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於心深入當下所攀著之緣,有實相,有妙智;所顯相等之意趣,或謂之內涵聚意是境性,亦名境界;即所謂諸法為所緣之境,是行蘊後,完成的結果,亦即識蘊之境性。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91期2023年09月

391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卷第二十 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白雲老禪師

 

經    文

何以故?此是我等、所應作業,應隨諸佛如是修學;作是學已,離諸惡行,計我無知,以智入於一切佛法,為眾生說,令除顛倒,然知不離眾生有顛倒,不離顛倒有眾生,不於顛倒內有眾生,不於眾生內有顛倒,亦非顛倒是眾生,亦非眾生是顛倒。顛倒非內法顛倒、顛倒非外法,眾生非內法,眾生非外法;一切諸法虛妄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誑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覺了一切諸行,通達生死、及與涅槃,證佛菩提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脫,令他解脫。自調伏,令他調伏。自寂靜,令他寂靜。自安穩,令他安穩。自離垢,令他離垢。自清淨,令他清淨。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樂,令他快樂。

釋  疑

云何所應作業?即所作之事,理所當然;梵語羯摩,意即作業,也就是所作之事業。譬如教師、畫師、商賈、工程等職業。

顛倒:反正為偏,以苦為樂,有違常理等顛覆倒向之意。

內法:教內之法。遵佛世尊所說,依教受持,依教奉行。

外法:外教之法。包括世法之邪者、偏者等諸外教之法。

此段經文,主旨在破偏立正,強調自度、亦能度他之意,故說是謂之饒益行。

 

經    文

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我當隨順一切如來,離一切世間行,具一切諸佛法,住無上平等處;等觀眾生,明達境界,離諸過失,斷諸分別,捨諸執著,善巧出離,心恒安住,無上無說,無依無動,無量無邊,無盡無色,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饒益行。

釋  疑

境界:於心深入當下所攀著之緣,有實相,有妙智;所顯相等之意趣,或謂之內涵聚意是境性,亦名境界;即所謂諸法為所緣之境,是行蘊後,完成的結果,亦即識蘊之境性。

 

經    文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違逆行?此菩薩常修忍法,謙下恭敬,不自害,不他害,不兩害。不自取,不他取,不兩取。不自著,不他著,不兩著,亦不貪求名聞利養,但作是念:我當常為眾生說法,令離一切惡,斷貪瞋癡、憍慢、覆藏、慳嫉、諂誑,令恒安住,忍辱柔和。

釋  疑

違逆行:與自心境違背之界分,生起貪瞋、受苦痛之事相;其實境相本無差別,為個己任運之心意而定格者;故當謙恭,常修忍法,自他皆得利樂。

 

經    文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忍法,假使有千百億那由他阿僧祇眾生、來至其所,一一眾生化作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語;所謂不可喜語,非善法語,不悅意語,不可愛語,非仁賢語,非聖智語,非聖相應語,非聖親近語,深可厭惡語,不堪聽聞語;以是言詞,毀辱菩薩。又此眾生,一一各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手,一一手各執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器仗,逼害菩薩;如是經於阿僧祇劫,曾無休息。菩薩遭此極大楚毒,身毛皆豎,命將欲斷。作是念言:我因是苦,心若動亂,則自不調伏,自不守護,自不明了,自不修習,自不正定,自不寂靜,自不愛惜,自生執著,何能令他心得清淨!

釋  疑

忍、忍而化之,不是抑制。如何化忍?於安忍,須解道理,并具禪定修養;於忍行時,無論時空事物,深觀無生法忍,若眾生加諸背逆,於身語意之惡劣,能不起瞋心,反而以之為行道機緣;亦如經中說,作自我懺悔。所謂懺悔者:懺、是自我檢討。悔、是隨緣改錯。

 

經    文

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從無始劫,住於生死,受諸苦惱;如是思惟,重自勸勵,令心清淨而得歡喜,善自調攝,自能安住於佛法中,亦令眾生同得此法。復更思惟,此身空寂,無我我所,無有真實,性空無二,若苦若樂,皆無所有,諸法空故;我當解了,廣為人說;令諸眾生,滅除此見。是故,我今雖遭苦毒,應當忍受,為慈念眾生故,饒益眾生故,安樂眾生故,憐愍眾生故,攝受眾生故,不捨眾生故;自得覺悟故,令他覺悟故,心不退轉故,趣向佛道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無違逆行。

釋  疑

忍、忍生死苦。為無始所作因,今受自作果故。是以,經中說:今雖遭苦毒,應當自忍受;況復為慈念眾生之饒益、安樂、憐愍、攝受、不捨,必須自得覺悟,令他覺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