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漫談(六十七) 一個分析健康問題的方法

    而要了解自己是否健康,一般人是靠感覺,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就認為沒有健康問題。但這種主觀的感覺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人有自我感覺良好的傾向,有點不舒服,常不以為意,認為只要休息一下就好了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73期2022年1、2月合刊

健康管理漫談(六十七) 一個分析健康問題的方法
/詹天賜

 

  在系統管理領域裡,有一個簡要分析問題的方法,這個方法包含了現有狀態、期望狀態、及如何由現有狀態達成期望狀態的方法,如圖一所示:

 

 

在這個模式中,問題來自兩種狀態的差距,沒有差距,就沒有問題。例如對一個健康的人來說,只要保持養生之道,就可以維持健康狀態,本身並沒有健康問題。而要了解自己是否健康,一般人是靠感覺,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就認為沒有健康問題。但這種主觀的感覺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人有自我感覺良好的傾向,有點不舒服,常不以為意,認為只要休息一下就好了,就像感冒一樣,相信很快就會好。當不舒服的感覺,一直沒得到緩解時,才會有所警覺,當就醫檢查後,有時會因耽誤病情,造成不必要的健康問題。

 

  健康檢查能提供各種客觀的健康數據,例如血糖、糖化血色素分別能測知血液中當時及最近三個月平均的血糖濃度。醫師根據這些資料,再透過聽診、問診等,可以據以評估當事人的健康狀態。若有問題,醫師則會提供意見,以改善當事人的健康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健康狀態、期望狀態、以及達成的方法,都是由專業醫師來評估、設定的。

 

  當健康管理日益受到重視後,個人或企業,會積極的進行自主健康管理。例如一些企業,會安排公司的管理階層及員工,作定期的健康檢查,以了解每人的健康狀態,再提出評估意見與促進健康的建議。進行評估與改善建議的,除了專業醫師外,也有所謂的健康管理師。不論是專業醫師,還是健康管理師,都是專業人士,他們都能以客觀的角度,來了解當事人的狀態,必要時提出建議,來改善當事人的健康。

 

  但是,上述的健康管理模式,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在圖一的達成期望狀態的方法方面,它指的是系統實際能達成的決策與行動,也就是說方法是實質的方法,而不是名目的。例如醫師提出飲食要吃得清淡點、要多運動,這是醫師為當事人提出的對治方法,但執行與否,醫師並沒有監督的權力與責任。這不像一個企業設定的目標,負責業務的主管有監督的權力與完成任務的責任。因此,除非當事人有著強烈的健康意識,醫師的建議常成為空中樓閣,無法實現。例如當事人有了寶寶,除了要工作外,還要照顧小寶寶,小家庭人口單薄,忙不過來,經常外食,能按時吃飯就算不錯了,要達到合理的飲食,也就不容易了,至於多運動,那就更困難了。我與同修現在正是含貽弄孫的年齡,有時幫忙帶小孫女,看到小女忙到沒好好煮飯、運動,也是無可奈何。因此,健康管理所提的方法,常是些一般的建議,無法落實到個人,每人的環境條件各不相同,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促進健康的方法,是要因時、因環境條件制定的。也就是說,健康促進的方法,要考慮一般性,也要考慮個人的特殊性,才能落實健康的改善,否則年年健檢,年年建議,健康依舊難以得到改善。

 

  健康狀態包含了身心兩部份,生理狀態大致可由健檢呈現出來,但心理狀態則無法由一般的健檢報告來獲得,而必須透過其它途徑來取得,例如諮商心理師的諮商,或精神科醫師的問診、評估等。但心理上的諮商或看精神科醫師,一般都是在懷疑是有心理上的疾病才進行的,常見的心理問題,如工作壓力大,或情感問題等,都是當事人最清楚,而且有一些是屬於隱私問題,除非是知心的親朋好友,否則是不願吐露的。因此,心理狀態的評估,是一個不易處理的問題。

 

  此外,亞健康狀態的評估也是個問題,健檢的量化資料無法直接呈現出亞健康狀態,不舒服的感覺是一種主觀的感受,難以客觀度量。雖然主觀的感覺無法用儀器量出來,但總有輕重之別,因此,可以用等級的概念來衡量。例如疼痛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它有輕重之別,世衛組織就將疼痛等級分為 0-4 級,其中0 為不痛, 4 為嚴重疼痛,此外,在網路上也可查到12級別疼痛的分法。不舒服的感覺亦然,沒有不舒服、有點不舒服、不舒服、很不舒服,這四種狀態是一般人可以區別的,當然,很不舒服是無法忍受的,就醫看病也是必然的。有點不舒服,一般人多半會先觀察,就像輕微感冒一樣,先觀察一下再看。至於不舒服,若是偶發性,多半會先觀察,而對於經常性的不舒服,則許多人會選擇看醫生。

 

  至於促進健康的方法,主要仍在於良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合理的飲食、適度的運動、不吸煙不酗酒、保持平和的心情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