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捕風捉影集

    「虛空與雲,相互映現,相互無礙,一切變異,皆是各各因緣,彼此無關無牽;所以分別,只為諸相迷惑,只為諸色運轉。」

  • 文: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84期2023年1、2月合刊

衲衣下的足跡 捕風捉影集
/恕

 

前言

古代先民知識未化,理性未開,生活裡若發現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往往穿鑿附會,顯現諸多荒謬無稽,譬如:打雷、颱風、洪水...,認為是掌管的神祇賞善罰惡,這不是「捕風捉影」嗎?究竟風影與真如實相的距離有多遠?

 

老和尚的著作《禪林寱語》中有提到「捕風捉影」,吾等可從字裡行間找到修學的啟迪,藉事理檢視自己還有多少風與影的迷惑與無明。常言「修行要在身口意上著手」,信解行證即是圭臬,以智慧力揭開迷霧,才不會以管窺天成為愚癡之流!以下拋出幾則在現實中的所見所聞,當時罔措,如今心仍未明,故想「停車再借問」,好好的細看昨日黃花,援引為「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珍。

 

  • 風之緣 影之因

曩昔在職場,人在室內突聞外頭陣陣駭人聲響,走到室外一窺究竟,發現庭院水龍頭地面擺著一大塊石頭,旁邊還散落著大小的石礫,此情此景,疑為圍牆崩落。世間亦常見風雲變色,大地混亂的局面,遂想到佛經「國土危脆」如是之說。一旁老李告知:「這季節某樹的種籽會掉落,因為結籽甚多且大顆,打在鐵皮屋頂上真嚇人!」

 

這下恍然知曉音聲的生滅與因緣的來去──返照眼前,若是圍牆崩塌為何四周仍這麼淡定?看來是我迷頭認影;風影裡除了色、相,其實還有隱伏其中的因緣與因果。風與影,土石與種籽,兩者與真相的距離幾何?《心經》:「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我究竟耽憂什麼?為何心裡會有顛倒與恐怖?

 

(《禪林寱語》213頁)云:「虛空與雲,相互映現,相互無礙,一切變異,皆是各各因緣,彼此無關無牽;所以分別,只為諸相迷惑,只為諸色運轉。」

 

浮晃不定的自相、自共相,皆由虛妄所成,皆言人命無常、國土危脆,倘若識得不定,則同時識得生滅,心當無從顛倒!是否這幾年疫情嚴峻堪慮,內心多憂,這無端的樹籽敲頂竟讓我想到土石流,呵!耽憂即是內心的崩裂,透得心開即安然,切勿作白日夢!

 

「亦如虛空與雲,莫認是相是色!認取相色,即是捕風捉影!」(《禪林寱語》213頁)

 

二、誰是老板?

早期有人撿回一隻受傷流浪犬,暫養著等情況好轉再送出,這隻狗喜對人莫名狂叫。有一日老和尚巡查四處,正好經過那裡,此犬不識來者就迎面狂吠不止,只聽到老和尚對牠說:「怎麼叫個不停啊?你的老板是誰?」我正巧走過聞聽,當下想到:「老板?」不就是每天餵養牠的義工。可是這毫無內涵與意境!於修行上心「往外馳」。沒錯!表相上牠聽命於餵養者;可是餵養者之上有精神層面的導師───這間寺院的方丈和尚;再溯佛法僧的源頭,還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娑婆界的導師「本師釋迦牟尼佛」。這風中之風,影中之影,就像父母之前還有父母,祖師之外還有祖師,「心佛眾生一體」。往自心看,能「證悟到佛性」,自我能作主。吔!「老板」豈不是自己?!

 

「行者!睹見了佛性也未?切記那裡無風無影!却也不離於風與影!諾!何妨風影中相見!」(《禪林寱語》,〈捕風捉影〉,208頁)

 

三、所有的分別、偏見、情緒都是影

某師曾經住在新北市郊區,有一天她回北部省親,芳鄰告訴她:「去年有ㄧ隻瘸腿小黑狗突然流浪到這社區,又黑又髒,彷彿一杯走味的隔夜茶,我根本不看好牠,總是將牠推得遠遠的。某個黃昏我正準備去倒垃圾,妳知道的...垃圾收集點走過去有一段路;那天我慢慢走著,半路上覺得天色漸黑,遙望山野,渺無人跡,心裡開始忐忑不安。這時看見一團黑影走近,那不是流浪的小黑狗嗎?牠瘸行跟在不遠處,好像在保護著我,剎那間趕走我原本的擔心害怕!從此有機會,我也會施予牠一團飯。」

 

於小黑狗,某甲的朋友意念發動,隨即進入我意識的計執,故說,我們的ㄧ句話、對眾生的態度、或給對方的感覺,種種的「心緒」,當中就有多少的喜憎、親疏或利害關係!欲捕風?若說昨日、今日之風有何不同?若說影?「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在是影!只不過人畜殊異,大好辰光,某甲朋友餵牠一餐飯倒也有菩薩心腸!

 

四、誰清淨?誰不清淨?

早期菩提寺首次舉辦在家菩薩三皈五戒,因為始無前例,大家都抱持著ㄧ份好奇與虔敬。面對這殊勝的法筵,誰也想靠近觀禮,尤其開壇儀式安排老和尚主法,現場擠滿了觀禮的人群、粉絲,也來了幾位嘉賓與記者。可能是希望戒場莊嚴,老和尚放話了:「不清淨的人不可以隨便進戒壇。」用意應是提點要心存敬謹、莊嚴之念。可我懵懂之輩死在話下,竟然沒恭逢其盛,事後還被組長責怪:「你跑到哪去了?不去觀禮,這期雜誌要怎麼報導啊?」是啊!怎麼就戰戰兢兢而不去衡量事情的輕重緩急,毫無承擔力。若說捕風捉影,取利或著害全在一念之間,如何是「青山不礙白雲飛」?到頭來我卻與業相應,不見道蹤!盡在清淨與不清淨中打轉。

 

五、老和尚坐在賽錢箱上

老和尚有一則禪的公案──「我穿著黃海青,坐在賽錢箱上。」且道究竟是什麼底?禪修營上學員紛紛作答,有說「大事已辦」,有說「老和尚愛錢」。可是沒這麼簡單,這絕不是「功德圓滿」ㄧ句話就可帶過去的!「疑思悟」的過程在哪裡?

 

另一則公案──《休庵詩詞》.〈包袱、雨傘、我〉 :      

隨緣禪師命門下三位弟子下山參學,臨行時,各個交付三樣東西,也就是包袱、雨傘、我。並約定為時三年。

三年後,三位弟子準時回山。

師問大弟子:「三樣還賸幾樣?」

對曰:「全帶回來了!」

師云:「惜福不是道!」

復問二弟子:「你呢?」

對曰:「少了一個我!」

師云:「誰替你背包袱、撐雨傘呢?」

復問三弟子:「你又如何?」

對曰:「我回來而已!」

師云:「你真捨得!」

或有人要說:「三者全捨了呢?」

應道:「死了不是解脫!」

 

想想如果傘和包袱都拿回來了,是誰拿回來的?當然是那個「我」!如果弄丟傘和包袱,是誰弄丟的?也是我!傘與包袱是物質,那個「我」才是精神主體。修行如果跟那個「我」沒關係,講得天花亂墜,與道不相應,跟生死無關,又有啥用?同樣的,賽錢箱這公案,如果只把心放在老和尚身上,忘卻自己,最後就悠忽了老和尚的提醒:「我穿著黃海青,坐在賽錢箱上,投錢口都塞住,你們要做功德的機會都沒有了!」可惜自己的根機如此淺陋,都沒往這層面相應,不然一句:「把握當下!」最能觸動心機。畢竟修行人無論在修養、學習、供養上都要把握機會,如今事過境遷,再怎麼說也是捕風捉影。

 

如果一個答案一個影,你可找到弦外之音?莫以為風與影飄忽無跡,幽微難察,瞧!風拂大地,影可映照,其中還是有所含藏的意涵,只是怎樣的答案都還是風和影,就這句「密在汝邊」甚的當!

 

六、汝識「色空義」否?

可曾聽過一則公案?有尼名曰「玄機」往参雪峰禪師,當雪峰問玄機甚麼處來?答曰:「大日山來!」雪鋒問:「日出也未?」 「若出,則溶却雪峰!」

 

雪峰問:「汝名什麼?」答:「玄機!」「日織多少?」「寸絲不掛!」當其禮拜退,才行三五步,峰召曰:「袈裟角拖地!」這時玄機竟回首瞧袈裟角,峰曰:「大好寸絲不掛!」

 

老禪師在《禪林寱語》〈寸絲不掛〉212-213頁中說道:

無諍感言:我意識不消,悟門難入,如影隨行;欲不見影,除非識得「色空義」,如六祖的「無念」、「無相」、「無住」。如何是「色空義」?六祖辯風幡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註:無諍是老禪師的筆名)

 

「無諍以為,風動是念,幡動是相,心動是住。或者說,心動是念,風動是相,幡動是住。或者說,幡動是念,心動是相, 風動是住。」

 

大德!你以為是矛盾嗎?或者是戲論?其實見色見空,執色執空,何者不是矛盾?何者又不是戲論......所以世法永不離於「相對」。大德!畢竟如何才是色空的真諦?無諍結言:

 

「萬法因緣而生,因與緣不合,則萬法不生;如眼見水,必須眼、水、光三者和合,如是,則無諍辯:風、幡、心,均可說成『念、相、住』,是同樣的道理!是嗎?仍然是捕風捉影。」

 

玄機也不簡單,超越女流,大膽往参雪峰禪師,機峰相對。可是,境界卻未到地,多少自我意識旋轉於風中。文中玄機自傲於「日出則溶却雪峰」,忒在意袈裟拖地,却曰「寸絲不掛」,足見其「不是風動,幡動,是仁者心動!」於六祖的「無念、無相、無住」毫不省心!言行都是自我意識在捕風捉影,於色一點也不空。

 

結語 

總之,「風不只是風,影不只是影」,就像(《弦外之音》第31頁)所云:

想的層面和層次,有著明顯的境界差異!就像是冰品ㄧ般:有冰水、冰塊、雪糕、甜筒、冰淇淋。捕風捉影的話,你究竟所為何來?

 

就像蘭不只是蘭,ㄧ般稱空谷幽蘭,以為蘭花性喜僻靜、幽冷,但是萬代蘭與石斛蘭比其他蘭類要強些的光照,所以「是風非風,是影非影」,誰也勉強不得,最重要的是:「捕風捉影,視聽之餘,期盼能開啟智慧之門,步入思惟之路,探討弦外之音,發掘那些日常生活中,往往為之疏忽或遺漏的,許多頗具價值的菩提果實。」(《弦外之音》)第7頁。

 

大德!五蘊之修治,想行之間如果能利用時空;間隔越大,般若愈深。最後,風影在靜靜底等候著你,只在汝心通達與否?且聽!「弦已撥動,有音迹可循,風或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