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學佛之道

    眾生被無常的累患所煎逼,例如:身有老、病、死之苦,心有貪、瞋、癡等苦,在在令人痛楚和苦惱,而現在所有行為的造作,會集合成為未來招受果報的基因,由是造成遷流三界生死輪迴的力量。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9期2023年07月

雲語書摘 學佛之道
/潛

 

《禪的語絲》第15則:「學佛之道,在追求了生,務期死的解脫;或者說,於生的明了,則死即解脫;未來之世,便不再受眾生的苦,自然也就不受諸死的苦了。」

 

了生脫死是學佛的人畢生事業,無論在家或出家,必須明了生而去窮究現實中的問題,期望不再輪迴,出離三界,解脫生死死生的業縛苦難。生的現象,在佛法的理念中,是以世間法為基礎;也就是人之「生」,有關現實中不可避免的種種問題。例如貪、瞋、癡、慢、見等煩惱的現象,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問題,及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風的原動力,促使心念發動追逐與抗爭;如是在「生」的旅程中,各種不同的際遇,不同的情識,不同的分別,不同的計較、執著,影響所及,便淪入於無明、迷惑中,尤其是許多的無奈。

 

事實上,生命的現象就是無常、苦惱、造業和輪迴。《涅槃經》卷二〈純陀品〉謂:「一切諸世間,生者皆歸死,壽命雖無量,要之必有盡。夫盛者必衰,合會者別離,壯年不久停,盛色病所侵。眾苦輪無際,流轉無休息,三界皆無常,諸有無有樂。」可知,眾生被無常的累患所煎逼,例如:身有老、病、死之苦,心有貪、瞋、癡等苦,在在令人痛楚和苦惱,而現在所有行為的造作,會集合成為未來招受果報的基因,由是造成遷流三界生死輪迴的力量。

 

如果在「生」之中,不能明了,不能解脫,長久地處在無明、迷惑、無奈的世界裡;那麼,永遠是世俗人;而學佛之道,即在學智慧,提示如何能明「了」而得「脫」的道理和方法;為的就是於無明時能明了,於迷惑時能覺悟,於無奈時能奈何。期願化現象而成資訊,化問題而成智慧,轉「業」的原動力,成為「道」的功德力,突破色塵緣境,並具足覺悟的能力,圓滿完成「生」的究竟修養,證得如實的饒益。

 

《白雲深處》〈參予是非〉的認知」一文謂:「是,以肯定而言。非,以否定而說。」

 

世間的言說,總不離「是、非」,以至對與錯,應該與不應該,幾乎全歸相對,難臻絕對。所以,永遠離不開問題,長久地在「是非」、「對錯」、「應該不應該」的圈子打轉。然而誰都強調自己是「是」,沒有人願意說自己是「非」;因為問題的發生,在當事人都堅持自己是「是」,認定對方才是「非」;如果人人皆以自己為中心,強調自己是「是」,那麼究竟誰才是「非」呢?

 

例如有人因為別人「毀謗」而傷心難過。那究竟是「誰」認為在毀謗呢?說的人不會承認,他認為「是」如此,而傷心難過的人,才會認為「非」如此;正因為如此,才會構成為「毀謗」,也就是說:「毀謗」是傷心難過的人說的。

面對如此局勢,如何去認知、分辨呢?就有親、疏的關係不同,但總少不了「感性」的參予;如果公正而客觀,同樣也是參予者,最多歸類於「理性」的;無論如何,都屬於參予者,不可能超脫「是非」的圈子。

如果依佛法的方式來說:分別之心,有計較和執著,同樣也有認識和瞭解;而其中少不了有一個「我」,也就是「心」即「我」,眾生悉皆具足,不容許任何的「他」而給與否定!即使是學佛的人也不能例外,只是基於「菩提」與「般若」的修養深淺,於認識、瞭解中深入與否?來分辨計較、執著的成份多少?也就是成份愈是少,修養就愈高深,直到肯定於「突破」的結果,圓成所「發現」的內涵是否已經「清淨」?也就是突破了相對,而入於絕對的境界。

唯有入於絕對的境界,才能脫離「是非」的圈子,不再屬於「是非」的人;肯定是一位能分辨「是非」的人,而不是參予「是非」的人;因為已經「突破」了是非的相對,發現了絕對的饒益,是一位進入了「清淨」境的學佛行者,已經擁有了菩提和般若。

所謂「看破、放下、自在」;看破不是消極、退避,而是積極的認識,究竟深刻瞭解,不被迷惑,突破現前的對立;也就是化無明而有所覺悟,破迷惑而顯現真如之性。

說到放下,不是沒有作為,而是不去計較,不起染著之心;如何不為「業」的束縛而耽於惶恐,反而面對問題,進而發現問題,以般若的方法,從認知而深解,直到問題化之於無形,才算是真的可以放下了。在學佛道路上,於任何的時刻,都能做到看破和放下;那麼,還有什麼會不自在呢?

人會不自在,是因無明而看不破,因染著而放不下;而無明是業力之所致,染著往往為欲念之所使;如果能從「業」和「欲」這二者著手,則無明可以明了,染著可以清淨。因此,淨業和無欲便成為修行者的畢生課題,所謂「了生」是「脫死」的成因,勤修是出離苦的法則;具足成因,遵循法則,學佛的人只要如實耕耘,便有印證的收穫,這才是唯一不變的菩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