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75期2022年4月
而應酬多,晚餐、宵夜一起吃,腸胃負荷重,長期下來,脾胃不堪負荷,容易有代謝綜合症。
氣血、經絡、與健康(124) 生氣通天論(續一)
/詹天賜
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都是中醫的核心思想,也是中醫理論的活水泉源。二分法本是人認識萬事萬物的基本方法,誠如老子所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陰陽也是種二分法,它含蘊著恒久不變的一些道理,對生命世界有著實質的內涵,對天地的運行、生命的變化、生死的作用,都能作出深刻的詮釋,誠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一開始所說的: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黃帝提到,陰陽蘊含天地化生、運行的基本道理,是了解萬物的綱領,是生命產生變化的根源,是生死的本源,也是心神是否清明的關鍵所在。
這段文字可以說是陰陽學說的一個總論,以八綱辨証為例,在表裡、寒熱、虛實、陰陽等八綱中,陰陽二綱是總綱。表為外,為經絡層,屬陽;而裡為內,為臟腑層,屬陰。陽有衛陽之意,若有邪氣入侵,經絡層禦敵在外,若經絡層中的正氣無法將邪氣驅離,邪氣就可能入侵並停駐在六腑。外邪層層入侵,對抗外邪的正氣也層層抵抗,外者為陽,內者為陰,陰陽是相對的概念。例如經絡,絡脈在外層為陽,經脈在裡層為陰。又如經絡與臟腑,經絡在外為陽,臟腑在內則為陰。若以臟腑而論,六腑為陽,相絡的五臟則為陰。
我們可以用《上古天真論》篇來理解上面這段文字,論中提到“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 …”,由此我們可以由腎氣與陽氣的變化,來理解人一生的生理變化。男子八歲腎氣已實,故能長髮長齒;二十四歲時腎氣均勻密佈全身,故能筋骨強健,身高達到一生的最高點;四十歲時腎氣衰退,故頭髮脫落,牙齒枯萎;到了四十八歲,頭部的陽氣衰竭,臉上不再光亮潤澤,髮鬢也斑白了。可見人一生的生理變化,由盛而衰的根源在於腎氣與陽氣的盛衰,故理解氣血、陰陽在人體的作用,就可以推知人一生的大致變化了。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天為陽,地為陰,天是陽氣累積所成,地則是陰氣累積所成。在結構上,天是由氣態分子所組成,主要能量來源為太陽,地則是由液態、固態物質所組成。氣態分子質量較輕,液態、固態分子質量較重,故清氣上揚,而重濁之氣下沈,逐漸形成天地。靜為陰,動為陽,大地靜止,日升日落,風雲變化,天行健,不斷的運行變化。天有五氣,為風寒濕燥熱,而地有五行,為金木水火土,其中金木土為固態,而水為液態,火則可將木化為灰燼,重歸於土。古人靜觀天地的變化,用陰陽來詮釋天地的形成及其特性,可謂簡易之至。
我們再來看一年四季的變化,春天陽氣生,大地洋溢一片生機,到了夏天,萬物滋生繁茂,到了秋天,肅殺之氣生,正是收割季節,冬天則收藏萬物,待明年春天再動。這裡描述的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地區,例如北溫帶四季分明,對四季變化領受最深, 能以簡要的陰陽之道,來描述四季的變化。陽氣有蒸發之力,可以化生各種氣態分子,陰氣有凝結收縮之力,各隨因緣形成各種形狀的物質。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天地循環,周而復始,寒熱變化,亦復如此。例如春夏秋冬的寒熱變化,寒極就代表冬天將盡,春天即將到來,故大寒過後,下一個節氣就是立春;而熱極則代表秋天即將到來,故大暑過後,下一個節氣就是立秋。寒氣凝結,會凝結成重濁之物,而熱氣擴散,會將物質蒸發成較清的氣態粒子。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人是小宇宙,與天地具有相同的陰陽運行之理,輕盈的水谷精華應運化向上,重濁的營養物質則應順勢向下,以利胃腸消化吸收。若是脾虛,或是飽食過度,使得脾陽無力運化水谷精華,這會使得清氣在下,而導致瀉肚。吃太飽時,腸子未空,胃又充滿食物,就會脹肚。這些都是違反陰陽運行之道,因而生出不合陰陽之理的病來。
晚餐吃太飽,宵夜吃得多,或晚睡等,都是陰陽反作的現象。一天工作勞累,回到家來飽吃一頓,算是人之常情。而應酬多,晚餐、宵夜一起吃,腸胃負荷重,長期下來,脾胃不堪負荷,容易有代謝綜合症。而晚睡,讓肝膽無法正常休養生息,可以說傷身於無形。有位山友,身體一向不錯,但到了五、六十歲左右,身體突然就變差了。一聊之下,才知道晚睡可能是最可能的主因,這種情形,只有改變晚睡習慣,持之以恒,才能逐漸將身體調養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