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愛與不愛的思索 --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

衲衣下的足跡  愛與不愛的思索--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
/恕

 

因為時代變遷,許多事情改變了,家庭的狀態與邏輯也產生變異,離婚率年年攀升,常有夫妻反目,感歎「戀愛易,同住難」。尤其雙方一落入平凡的現實生活,油鹽柴米醋,繁雜瑣事總是搞得磕磕絆絆。俗語說「解鈴仍需繫鈴人」,也因為婚姻的作業仍須當事人去完成,「愛」的形式與選擇有多種:有的感情觸礁,婚姻飄忽無憑,終成了怨偶不再攜手同行;有的往灶裡添一枝柴續燒,經過磨合步步前進;更甚者將此當成「道」來修,長久的在修養上下工夫,所以「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有諸多面向、角度的評論。

 

到底婚姻的緊箍咒是什麼?怎樣才能走出或走通自己的路?一般男女雙方受限於生長的背景、個己的價值觀念、生命的習氣限制,婚後發現理想與現實有落差,婚姻觸礁破滅。心理師余美暻認為:「一個人會和某個人陷入愛情,通常有兩個因素,第一個是基於「缺乏」(deficiency),第二個是對「欲望」(desire)的追求。舉個例子,小時候因為失去父親而缺乏父愛的人,長大後傾向於選擇年齡差距大的人當戀人也是常見的例子。至於欲望的追求,假設你是一個很喜歡音樂的人,見到有名的鋼琴家時會感到替代滿足或憧憬....每個人被吸引的因素不一樣,一點都不客觀。比如從小遭受周圍排擠的人,就會對認同他存在的戀人盲目加分,對於其他部分則是有意無意地漠視;即使戀人喜歡賭博、人際關係有問題、工作表現消極等缺點也會不以為意。」

 

現代人如何面對「愛與自我」的種種疑難雜症,得到真正的快樂與心靈上的自由?向來擅長結合「愛情學」與「生命哲學」的曾昭旭教授說:

「現實的婚姻生活是日日如是的一個平凡又恆久的結構,最容易把浮動無根的假愛,或來自血氣的浪漫情緒迅速磨光,而暴露出虛浮不實的生命底子。...尤其夫妻這麼近距離的互相依存關係,更是要相讓相忍,多講理、多包容。」

 

社會與坊間不乏對此發論,在雲老禪師的書與DVD也有諸多佛法的闡釋與啟迪,令窺身心安頓的鑰要。除了以上所說,本文擬就老禪師的著作與《圓覺之道》DVD來探討這個問題,融合一些法義作為思考的切入點,期能從中發現婚姻關係的冰山一角,從對立中突破而堅定不移,並維護家庭的安樂。


 

 1、從老禪師的《圓覺之道》DVD,認識婚姻中的「我相、人相」

 

「存在心理學家」認為“關係”(relationship)是一切的起源,人們都在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上連結,是一種「我」與「你」之間進行的溝通及活動,期望我能更認清另一半,也認識自己。老禪師對於「你我」彼此的關係有做剖析:

「因為誤會而結合,因為了解要離婚」,是不是下次還要再去誤會一次?一旦誤會以後是不是同樣又會了解,了解以後又要離開?這樣一輩子在誤會、了解中打轉,這就是對真正的自我不認識。當然,我剛剛說“自我”關係到“人我”,也就是“我相”之外還有“人相”,彼此是一個互為因果、因緣的問題與關係。所以能把這自我的我相搞清楚,此中一定涉及到人我,若不涉及人我,這個自我就不可能有什麼迷惑、有什麼覺悟,有什麼愚癡、有什麼智慧。」(DVD圓覺之道第三十六集)

 

所以,因緣聚合,千辛萬苦,從來沒有偶然!「愛恨、苦樂」、「誤會、了解」是人類分別好惡最明顯的自我意識。男女兩方若能真誠面對自我,多些「了解」,少些「誤會」;能「自知」,再將心比心而「知他」,相信在智慧的修養上具備了一些條件,再去面對問題,這個「我相」就不一樣了!

 

《莊子.秋水.知魚之樂》的故事: 

莊子和惠施在濠水岸邊散步。莊子說:「你看河裡那些悠遊的魚,比我們人還要快樂呢!」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施道:「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所以也不知道魚。」莊子道:「請你回到談話的開頭──你問我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你這麼問,說明你已經承認我知道魚的快樂,所以才會問我怎麼知道的。所以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岸邊知道魚是快樂的。」

 

莊子與惠子的辯論,說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莊子有他坦誠的「自知」,惠子當然不解莊子的「自知」。其實「自知」就是「我相」的呼應,也是進入「人相」探索的門檻,進而探討更多的眾生相,把相關的人事物含納其中,看問題就能愈明澈。原來生命是一條向外走,也向內探的雙向路,釐清事理,廣納善緣,才能展開一個與萬物通融,如「儵魚出遊」從容的世界。

 

「所以“自我”的這個我相,同樣不要忘了關係到“人我”的我相。再說“人我”的我相,也不一定是定位於一個人,為什麼?可能涉及到別的動物或別的事物。從這當中對我相有了些概念,但是究竟談我相的目的是什麼?就必須知道佛法中講“我”、“無我”,到最後連“我”都要清淨。」

 

2、是誤會還是迷惑?

婚姻為何物呢?為何從最初的「情人眼裡出西施」,慢慢的變成「相看兩討厭」?婚姻前後竟有這麼大的落差!難道一切要讓單方面去負責?難道「愛」不是要以智慧、尊重來經營?只一味地抱怨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如果彼此都是誤會,為什麼你卻隱瞞自己的缺點,把優點儘量表現出來?所以我說這不是誤會!兩個人在未結成夫妻之前,因為想要結合,在戀愛的迷惑中,可能就不管一切,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歡的、貪戀的,因此才說:為什麼世俗的男女關係,往往因誤會而結合,最後鬧離婚的原因不是因為“誤會”,反而是“迷惑”,所以是因為迷惑而結合。」

 

老禪師提出了一條新路,再三細思會發現老禪師已將這個命題引向修行的工夫上去了!結婚又離婚,反復離合的模式不免是將一個心把捉一個心,生生滅滅憑添迷惑,彷彿當初的努力結合竟是為了未來的分離,多悵然啊!老禪師在《禪的語絲》中說:

 

「現代人的婚姻觀,說什麼:『因誤會而結合,因瞭解而分手!』

嘿!原來兩個人都不誠實!為什麼呢?結合之前,彼此隱藏缺失,表現優點;為了贏得對方的喜悅,只好謊言相向,不惜盡放厥詞。待到結合了,朝夕相處,少了做作;當然原形畢露,彼此後悔,相互埋怨,歸咎對方;結果,只有分手了!

可是,古人流傳,人與人相處,貴在相知,彼此瞭解;現代人畢竟是現代人,現代得令人迷惑。」

 

「真正所謂的誤會,是因為彼此隱藏自己的缺點,有沒有想過?是『彼此』隱藏!假使對方隱藏,難道你自己不隱藏嗎?」

 

就像王邦雄教授說的:「人生總在相互牽引中同歸沈落。如果我們老發出一些訊息和期許,就會讓我們身邊的人奔走天涯,他們的生命都是應我們的呼喚而去,就不能走回他自己的軌道,這就是互相牽引,而同歸沉落。

 

所謂同歸沉落,就是雙方都失落自己。彼此講一些虛假的話,而沒有真實的生

命對話,所以往往在忙於人際酬應之時,各自失落了真實的自我。」

 

鑑此,不論誤會或迷惑都是「愛的假面」、「內心的無明」,讓愛情苦於傾斜,關係苦難修補,沉入人生層層的陷落。

 

3、有染到無染 

 

很多時候,人心相應於外面的色塵緣境,會起分別計較、執著,所謂的染心其實是一種互相執著。偏偏愛情只有在自由、自信、尊重、智慧與耐煩的能力下,才擁有良好的關係。唯有提昇境界,自我得到成長,才有能力去愛對方;否則當自我處於軟弱、生病、受傷等等不健全的狀態之中,怎麼會有能力去愛人,因為已自顧不暇了!

 

老禪師說:

「結婚之前,因誤會而喜歡一個人,一定喜歡他什麼,雖不瞭解他有哪些缺點,....看很多夫妻結婚以後,遇逢出門時,太太可能還要去梳妝打扮一下,先生卻衣服一穿就喊:『快一點!出門了!』連等個幾分鐘都不耐煩,為什麼在婚前,女朋友還在打扮,他會說:『慢慢來沒有關係!』這不都是一種有染之心嗎?」

 

「為什麼不能夠做到無染,因為是人!如果在法上認識,就不會有這種分別,會從有染去突破。“婚姻”使兩方結合了,彼此若意見不合,難道還沒結婚之前意見都是合的嗎?那個時候為什麼可以彼此將就,結婚以後卻不能呢?可見這“染心”,以眾生而言都是如此!也就是因為眾生有這種染心,所以才要去突破它,唯有突破才不會有所謂的『因誤會而結合,因瞭解反而分開』的問題了。」(DVD圓覺之道)

 

所以,執著對方,付與太多的期待、要求、依賴與控制,都是一種染着。婚姻要不忘愛的初衷,時時進行生命的對話,才能創造出婚姻的充實意義,亦即符應下面所言:

 

「現代的婚姻觀念,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那麼誤會與瞭解是不是都是染心?所謂的愛,只是自己產生的一種執著!如果不喜歡或因為誤會,為什麼又要跟他結婚?還有,為什麼瞭解了反而非要分開、要離婚呢?表示原來的愛不存在了,如果愛不存在了就等於無染了,既然到達了無染的修養,那就更不須離婚了,不是瞭解了反而更好相處嗎?」(DVD《大般若經》〈無染波羅蜜〉)

 

老禪師說:

「眾生之心,非愛即恨,似屬常情?」

「非愛即恨,狹窄庸俗!」

........

「應如何纔是真愛?」

「寬大容忍,體諒謙讓!」(《泡沫集》)

 

4、從佛法的生滅來看

 

「不生就不會有滅;一旦任何的事理發生,就會有煩惱,如果要使這煩惱不存在,就必須讓它消失掉,這種消失的現象就叫滅。因為身心的本身就是一個內外的分界;外就是我們的身、內就是我們的心,相互之間有一種交互作用產生的現象。這種現象,不能夠界定,因為不能界定,所以才說是虛幻的。」

 

「如果能了解這種道理,然後懂得如何去把握它,就知道原來於如幻之相,剛好就是人於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發生出來,自己在那中間去選擇、去分別,而產生各種不同的結果。如果不能把握這些,真正就是無行可修。」 

(《圓覺之道》第九集)

 

可見,身心如幻因為「有得有失、有分有合、有愛與不愛」的變化,產生種種生與滅的現象,可以成為調整身心的下手處。其實「婚姻裡的愛是一個決定、家庭裡的愛是一串行動。」如果夫妻雙方能夠擔當,面對生活裡的每一個功課,不將偏執納入心思,成了煩惱的萬花筒,或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對方身上,擁有真實的愛人的智慧,充滿正面的生命力,就是愛情的一度證成。

 

結語

以上是就佛法講的「我相、人相」」、「誤會與迷惑」、「有染與無染」、「生滅」,四點來探討婚姻的問題。愛是積極主動的,想要被愛就要先愛人;婚姻從來就不存在一勞永逸這個說法,它需要永遠不止的維護與經營。倘若男女雙方能行觀返照,時時叩問愛的真諦,它將是待人的知識、智慧、意志、力量的來源。老禪師對「愛與慈悲」有如此的提點:

 

「我愛、愛什麼?我恨、為什麼恨?我喜歡,喜歡多久?我討厭,有必要嗎?執著有我,不過是一份強烈的自我意識,分別定位於貪欲之心,瞋恚之心,愚癡之心的計較和執著!」(DVD《圓覺之道》.第九集)

 

又《禪的語絲》(二九九則)云:

「如果你愛他,你必須包容他,但不可放縱他,則可以永結善緣。

 如果你恨他,你必須幫助他,但不可計較他,則可以化解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