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127) 陰陽應象大論(續三)

    黃帝提到,上古高明的醫家,論述人的形體,列出五臟六腑,臟腑兩端連接經絡,形成十二經絡,十二經絡的對應臟腑相結合成六合,每條經脈各有其循行路徑。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78期2022年7月

氣血、經絡、與健康(127) 陰陽應象大論(續三)
/詹天賜

 

陰陽應象大論 (續三)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

  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

  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穀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

  四時陰陽,盡有經紀;

  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

 

黃帝提到,上古高明的醫家,論述人的形體,列出五臟六腑,臟腑兩端連接經絡,形成十二經絡,十二經絡的對應臟腑相結合成六合,每條經脈各有其循行路徑。黃帝內經重廣補註提到:“太陰、陽明爲一合,少陰、太陽爲一合,厥陰、少陽爲一合,手足之脈各三,則爲六合也。”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相絡為一合,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絡為一合,心包與三焦相結合、腎經與膀胱經相結,心經與小腸經相結合、肝經與膽經相結合,故為六合。

 

  十二經絡的穴位為經氣匯集出入之處,每個穴位各有其定位及名稱,“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經脈運行於分肉間,分肉交會處大者為谷,小者為谿 ,肌肉皆與所屬的筋骨相連。皮部為經絡的分部,每一皮部皆有對應的經絡,與分肉相連時在方向上有順有逆,這些都是合乎形體結構的。春夏秋冬的陰陽消長,各有其規律,春天陽氣升發,夏天陽氣盛,秋天陽氣衰,冬天陰氣盛,如是循環不已。五臟居內,六腑在外,五臟六腑居內,經絡在外,皆相互表裡。以上這些是否都是可信的醫理?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

  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 … 北方生寒,寒生水 … 甘勝鹹。

 

岐伯用五行來詮釋五臟,內容包含五方、五氣、五行、五味、五體、五竅、五志、五色等,如表一所示。這些都是臟腑學說的內容,也可說是談論五臟的一個主要依據,其中也提到了五臟相生的關係 (肝-心-脾-肺-腎-)。談論天地人,天有五氣,地有五行,人有五臟,這些在中醫裡是相對應的;而五味入五臟、五臟主五體、五竅、五志等,都是中醫養生常常談論到的主題。

 

表一:五臟五行表

五臟

五方

五氣

五行

五味

五體

相生

開竅

五志

五色

西

 

  此外,五臟五色也常運用在望診上,而且也是可以印証的。中醫世界網站曾經提到一位韓國名針灸師金南洙,為他一位視覺有障礙的老師針灸的情形 (註一),其中提到他在肝經原穴太沖扎針後,他的老師看到的是藍色,接著分別在心經原穴神門、肺經原穴太淵、脾經原穴太白、腎經原穴太溪扎針,他的老師分別看到的是紅色、白色、黃色、及看不到 (黑色),這就是他這次針灸時“驚人的發現”。黃帝內經能作為中醫理論的最主要依據,在於許多的論述都是可以驗証的,可見天人之學的著作,自有其不為人知的奇妙之處。就像靈樞經經脈篇談論各經脈走向,平舖直敘,就像親眼所見,也難怪會有內觀之說了。

 

  五方對應五氣,中土地處北溫帶,南熱北寒是很自然的,而中原城市多處於河流匯集處而多濕,也是可以理解的。至於東面的風與西面的燥,就與中國的自然環境有關。所謂西出陽關無故人,沙漠地帶乾燥無比,故有西方生燥之語。

 

  以五行來解說五臟功能是十分貼切的,五行來自《尚書》之語:“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其中心為火臟,腎為水臟,脾胃為後天之本,土能蘊育各種農作物,這是可以理解的。木有向外、向上伸張之性,與肝主疏泄、調理氣機也能密切對應上。至於金曰從革,在解釋上就比較多元,一個典型的看法是百度百科所提的:“從,順從,服從;革,革除,改革,變革。金具有能柔能剛、變革、肅殺的特性。金代固體的性能,凡物生長之後,必會達到凝固狀態,用金以示其堅固性。引申為肅殺、潛降、收斂、清潔之意。”肺有肅降、收斂的功能,對應的是金,這是較為典型的解釋了。

 

  這裡提到了五行相生,對應五臟的順序為肝-心-脾-肺-腎,這個相生的道理,是容易理解的。肝藏血,肝能提供良好品質的血液給心,心便能順利的透過血脈將新鮮血液運送到全身。而心為火臟,透過相絡的小腸,能溫中焦的脾胃,使脾陽能運化水穀精華,幫助營養物質的吸收消化。脾將水穀精華運化給肺,肺能與所吸入的清氣合為宗氣,而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肺為水上之源,能透過三焦,將水氣及吸入的清氣,肅降給腎 (腎為水臟,並主納氣)。腎主閉藏,藏有先天之精及後天之精 (五臟之精),精血相互滋生,故稱肝腎同源。若佐以現代醫學來解釋,腎主骨、骨生髓,血液細胞 (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 在骨膸中生成,而肝藏血,除了本身可經代謝作用,合成人體所需的各種主要營養到血液之中,也可藏各種血液細胞提供給心臟運化至全身。

 

 用五行來了解五臟的功能,配合五氣、五味、五體、五竅、五志、五色等,使我們對臟腑的功能,有著較全面的認識。這是天人之學的妙處,將人看成是一個小宇宙,巧妙的將許多的概念整合在一起,使我們對自己的身心,能有較全面的認識,而形成有關人的一個整體觀。

 

 

註一:請參閱http://www.relativehumanity.com.tw/cm/jinnanzhu/B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