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漫談(六十八) 一個分析健康問題的方法(續)

    世衛組織提到世人的健康多數處於亞健康狀態,是有道理的。對於亞健康,主要的對治方法就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唯有確實回歸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確保健康。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74期2022年2月

健康管理漫談(六十八) 一個分析健康問題的方法(續)
/詹天賜

 

  至於檢查後,經醫師判定為疾病時,就處於生病狀態。在現有醫療系統下,若能治療,則期望狀態主要是治好疾病,再進一步恢復健康。若該病無法治好,只能控制,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則期望狀態就是長期服藥控制,使降壓藥、降糖藥成為身體調節機制的一部份,將血壓、血糖值能穩定在合理範圍內。當病情穩定後,再作評估,是否能透過各種方法,來改善健康狀態。因此,對病人而言,健康問題就成為兩個階段的問題,一為治療問題,一為養生保健問題,如圖二所示。

 

 

     圖二:兩階段健康狀態

 

對於病人而言,當然期望能儘早恢復健康,但是期望狀態是主客觀共同決定的,是在一定期間可以達成的,這需要專業知識與經驗,因此在治療階段,醫師居主導地位,治療方法由醫師決定,病人只能選擇同意與否,治療行為也由醫師執行,病人配合執行。需要手術治療時,由醫療專業人員執行,而藥物治療時,病人則需按時服藥,並將服藥後的狀況向醫師說明。治療階段完成後,接下來是調養及複診階段,這時候除了必要的藥物治療外,主要在於促進健康的各種方法。這些方法由醫師建議,並交由病人執行,這時醫師的角色是在複診時負責評估病人的健康狀態,必要時調整藥物,而促進健康、調整生活方式等,其實是由病人自行決定的,醫師並無權責來監管病人是否有實際落實促進健康的行為。

 

  因此,治療靠醫生,健康靠自己,能否落實,是要靠自己的,否則健康的改善只能是“無法達成的期望狀態”。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成效太慢,究竟改變飲食,注重運動,是需要一段時期的調養,才能逐步見效,不像治療階段,有時是能藥到就病除的。

 

  現代醫療系統,檢查與治療已十分完備,急救也十分有效,只是對於許多常見的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目前只能做到控制,並無法做到治癒,因此仍留下許多健康上的問題。

 

  世衛組織提到世人的健康多數處於亞健康狀態,是有道理的。對於亞健康,主要的對治方法就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唯有確實回歸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確保健康。只是現代人的生活,工作時間長,壓力大,小家庭有了小孩後,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有點困難的。若長輩再有健康問題,年輕人的負荷可想而知。因此,期望狀態的制定,一定要考慮每個人的環境條件,不能落實的方法,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其實對於亞健康,除了調整生活方式等,還有藥食保健、經絡保健、瑜珈、養生操等各種保健方法可供選擇。個人過去也因飲食、受傷等因素,造成病痛不斷,看了中西醫,退休後總算把病治好了,但總有一些亞健康狀態。後來學習經絡保健,才逐步改善健康狀態。

 

  依個人的經驗,亞健康狀態的改善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我學經絡保健至今已十餘年,不舒服的感覺雖已日漸減少,但離健康狀態仍有一段距離。最主要的原因,仍是過去的不良飲食習慣及受傷導致的後遺症,數十年累積在體內的邪氣,在身體改善後,會逐步的排除。排除的過程會有所謂的排病反應,邪氣由聚而散,當邪氣散出時,就會產生無法預期的小病痛,例如手腳各部位的酸痛等。酸痛的部位,在平時經絡保健時,並沒有酸痛的感覺,但某一天,它就會逐步出現,主要酸痛點大致會落在曾受傷部位或附近的骨縫處。這代表著在筋骨深處,仍積聚著一些寒濕邪氣,是按摩所推不到的地方,在體內氣血較充足後,正氣會將這些邪氣由筋骨深處趕出,而形成一些無法預期的亞健康症狀。起初我對這種不斷產生的小病痛,十分的迷惑,但在看過黃帝內經 [賊風] 篇提到“故邪留而未發”之語,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累積在體內的“故邪”,在修復過程中,會出現無法預期的病痛。於是我將這些小病痛,當成是排病反應,病痛發作時,再作經絡保健,以排出邪氣。

 

  有病時,治療靠醫生,但調養身心要靠自己。生病時,“三分治、七分養”,治療靠專業醫生,而調養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在長期規劃中,個人係以逐步改善亞健康狀態作為長期目標,而促進健康的方法除了調整生活方式外,身心保健主要以經絡保健、五蘊調理作為方法。透過經絡保健,我的亞健康狀態有了顯著的改善,因此我逐漸將健康的重心放在養生之上。養生貴在養心,過去我靠著老禪師的五蘊調理方法,對治了許多心理上的問題,如今我依然靠著這些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心理狀態,可謂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