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法義 如來藏說

大乘起信論法義 如來藏說
/白雲老禪師

 

前面談到了心意識,也就是談到一個我跟色塵緣境相互相應,所產生的變化完成的作用,種種的道理方法。現在來談「如來藏」,如來藏在唯識學稱為「阿賴耶識」,另外有一個名稱,叫做「無盡藏」,其實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的本義,就是「無盡」。為什麼不分學派而談這個第八識?

 

唯識學裡談的阿賴耶,或者講無盡,或講如來,為什麼有那麼多不同的名詞?其實都是一個相同的東西。所謂的第八識就是無盡藏,所謂如來,大家如果還知道如來有十種涵義,把它總合起來看,就知道如來是什麼意思?也就是所謂的「藏」裡面,所藏的究竟是一些什麼?是怎麼形成的?是不是裡面所藏的都是過去的,有沒有現在的?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這個所藏的東西,以如來藏或無盡藏來說,可以形容,能說得出來的樣子,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

第一個問題比較容易了解,因為前面談了很多。第二個問題,通常說,如來藏或是無盡藏這名詞,不要把它當成一個什麼東西?如果一定要舉例,它只是像一個容器。一個抽屜也好,一個裝東西的桶也好,就是一個這麼的容器。只是這個容器本身的空間無限大,不管有多少都可以放進去。

 

可是在此要特別強調,千萬不要把如來藏或無盡藏當成腦袋。因為那就像一個腦,腦不就是這種現象嗎?要了解,以腦跟如來藏作比較,是不能比的!腦的構造,大腦小腦是一些構造的架構,可是它的內容都是一些神經系統,真正活動的原動力,是腦細胞。如果把腦當成如來藏會產生什麼問題?因為如來藏裡面所藏的東西,沒有發出來之前,它不管藏什麼?本身不會起變化。藏的是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就是壞的,所謂善的就是善的,惡的就是惡的。當然除了業,還有道的種子也都放在裡面,如果以如來藏裡面的內容去看我們的腦,這個腦能知道的是現在,即使不談潛意識,談從生下來到人世間,一直到現在的年齡,不管多大,在腦海裡面還有多少根本就記不得,想不起來的。就可以發現「腦」本身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

 

談到腦細胞問題更大,我們知道腦細胞有新陳代謝,腦的組織都是腦細胞,存在的內容都在那裡,都在腦細胞嗎?如果是在腦細胞,就會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什麼問題?舊的腦細胞,假使已經擁有了這些資訊,怎麼移交給新的腦細胞?舊的會死亡,新的發生,舊的腦細胞假使有這資訊,新的腦細胞就沒有這些資訊。所以不能用這種生理的方式來看如來藏微妙的地方。因為如來藏只是一個容器,裡面究竟蒐藏了一些什麼東西?這才是談如來藏的目的。如果一定要說,就是談第八識阿賴耶識怎麼樣?其實只是一個容器,有再多的種子都是擺在容器裡面,而「我」的本身,並不能從這個容器裡面,拿什麼出來就顯現什麼?它沒有這種能力。

 

可是如來藏本身像個容器,它除了把人生過程中,所有的造作行為,不管是業或者道都放進去,都能好好的保存。可是它絕不會做篩檢,它沒有這個能力。所以談如來藏,千萬不要只是用現代科技或醫藥的方式,或生理學的方式去看如來藏。因為梵文中講阿賴耶,它的意義就是像一個口袋,一個容器一樣,裡面的空間是無限大的。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人不只有這一生,不知道經歷了多少生、多少世?生生世世都有很多造作行為,不管是業的或者是道的,造作的結果就成為一個種子的因,都收藏在如來藏裡面。如來藏本身的涵意,是說它有幾個條件:一個、它有「所攝」的情況,它有「隱覆」的情況,它有「能攝」的情況,這三個是說什麼?過去已經有的,稱為「所攝」,就是已經所收藏的。收藏以後,它本身沒有篩揀的能力,也沒有拿出來的能力,可是它有隱藏的能力,就是把它收藏在裡面。

 

談「所攝、隱覆、能攝」,其實說起來只有兩個。一個就是過去已經有的是「所攝」,那些沒有的,經過心意識再造作放進去,它還是有這種能力,可以把它收藏在裡面。為什麼有一個「隱覆」的問題?那就是本身沒有篩揀的能力,也沒有把它開發,或把它拿出來,本身沒有這種能力。必須是心意識造作,它有「所」攝的能力,經過外緣相應於如來藏裡面的種子,就有「能攝」的能力。

 

所以「所攝」是談過去已經收藏的種子,「能攝」就是當外緣相應於如來藏裡面「種子」的時刻,它有一種能攝的能力,如來藏裡面的種子相應於外面的緣就會發出來,這究竟在說什麼?法在哪裡?像一個小孩,半大不小,如果以目前的社會,看青少年搖頭丸的問題、吸毒的問題。這小孩原本腦袋瓜子裡並沒有這種記憶,也沒有這種習氣,這只是談腦袋瓜而已,如來藏裡面有沒有?就很難肯定。

 

我剛說過因為裡面有一個隱藏覆蓋的能力在,所以人並不能知道,可是相應於外緣,它可以再發生。所以說所攝的是熟悉的,能攝的是陌生的,如果不能把握這兩個原則,常說為什麼有的很容易?是表示種子裡面有這些東西,為什麼有的完全不了解?根本不認識,是表示裡面沒有。沒有可以學習,可以再去熟悉它,這就是能攝的道理,所以這些是屬於陌生的。

 

談如來藏裡的種子,所謂﹁種子生現行﹂,現在的行為表現出來,是相應於外緣,一定是表示如來藏裡面,有這樣的種子。雖然有色塵緣境的外緣生起,可是無動於衷,表示如來藏裡面,就沒有這些種子。可是沒有這些種子,並不表示就結束了。因為沒有,可以把陌生的轉變為熟悉的,怎麼轉變?經過心意識再去造作。談如來藏在概念上是這麼談。

 

它的法究竟在哪裡?如果說如來藏裡面,已經擁有的種子,究竟是業的種子?還是道的種子?業的種子有善的、有惡的,還有無記的,又怎麼樣去顯現出來?談因果報應,有過去所作因,所以會承受現在的果,它是憑什麼?必須知道有因與果的關係,還必須有因與緣的法則,如果少了因與緣的法則,只有其因,不可能現其果。

 

為什麼一定要有緣,這個緣就是外緣,它的法真實性就在這裡。因為如來藏裡面的種子,不是一種排列式的,所謂「外緣」,就是緣的力量強,剛好引發如來藏裡面的種子,那個力量也很強就很容易相應,不一定是好的或是不好的,也不一定就是業或是道的。所以有時看到小孩到佛寺就知道拜佛,好像蠻有善根,其實是看現在的相。為什麼?他本身如來藏裡面的種子,跟現在所能見的緣,並不一定是相應的。如果不是相應的那又是什麼?是現在再造的,如果是現在再造,是環境影響所及,並不是他有善根,是什麼?那就是「現行熏種子」。

 

依於如來藏已經有的種子,相應於外緣會產生現在的行為,而顯現它的結果。如果不相應,也就是說如來藏裡面沒有這種種子,即使有緣,它不相應,那並不是如來藏裡面的種子表現!他現在有佛緣,有這種善根,現在是一個再造的行為。所以過去已經有的,可以表現現在造作的行為,現在造作的行為,也可以成為未來的種子。這裡面就關係到一個緣的問題,不只是因與果的關係。

 

談如來藏,如果只歸究於種子裡面都只是業,即使說有善根,可能也是停滯於什麼?業的善,而不是一種道行的善、修養的善。所以說到善行還要分辨,如果是以業的種子而言,有善、有惡、有無記。如果是以善而言,最多是功德福報,如果說善行是道的行為,它也是功德,可是不是福報,是功德,一個道的結果的形成。所以功德不只是限於財施、法施的一個概念,還包含了修行辦道,所形成的那些種子因。

 

如來藏裡面有業的種子,也有菩提種子,這菩提種子不一定叫做善根。因為只是善根,可能偏於業的善成份,通常相應於外緣還是業的。如果是菩提的種子,這是修行形成的種子,相應於外面的緣,一定是法緣。在功德裡面,我為什麼談財施、法施,法可以形成菩提種子,財最多是業裡面善的行為。所以在種子的成份,要能把握才會分辨清楚,「我現在表現出來的究竟是業的還是道的?」如果不能把握這個,那就是一個善根,就是善行,看這個人從來都很善良,只是從相上面去看。

 

因為佛法是講實實在在,如來藏裡面的種子,是道的種子還是業的種子?還要看外面相應的緣,是業的緣還是道的緣?所以業的緣相應的是業的種子,道的緣是「法」,相應的就是菩提的種子。這個一定要能把握,否則,就會混淆不清。為什麼?一個小孩子從小就會拜佛,好像很有善根,那只是造作的一種行為,現在所看到的。他的如來藏裡,究竟有沒有這種菩提種子?還要看以後,在任何的法緣中能不能引發他如來藏裡的種子。如果引發不出來,表示沒有,如果能引發出來表示有,可是,肯定業的種子一定有。為什麼?因為業的緣相應出來的一定是業的種子,無始以來所造作的就少不了有業的存在,這種業的存在,也是依於無始以來,所謂「五欲八風」所造成的。大前提總離不開貪瞋癡的欲望問題,所以這種造作行為,在這些前提之下,完成的結果都是業的種子。

 

法的種子即道的種子,就是涉及到佛陀所講的道理方法,有沒有熏習過?「熏習」就叫做修行,有沒有修行過?有了修行還要完成為修養,修行是會起變化的,完成修養才能成為菩提種子。並不表示修行就完成了菩提種子,是修行要成熟,達到修養的境界,才能完成菩提種子。所以有很多把功德福報也當成一個菩提種子,那是大錯特錯。對如來藏,如果能夠把握它的一些法義,知道一些要領,瞭解一些真實面目,就不會搞錯,這一段就介紹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