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建立大乘觀行正確之知見

    《心地觀經》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6期2022年5月

雲語書摘 建立大乘觀行正確之知見
/若知

 

《心地觀經》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解深密經》云:眾生為相縛,及為麤重縛;欲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

一、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完成,即我、即心;唯識學稱末那識(第七識)。

根、塵相應時意根隨入→色塵轉為法塵(參考圖1) → 接著心色相應(參考圖2)            

五蘊的完成:五蘊的一次變化過程,即是一個意念的生滅現象。(《心之路》)

         物質→成、住、壞、空。

         精神→住、異、

意念的變化就是情識分別;分別之時,可能有的現象,不外乎以下的兩種:

  一、計較而生執著 ──  執著的代價是隨業復又造業。

 二、認識而得瞭解 ──  瞭解的結果是轉業復能淨業。   (《心路歷程‧桑蒙》)

  或許,有人要問:「如何把握關鍵性的修養?」

  答案是:於五蘊「想、行」之間建立間隔的修養工夫。此時運用〈學佛方程式〉

  五蘊完成的分別心是業還是道?看「受蘊」。

  觀「受」的成分――純粹感性的,或者感性成分多的都是業,如果加入了理性,就可能進入了別,但理性是所知障,還是自我意識,還是業――會有對立,造成傷害;所以了別只是由「想」轉為非想,了別的層次慢慢提高,就可能轉識成智。(參考圖3)                       

五、自我意識有感性和理性成分:業的自我→感性流於衝動,理性易流於冷酷。

《楞嚴經》談受報概況: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入;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六、圓覺經》〈彌勒菩薩問品〉― 眾生五性差別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七、千佛山止觀法門的三止三觀(不同於天臺之三止三觀,餘請參閱雲老禪師著作《修行法要》〈再釋止觀法要〉

一度止觀 ─ 於一念中不免我意識,得我意識之利與害。(發現業識之變化)

二度止觀 ─ 於一念中發起業的探討,捨自我而入於法。(於業中發現道)

三度止觀 ─ 於一念中轉業識而成道法,遠我意識,淨法聚,顯菩提道果。(轉業成道)

※三止三觀法要,請各位參看雲老禪師著《觀行法要》中〈觀行知見的差異〉,裡面述及「唯觀行之法,各家所立不同,基於根器,契應法門,悉具差異;......因此,佛法中說觀行,何止八萬四千;但能相契相應,確知興趣與條件悉皆圓具,則任擇一法,窮究深入,當能水到渠成。

         

八、〈般若空觀〉有個偈語

      一切有為法,皆悉待緣生,發起不自有,隨緣有差別;

      性元無決定,生滅不堅住,愚凡之所執,不識從未有;

      應觀諸法義,般若究竟空。

(一) 一切有為法,皆悉待緣生,發起不自有,隨緣有差別;

    一切有為法是指世間的一切現象,從個人的生命現象到世間的一切現象,

  都是緣生法――皆悉待緣生。

    十二因緣法說明了生命由出生走向輪迴的道理,以及演化的一切現象。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

    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註:因緣生法為一輪相,其實十二緣起每一當下皆自成一輪,即可做止觀,能突破就能轉業成道,出離生死輪迴(此謂之逆生死流);若順十二緣起走向,一般世間人現象,從生至老死,無明入輪迴,即是順生死流。


有所作為的法叫有為法,包括善、惡、無記及修行一切法的現象,

世間的一切,都是有為法。有造作,有因就有果,有因果就有輪迴,沒完沒了。

※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楞嚴經》)

※  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

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  《金剛經》説:「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偈告訴我們: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顯現的,其實都是假相,並無實體;所謂「緣起性空」即是。

                因、緣和合時,法即顯現,緣盡時,因緣離散法就消失了。

  學佛聞經聽法,在於明道理、長智慧,慧觀人生,超越生死,出離輪迴,還能覺悟脫無明殼、蛻變發菩提心,不僅自利還能利他,不僅自度還能度他。

(二)發起不自有,隨緣有差別;

  法是因緣和合而生,「發起」說「法的生起」;法的生起有四個限制,所謂: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

  只有“因”無從生法,所以說「不自生,不他生」,這是單獨說;

  兩個因無從生法,所以說「不共生」,這是合起來說;兩個因彼此不相關,沒有牽引力,所以法無從生起。

  一定有個「疏因」,誘出你的「親因」,和合才生法。(「疏因」即緣)

  如果沒有因,法就生不起,這叫「不無因生」。比方你不口渴,你就不想喝水。如果你口不渴,但是現在有個飲料,引發你想喝它,這就是誘因;或者朋友們在泡茶,你雖然口不渴,也會湊興參與,這也是緣的引發,由此類推,不知不覺的誘因就把我們引入到輪迴的不歸路了。

  「因」是每個人自身的條件(念頭),疏因為緣,必須有外緣引發,條件具足了,法才生起。所以外緣是誘因,而因是種子,無始以來的善惡無記及菩提種子,儲藏在第八識—―阿賴耶識,遇到強力的外緣就引發出相應的種子,所以説「隨緣有差別」。

(三)性元無決定,生滅不堅住,

  元即元始,本體的源頭(本體原清淨,因染著而變異――八識田裡的種子是善是惡或是業是道,沒有決定性,也沒有排列性,端視外緣的牽引而定,所以外緣叫做誘因。

  而且變化剎那――生滅就是一種變化性,物質變化的過程叫成、住、壞、空;精神(意念)的變化過程是生、住、異、滅,簡言“生滅”;我們意念的變化是極其迅速的,經裡面説:「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  

  我們把持不住,像猿猴野馬一樣,所以要修“定”。因為變化大,做不了主,三心二意、沒有恆心;一直是「生滅不堅住」的現象,也因此 (好不一定一直好,可能變壞;壞也不定一直壞,可能變好)。

(四)愚凡之所執,不識從未有;

  但凡夫俗子如果不學佛,就不懂生命的奧秘,總是活在計較執著的假相中,隨業造作,隨業輪轉,在六道輪迴,不得出離;不知道原來自己的本性是清清淨淨的。

※ 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楞嚴經》)

※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華嚴經》)

※ 知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而一切眾生不成菩薩,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楞嚴經》)

(五)應觀諸法義,般若究竟空。

  所以要想得到解脫自在,就要修般若的觀行法門,以智慧深入觀照,知道一切森羅萬有不外因緣和合,如夢幻泡影;人生亦如夢如戲,如何翻然覺醒?離於有為,入達無為,行使阿耨菩提!

《楞嚴經》: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所謂第一義諦,也可說是勝義諦,佛陀對有大乘根基的眾生,常用文字般若宣說其勝義,不僅從纏縛之生死海得脫縛離苦,更能演繹人生,生死涅槃一如,使歸圓覺之道。一般記載這類經義之典謂之〈了義經〉。如《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等。

※  與大家分享一首禪偈:

    因老禪師偈云:萬事但求誠不欺,四相無相修行訣,

                      看破放下真自由,煩惱境中盡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