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禪觀前之認知

    因為「禪定是二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何謂二法?二法即相對法,因人而異,無法解脫。所以禪定即使進入九次第定,未到滅盡定,還不能解脫

  •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5期2022年4月

雲語書摘 禪觀前之認知
/若知

 

  • 認識生命法界現象

*、四生九有

  1. 何謂四生:

  所謂四生就是卵、胎、濕、化,乃有情眾生生命孕育演化的四種生態現象:

  卵生,生命要經由破殼而出,像企鵝、雞、鴨禽類以及蛇、壁虎等都是卵生。

  胎生例如哺乳類的動物,人類以及許多脊椎動物還有例外的魚類,像鯨魚和現在有一種飼養在魚缸中的極小型的觀賞魚孔雀魚,均屬胎生。

  濕生是藉潮濕環境為溫床,有生命基因的卵,配合外在潮濕的緣,因緣和合而孕育生命,像螞蟻、青蛙、魚類、蚯蚓、蜻蜓、蚊蚋等均是。

  化生是變化而生,或生命形成之過程要經蛻變,比方蝴蝶、蠶、蛾、蟬等均屬,由卵孵化成幼蟲,幼蟲成長之後又成蛹,破蛹而成蝶、蛾,這種生態叫化生。這些是我們肉眼所看得見的,還有看不見的,比方西方極樂世界,那裡是清淨的國土,生命是蓮華化生,另外色界、無色界和地獄界等的眾生也是化生現象。

   (化生補充說明:五趣之中,地獄、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屬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則有一部分為化生,如劫初之人為化生,龍、金翅鳥為傍生之化生者,鬼通胎、化二種,五趣中以化生為最多。)

  1. 認識九有: 

  要談九有須先識三有,要識三有須先識「有」。何謂「有」?有首懺悔偈如是道:「無始輪迴諸『有』中,身口意業所生罪,如佛菩薩所懺悔,我今陳懺亦如是。上面的四生〉就是一切眾生生命「有」之生態現象,而〈九有〉則是一切眾生居住地的分佈,包括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四禪天、無色界四空天,共九處。

  1. 三有

  正式名稱叫【三界】,三界又名三有,是佛教術語;界是「範圍」的意思。

  娑婆世界的眾生生死往來投生之區塊共有三界:

一、欲界:有欲望之有情眾生所居地,以食欲、淫欲為重,因善惡輕重業的造作而有六道受報之分別。依次為天界六欲天,其次人道之四大洲,其次神鬼間之阿修羅;下為鬼道、畜生及地獄道,為有欲望之眾生界。人間有五欲──財、色、名、食、睡,感受得到色的質礙,欲望深深執著之,強烈為愛欲、佔有、爭奪、造作而入輪迴。

二、色界,此界在欲界天之上,乃禪定之範圍,為離欲有情眾生之住所。色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然此界眾生已無物質質礙,唯有光影形色、宮殿等,殊妙美好,故名色界。此界眾生依禪定之淺深粗妙分為四級,稱為四禪天。(見下列圖表)   

三、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的物,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無色界。此界既為無物質之世界,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報之勝義言,謂在色界之上。有四天,名為四無色天;又曰四空處。(參考《俱舍論》〈世間品三界義〉)

說明:欲界的四天王天與忉利天,因依須彌山的地界而居,故稱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處,故名空居天

*、娑界眾生十法界 :── 四聖六凡。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地觀經》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地藏經》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依業入輪迴六道受報,為六凡法界;依修養而出離,成就有聲聞、緣覺與菩薩及佛四聖法界。

                            

*、二十五有

  因為眾生被無明枷鎖繫縛,在行為上造了很多的業,所以不能脫離輪迴的「有」。包括欲界十四有,色界七有,無色界四有,總計二十五有。

  欲界十四有:有四惡趣——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人道四大洲——在須彌山的鹹水海中,須彌山四周有:南贍部洲(閻浮提)、東勝神洲(弗婆提)、西牛貨洲(瞿耶尼)、北俱盧洲(鬱單越,八難之一);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附註:八難──佛前佛後、無想天、北俱盧洲、世智辯聰、盲聾喑啞、畜生、鬼道、地獄。)

  色界七有: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大梵天、淨居天、無想天(佛弟子不入外道無想定,天壽五百劫,以免曠劫難出,落於輪迴。)

  無色界四有:就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以上〈二十五有〉,乃佛陀以智慧觀照眾生生命,依於業的造作或修養所獲果報的現象。

  雲公上人常云:「明白道理好修行」,學佛是要學佛的智慧,無明少一分法身即長一分,面對生命真實的現況,當知取捨,迎向光明。《金剛經》云:「菩薩無住相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大乘行人所當共勉。

貳、禪定的修習

    四禪、八定、九次第定,三個名相,分別定學,其實就是九種定法,次第增上的禪定修養境地。分別為三個層次,九個階位,分述於下:

(一)四禪定:

  初禪次第──覺觀、喜、樂、一心。初學禪定,先須少欲,遠諸惡法;有覺悟的開啟,有觀照的熏習,面對喜樂的情識,定與觀齊頭並進,務必捨離妄想雜念,加大想蘊和行蘊之間的間隔。

  二禪次第──內淨、喜、樂、一心。修習禪定,攝心不亂,入於輕安;從定生喜樂,進住有覺無觀於一心而正受的禪境地,促使想、行之間的間隔中,不至淪入空境。

  三禪次第──捨、念、慧、樂、一心。修習禪定,入於無有所住,離喜行捨,淨受身樂;逐漸捨意念行樂,縱使攝心而心不受,是樂的極致,非凡夫所能知,是淨心行捨的境界。

  四禪次第──不苦不樂、捨、念、一心。修養提昇,斷離喜樂,入不苦不樂,遠諸善惡分別執著,逐漸提昇,攝心不亂,成就寂靜無染,修習平等一如的至勝禪定境界。

(二)四無色定:

  虛空處次第──禪定修養,具足四禪定相,然後從色界入無色界,滅除一切色相的迷惑,突破諸般異相,入於無邊虛空處,顯生而無礙,銷滅而不空,次第提昇而攝心自在。

 識無邊處次第──既得虛空處定,心緣已無染著,越過一切無邊虛空,湛然明朗;捨染著,淨虛空,轉心緣識處,使心與識相應於法,其定次第而增上。

  無所有處次第──有所而入,攝心歸識,未捨內外境界,局限於現在、過去、未來不同的時空裡;因此,有所有礙,當捨所緣,轉心識入於無所有處,清淨無著,是即無所無礙,增上圓定境界。

  非想非非想處次第──禪定行者,深知無想處如癡呆,有想處如爛瘡,應當盡捨,凡有所無所的緣慮心念,悉皆湛然清淨,圓明自在,入出無礙。

(三)九次第定:

 四禪已具,八定圓修,仍不離「受、想」分別心識;是以禪定行者,從非有想非無想,務必入於滅受想境界;使得色蘊自然,受想不動,則行、識悉皆清淨,五蘊之我,明利坦蕩,得大自在,五蘊的變化不生不滅,五蘊的作用不增不減。但滅受想定是五蘊的受想不起作用了,是寂滅現象,心識沒有了,色身還在,沒有作用,為有餘涅槃。

(四)禪定不能執著:

  六祖惠能大師出山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請教東山法要,能大師回:「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因為「禪定是二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何謂二法?二法即相對法,因人而異,無法解脫。所以禪定即使進入九次第定,未到滅盡定,還不能解脫;羅漢因為見思二惑早已清淨,不受後有,修到此定,直入滅受想對他們來說就是涅槃了。佛法是絕對的覺悟之法,可以達到究竟的解脫,什麼是究竟的解脫?菩薩有願,他們不入滅受想定、不住涅槃,他們會乘願再來繼續未了度眾的宏願。佛陀對九次第定、滅受想定更是不執著的,隨出隨入,佛陀的定是那伽定,惠能大師說:「繁興永處那伽定」。至於佛陀的涅槃是什麼境界呢?《法華經》說得好:

  「為度眾生故,方便示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