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看故事 車軛

    是非,善惡,美醜,在在都是分別;不捨於自我的意識,抓住的是相對的世間法;好像不能推翻,卻也不能肯定。 對錯,良莠,好惡,在在全賴認識;歸功於智慧的運作,突破的是相對的出離法;有似雛兒脫殼,獲取更多利益。

  • 文:信解出處:佛法看故事期數:389期2023年07月

佛法看故事 車軛
/信解

 

鄭縣有個人,在路上拾得了一個車軛(註1),卻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就問一個同路人:「請你告訴我,這是什麼?

同路人告訴他:「這是扣在馬頸上的車軛。」

走著走著,他又拾得一個另一種木料做的車軛,又去問這個人說:「這是什麼呀?

同路人仍告訴他說:「也是車軛。」

那人惱火了,喃喃地罵著:「剛才說是車軛,現在還說是車軛:車軛,車軛,難道什麼都是車軛,這明明是在誑我!」

罵了不夠,還怒氣沖沖地撲過去,要和那個同路人打架。韓非子》

 

1:(是駕在牛馬頸上,用以牽引車子的器具。)

 

只要是人,都有自我意識,會起分別心,就會計較、執著;如同故事中的鄭人,於不同材料的車軛,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反而蠻橫無禮,愚頑固執,所以不能學習到不同類車軛的知識。以學佛的角度來說,有一個規則就是要面對問題,去認識問題,了解問題,最後要能化解問題;絕不是以否定、排斥、逃避的方式害怕問題。

《善導》〈沙漠中的一瓶水〉記述:

有個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當死亡一步步逼近時,他突然發現一處斷壁殘垣。他艱難地走到牆角下,躲避著灼熱的陽光。他環顧四周,欣喜地看到一個生鏽的泵壓水井,試著壓水,可是一滴水也打不上來,他絕望地癱倒在地上。

忽然,他發現身旁有一個瓶子,抹去塵土,看到上面的字條寫著:「我親愛的朋友,要想使用壓水井,必須先把瓶中的水倒入泵中;請在離開前再將水瓶灌滿。」

他擰開瓶蓋,發現裡面裝滿了水,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陷入了兩難境地;如果喝下瓶中的水,他可以生存;如果把水倒入泵中,有可能打出更多的水,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如果照著這方法打不出水,那必死無疑。

怎麼辦?最後他決定把水倒入泵中,然後迅速壓水。可是,很久也沒壓出一滴水,但他沒有放棄,用盡全身的力氣;終於,清涼的水湧了出來,他痛快地喝了足夠的水。之後,他重新將瓶子裝滿水,留給後來的路人,並在字條上加了一句:「相信我,這是真的!」

《老禪師的話》〈分別與認識〉一文說:

「是非,善惡,美醜,在在都是分別;不捨於自我的意識,抓住的是相對的世間法;好像不能推翻,卻也不能肯定。

對錯,良莠,好惡,在在全賴認識;歸功於智慧的運作,突破的是相對的出離法;有似雛兒脫殼,獲取更多利益。

分別是認識的基因,認識是分別的深入;依其基因,不致流於虛妄,深入探討,可以發現利害得失。

但是,如果僅事分別,無異是表現強烈的自我,陷於計較的諍辯之中;因此,深入的認識,方始於分別中珍惜,攝取相對法的價值,出離平常人的許多束縛或造作的不安。」

一般認為:人不外是好人與壞人,也就是善良與惡劣兩種類型;其實,所謂的好與壞,或者善與惡,是很難界定的;依於人的本性,好壞、善惡往往隨環境因素,相應於個人的習性而變化、而顯現,並非天生註定了的。

例如認為某人是個好人,難道他一點也沒有不好的地方嗎?或認為某人是個壞人,他真的一點好處都沒有嗎?也就是說,是人如果說他善良,必然也有他不善良的地方;而說他惡劣,同樣也有他不惡劣的地方。

佛法中不以人來分別好壞或善惡,於「理」來說「業」,眾生皆具善、惡、無記於一身;於「法」來說「業」,眾生皆有佛性;於佛性的顯現而言,故說善與不善,這是可以修養的;也就是說,從不善的修養為善,而已善的使其增上。雲老禪師發明之一 「 學佛方程式」:

 

當分別心生起時:

不要一味地計較或執著,

應該深入的認識或瞭解;

尤其要於中有所發現,

久而久之,必能自我突破。

 

分別心生起之後的結果如何?是學佛者必須重視的,學佛就是要清淨身口意,也就是要修養身口意。身是行為表現的工具,口是言語表現的工具,如果沒有意念的發起和推動,就不會有身口的造作,意念的力量來源有道力和業力,這力量的來源,就是「心」。

學習佛法,就是在學習智慧,有了智慧是別人搶不走的,自己有了多少就能明了,可以面對多少?化解多少?我們人有太多的問題,這些問題要有道理方法來化解;而學佛陀的道理方法,就是要能融會在現實生活中,透過實踐,把問題化解。如果有了問題,只找答案,則不是學佛的態度,而佛法是幫助我們面對問題,去認識,瞭解問題,不是去找答案;因為佛法不是武器,問題也不是敵人,正確的態度,是學習修養並且成為一種力量,才能自悟自覺。

雖然,信佛僅止於佛教的信徒,可是學佛的主旨,在學習佛陀的智慧與心行;因此,遵循佛說的道理和方法,如實的精進,則可以成就如來、應供、等正覺的果位。

總之,只是分別則止於計較,是業我。能去認識瞭解則是珍惜,是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