣的生化運行各有其規律,若屢屢違犯這些規律,就會導致邪氣傷人的結果,因此,使氣血生化運行符合自然規律,是健康長壽的關鍵。例如四時的變化,春風、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五氣依時節變化循環,人要能順應天地的變化,符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才能守住正氣,擋住邪氣,以長保健康。人的氣血來源有三,一為來自天地的清新空氣,由肺吸入體中,若是腹式呼吸,則腎主納氣,腎亦能發揮吸氣的功能。二為水谷精華,亦即地氣,就是我們的飲食入胃腸後,所氣化的水谷精華,含營衛之氣、五臟之氣等,由脾運化至肺的水谷精華,亦能在肺與清氣合成宗氣。三為人與生俱來的元氣,能入五臟,合天、地之氣以化生五臟之精氣,使五臟產生足夠的能量,發揮五臟的功能。其氣三的解釋不一,也有意指三陰 (太陰、少陰、厥陰)、三陽 (太陽、少陽、陽明) 者。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摶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天清氣爽,蒼天之氣是清明的,“心主神明,主明則下安”,心神清明,志意自然調和,生活符合自然規律,體內的陽氣自然堅固密實,雖外有賊風虛邪,也無法傷害到人體。因此有智慧的人,精神常內聚,順應自然運行之道,因時吸納天地五氣,使精神舒暢,心神清明。若心神不清明,“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五臟精氣不足,經絡不通,會使得九竅閉塞,肌肉壅塞,衛氣消散,這是所謂的自傷,會削弱氣血,造成氣血不足的後果。例如情識作用強烈,會使心神不安,大怒使得肝氣上逆,悲傷過度會耗損肺氣,這些都是自傷,都會使得肝、肺的精氣耗損,並造成肝氣紊亂、肺氣不足的現象。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