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請問力明 請問善大

佛說四十二章經 請問力明 請問善大
/白雲老禪師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問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說「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因為他忍辱,心裡就不會有惡的情況,「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又說「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這些文字大家一看就懂。

 

現在看看「多力」,什麼叫做「力」?是力量,這種力量不是力氣,不是這個人的力氣有多大,是講他的力量。這是所謂價值的認識。什麼樣的情況是多力?這裡講忍辱;有句俗話:「忍字頭上一把刀」,看一個刃、

 

一個心,那個刀插在心上,要去承受它;這種情況,一般來看是辦不到的。可是大家看電視、電影,就會知道,還是有人做得到;在拼命時,身上被人家插了一把刀,他還是一樣要跟人家拼命。這裡面說明什麼?他要忍他的疼,靠什麼力量?靠忍的力量。當然忍的力量,並不是講這些。

 

談布施,以布施功德而言,講忍的力量最大,大家聯想到的是什麼?布施功德如果以忍來表現它的力量,就先要瞭解,因為施有財施、有法施,行財施要有能施捨財物的力量;行法施,也必須要具備能弘法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是曾經跟現在都從忍上面慢慢慢慢修養而成。布施,以財施來講,就是拿財物去布施,當然會有功德,可是這功德,怎樣展現它的力量?我拿很多錢幫助人,這裡面就有了親跟疏的差別,為什麼?你拿很多錢去幫助人,這個人一定跟你比較親。我剛剛說要表現布施的力量,財施也好、法施也好,是慢慢要具備條件,才能去做得到,才能展現它的功德。

 

可見忍,並不是馬上做時的忍,而是要具備條件時的忍。怎麼能肯定這麼說呢?譬如:有錢的人,他的錢財也是由少而多慢慢累積起來的,修行也是如此,當一旦要把不管是財物,或是說法方面的修養,拿去幫助人的時候,一般說會心疼!為什麼?把我辛辛苦苦一輩子,這麼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就這樣拿出去布施,會捨不得。這個忍不是忍現在,是去慢慢點點滴滴,要具備忍的工夫,才能夠完成這種力量,不要把這個前提搞錯了。

 

所以忍的本身,不是某一個時刻;譬如為了學某種技藝、某種專長,看別人都在玩,逍遙自在、快快樂樂,你一個人在那裡,不管是專業也好或技巧也好,不管哪方面的技藝而精進,如果沒有忍的工夫,會做不下去。要有錢也是經過多少累積而得,所以常會說:我的錢得來不易,是血汗錢;不只是工人階級的錢是血汗錢,任何人的錢慢慢累積起來,都可以說是血汗錢。為什麼?因為是經過「忍」而慢慢累積起來的。

 

譬如有一點錢,希望慢慢累積得更多一點,至少就不會有了就花掉;他可以花掉,可是為了要累積得更多,就忍住不要去花掉,對不對?如說法的人,說不定人家在睡大覺,或玩樂,你一個人還在用功,都是要有忍的工夫,將來的修養才能表現出力量來。錢財也是如此,人的智慧也是如此。所以說什麼力量最多!

 

其次,什麼是最明?「明」不能說是燈光的明,這裡的「明」是講智慧──知識經驗。知識經驗愈多,明瞭的事物就多。也可以這麼說,智慧愈高,能幫助人得到利益的就愈多。以智慧而言,除了有創造的能力,還有發明的能力。有了智慧,絕對可以有利益人家的能力。譬如當初發明電燈、電話、飛機、發明什麼……,這些發明,他沒有下過多少忍的工夫是做不到的,為什麼?因為經過一次失敗,再來;一次失敗,再來……,這都是忍。

 

以出家學佛來講,學佛的修行道路上,絕不是一條坦途。常常說菩提大道,菩提大道在哪裡?真正講,任何一條大的道路都是從很不好的環境慢慢完成的;所以學佛者,絕不是佛陀給了一條很好的菩提大道讓你去走,為什麼說有煩惱障、所知障?道路是有,那條道路是無形的,不是有形的。這種無形的,怎麼知道它是菩提大道?能覺悟了,天下路都好走,天下哪一條路都是大道;沒有覺悟,也就是說,智慧不能展現出來,不能成為光明,可以照亮別人,也可以照亮自己,自己本身就是在迷茫中,即使菩提大道擺在那裡,也不知道在哪裡!

 

絕不能說:佛陀鋪好了一條菩提大道,就照著這路去走。佛陀沒有給我們鋪一條菩提大道,只是說了道理方法,讓我們怎樣去修養,慢慢成為智慧,使智慧愈來愈高,愈來愈圓滿。天底下沒有「有智慧而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還有問題不能解決,表示智慧不夠圓滿。

 

談「明」,是講智慧,唯有有智慧,才能明了什麼。這個明了,也有它的層次,就是我剛剛講的,講聰明也能幫助人;談智慧,幫助人家一點點、幫助人家更多或幫助人家更普及,這個差別就很大;所以這兩者,真正要能把握的是:要力量能展現出來,必須要從忍上去下工夫,慢慢累積起來的。而所謂的光明,也是如此。

 

一般講「佛光普照」,佛光普照是成就了佛的果位之後,智慧才能普照。否則,學佛的人只強調佛光普照,是釋迦牟尼佛的功德,跟你無關。能不能普照?能照多少人?就要看修養。修養得跟佛陀一樣,同樣可以佛光普照。不管是成為力量,成為一種光明,除了忍之外,都必須經過很多的時間,投下很多的心血,絕不是偶然形成的。只是一定要瞭解,「力」是力量,「明」也是力量。

 

剛剛談到功德的問題,大家要瞭解,我對功德的詮釋是:「功是一種力量,德是一種修養」。好像很容易,談物質方面,去幫助人家是一份功德;弘揚佛法,是不是一份功德?同樣是功德。只是一個是有形的,一個是無形的。所謂有形、無形,差別在哪裡?有形是表面能看得見的,無形只有內在個人知道。所以都叫做功德。

 

再談「心垢」,心垢是說什麼?人的心會髒嗎?會喔!台灣話說:「看那個人心很壞,很骯髒」。就是心垢嗎?其實不是,是個人的認定。因為心跟明有關係,所謂明心見性的明心。心要能明了,心之所以不明了,是因為有太多的無明煩惱,就像鏡子上面,沾滿了灰塵一樣,灰塵就是無明煩惱。

 

其實,以概念來說,不能講心是肉團心,是講他的思考、想法;譬如人的思考想法,內容髒不髒;並不是說,這個人有這個心,這個人是髒或心是髒,而是說他思考的內涵。像現在用的衛生設備──馬桶,馬桶髒不髒?馬桶本來是不髒的,是人為因素而造成髒。可是它是不是永遠都是髒?把它清洗乾淨了,還是一樣的乾乾淨淨。馬桶本身無所謂髒不髒。人也是一樣的,人以心而言是指人的思想、思考的內容,也就是思考的內容裡,可以髒,也可以清淨,就看怎麼去思考?這個思考又關係到人的修養。為什麼佛法裡要提出那麼多道理、方法?其實最簡單的說法:佛陀說的道理方法都是讓我們,怎樣把污垢除掉,顯現出明亮!也就是把煩惱給化解掉,怎樣顯現出菩提!或因為迷惑而能覺悟。

 

佛法都是談這些內容,幾乎三藏十二部提出來的道理方法都離不開這些。這究竟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因為人,人來到人世間,一不小心就會造業,而且是造惡業,要造善業還真不容易,所以提出很多道理方法,告訴我們要修行。

 

我在前面也提過什麼叫做修行?修什麼行?修行就是修正人的行為,修正身口意的行為,有偏差把它修正;不好,怎麼轉變為好;好的,使它更好,這就是修行。像鏡子一樣,要經常去擦它,要把它清洗乾淨,為什麼?除非這鏡子藏起來不用它,就好像人一樣,根本不跟人與事打交道,不可能。同樣,鏡子經常要照,就會有塵土,會被髒東西污染,人也是如此,要不然談什麼五欲八風?

 

為什麼要談戒律?都是說如果五欲八風蠢動,就是骯髒的東西,而戒律就是幫助我們清淨,告訴你拿這個去擦乾淨,不要使它骯髒。骯髒一定會,骯髒了,要怎樣把它清乾淨?這就是一種修行的行為,一種方法;就像吃飯一樣,不可能一頓飯吃飽了,就永遠不吃了;吃了會餓,餓了怎麼辦?再吃。我們就是在飽餓中間過日子!

 

修行也是如此,煩惱來了,怎麼去化解它?不能說化解了一個煩惱,其他的煩惱就不存在了,因為還有更多的煩惱,要把所有的煩惱都化解了、清淨了,沒有煩惱了,才能說是明了、見道了。何況這見道、明了,還不是成道。真正成道是什麼?要證得果位。證得什麼果位?聲聞的四果、菩薩的十地,以至佛的果位。

 

這裡面又有千差萬別,當然就看人的修養,到什麼程度就能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常講修道證果,「果」就是一個結果,證明這個結果就是如此,就叫做證果。可是也會把證果搞成很迷信,為什麼呢?蛇活幾千年、修幾千年,修多少世牠也能證果。烏龜,可能一活幾百年,牠證到的還是叫烏龜。這裡面講的不是色身或本體,而是明心見性。明心就是以智慧來明了人的自我,那個心就是談自我;見性就是講見本性。

 

真正本性又是什麼?我的本性是善是惡?或我的本性,本來就是佛菩薩再來?這個都不是。因為「性」以現在的話來講,比較容易把握的是它的成分。我講的成分,不是共產黨講的成分──說背景怎樣,不是這種成分;是以人的業來看成分──善、惡、無記。要見到什麼才是見性呢?要見到善也不存在了,惡也清淨了,即使有善也不要了,乾乾淨淨才叫見性。可是很多學佛的人,都是要去惡向善,拼命地要做善事,善很多了,最後到天道享樂,大不了來生變成有錢的人,但還是在三界六道裡面。

 

真正講所謂的證果,是連善都不需要保留,都要去捨!講到這裡,可能會有矛盾的地方,「我有很多惡也可以捨!」善能夠捨,惡是不是也可以捨?善,如果能捨,是因為做了善不要求回報,就捨了;可是結了惡緣,人家不報復是不可能的,所以惡捨不掉!這一點要把握住!不要到時候說善可以捨,當然惡一樣的可以捨掉它就好了,惡捨不掉!因為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如此──好的可以忘記,壞的忘不了,這就是所謂的人性。

 

不管談力量也好,明亮也好,用最簡單的方式把握它:這種力量顯現出來的結果,或這種明亮顯現出來的結果,一定要不造成任何傷害,反而是利樂的,才能叫做功德,否則就是造業。

 

舉例分辨一下:發明燈光是好事,人人都有利益,對不對?可是看賭錢的人,也是同樣需要燈光,他們一堆人圍在那裡賭錢,這燈光是好還是不好?它也是一種明亮!要把握我剛剛講的重點:不要在表相、物相上執著,而是要看它的內容,所完成的結果。

 

我一直強調:學佛最終的目的要做到──不傷害別人,自己也不受到傷害。能做到這個我告訴你,你就見道了。不管是聲聞四果也好,菩薩十地也好,你就有了因位上的成就。至於要真正到果位的完成,還得看有沒其他的業,要完全業清淨了,才能真正進入到涅槃。因為涅槃是寂靜的,已經沒有生滅現象了;還有生滅現象,即使自己認為是涅槃,也沒有用。

 

尤其很多人解釋有餘涅槃跟無餘涅槃的差別,認為有餘涅槃是因位上的,或是活著時候還會有生滅,這叫有餘涅槃;不是這麼解釋,有餘涅槃是,餘是還有色身的存在;無餘涅槃呢?連色身都不要管它了,是完整的法身。所以說涅槃是寂靜的,是沒有生滅現象的,到達這種境界才是涅槃境界。有餘、無餘是關係到色身的問題,因為有色身,就有生跟滅的現象。

 

為什麼很多人把涅槃當成是死呢?因為死了就沒有生滅了?怎麼會沒有生

滅?死了還有業的話,還要受業報呢!還要轉世投胎呢!不管是談力量也好,談明亮也好,要能把握,還是在乎功德的饒益性。如果把握這些重點,就很容易瞭解,經文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