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五蘊中之想,非自我意識,於修習過程中,累積廣大智慧,圓具菩提;待時節因緣,令修治入道者之一念,頓然開發往昔既成之智,故說藉所緣而能善了,趣向菩提而自在無礙。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77期2022年6月

377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白雲老禪師

 

    經  文

   善知眾生無生想 善知言語無語想

   於諸世界心無礙 悉善了知無所著

   其心廣大如虛空 於三世事悉明達

   一切疑惑皆除滅 正觀佛法無所取

   十方無量諸國土 一念往詣心無著

   了達世間眾苦法 悉住無生真實際

   無量難思諸佛所 悉往彼會而覲謁

   常為上首問如來 菩薩所修諸願行

   心常憶念十方佛 而無所依無所取

   恒勸眾生種善根 莊嚴國土令清淨

   一切趣生三有處 以無礙眼咸觀察

   所有習性諸根解 無量無邊悉明見

    釋 疑

  世間眾苦,總不外「表裡」二途。約言八相: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逼惱身心之苦。

  無生,諸法空寂,本不生滅;有生作用,應緣而起;如筏度水,登岸即捨,法亦如是。

  無語,法藉語演,如人際溝通,謂之媒介;諸法繁多,言語亦是,相應即知,不相應行時,語音不詳,但餘音響,消失空寂。

  三有,即三界生死之境,有因有緣,有果有證;如欲界、色界、無色界等皆有生死事。如是三界,知本有現生之身心,當有未來之身心;於此中,本有與當有所受之身心。要言之,五趣六道,三界眾生,輪迴循環,有現在之身心,當有過去、以至未來之身心;此三有身心之生死,欲令空寂,必須業盡道顯,尤以本有與當有中,今現在,蘊藏遠業近道之關鍵,亦即出離生死之樞機處;若爾明達因果關係,了知因緣法則,於諸法界,自無所著,亦無所取,終究湛然空寂。

 

    經  文

   眾生心樂悉了知 如是隨宜為說法

   於諸染淨皆通達 令彼修治入於道

   無量無數諸三昧 菩薩一念皆能入

   於中想智及所緣 悉善了知得自在

   菩薩獲此廣大智 疾向菩提無所礙

   為欲利益諸群生 處處宣揚大人法

   善知世間長短劫 一月半月及晝夜

   國土各別性平等 常勤觀察不放逸

   普詣十方諸世界 而於方處無所取

   嚴淨國土悉無餘 亦不曾生淨分別

   眾生是處若非處 及以諸業感報別

   隨順思惟入佛力 於此一切悉了知

    釋 疑

  隨眾生心樂,應宜說法,無論染淨,令使修治而無礙;如是行持,當具一念能入無量無數三昧之德養,發揮想蘊之智力,了達所緣諸境界。

  如何是想智?

  五蘊中之想,非自我意識,於修習過程中,累積廣大智慧,圓具菩提;待時節因緣,令修治入道者之一念,頓然開發往昔既成之智,故說藉所緣而能善了,趣向菩提而自在無礙。

 

    經  文

   一切世間種種性 種種所行住三有

   利根及與中下根 如是一切咸觀察

   淨與不淨種種解 勝劣及中悉明見

   一切眾生至處行 三有相續皆能說

   禪定解脫諸三昧 染淨因起各不同

   及以先世苦樂殊 淨修佛力咸能見

   眾生業惑續諸趣 斷此諸趣得寂滅

   種種漏法永不生 並其習種悉了知

    釋 疑

  云何三有?

  眾生因業惑輪迴五趣六道,六道循業力分別三界,於三界中欲有者為欲界,色有者為色界,無色有者為無色界。

  如是三有,起因不同;為斷除諸趣,得修禪定三昧,遠諸有漏,及往昔諸行業習,趣向菩提,圓成無漏寂滅。

 

    經  文

   如來煩惱皆除盡 大智光明照於世

   菩薩於佛十力中 雖未證得亦無疑

   菩薩於一毛孔中 普現十方無量剎

   或有雜染或清淨 種種業作皆能了

   一微塵中無量剎 無量諸佛及佛子

   諸剎各別無雜亂 如一一切悉明見

   於一毛孔見十方 盡虛空界諸世間

   無有一處空無佛 如是佛剎悉清淨

   於毛孔中見佛剎 復見一切諸眾生

   三世六趣各不同 晝夜月時有縛解

   如是大智諸菩薩 專心趣向法王位

   於佛所住順思惟 而獲無邊大歡喜

    釋 疑

  大智光明:如來業惑盡除,圓具大智慧,覺光之德,如大日普照世間;菩薩於佛力功德中,雖然尚未證得,但所得利益,已是無疑;諸如業作之雜染或清淨,皆能明明了了;即使三世六道眾生,或時或月,晝夜所有束縛,甚至解脫,亦能明明了了。

  菩薩常久修治,證得如來大智,而後可以專注一心,趣向法王之位;住於佛所,恒順修諸禪定,於三昧中,獲得無邊法樂,歡喜共眾生住,與眾生分享於佛所既得之饒益功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