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千佛山止觀法門>研習報告 發現自我(下)

    《修行法要.解說》說:「看破破本參,放下透重關,自在即出生死牢。⋯⋯但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仍不能脫出漸修或累世修而得頓悟者。」

  • 文:釋浮檀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92期2023年10月

衲衣下的足跡 <千佛山止觀法門>研習報告 發現自我(下)
文/釋浮檀

/論文指導:釋若知

 

四、初習止觀法門的心得分享

如果想要有系統地去觀察自己的心念,整理雜亂的思緒,進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到提昇修養,止觀法門為行者提供了一個直接有效的下手處。

從靜坐開始,行者先練習靜下身心,收攝平時不斷與外境打交道的注意力,由外而轉向內,掌握自己的意念,察覺其生滅,然後止於生起的一念。

一念的內容因人而異,但初學時不妨試以「順境隨它去,逆境好修行」來選擇止的內容,並時時把握住止觀法門的重點方向–認識、研究、分析,而後觀照菩提,以達到「化解煩惱、轉業成道」的結果。

 

止的第一步,研究主題:這一念是什麼!?是做了什麼不適合的事,或說了什麼不合宜的話,需要檢討改進?還是計較執著什麼?又或是有什麼問題或責任在眼前,需要思惟處理?過去的需要檢討,可以把握現前的暫時結果來回推過去的因,分析中儘量不帶情緒地回憶事情的經過,並試著找出導致結果的關鍵,計較、執著的需要,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對立,而後試著以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發現自己思惟的盲點和問題;眼前的問題,可以試著探討自己的立場、角色是什麼?把參與的人和事情的道理原則分析清楚,找出重要的步驟。列出了元素之後,可以進一步去認識元素的善惡和性質。「行者資具的要求」提出十善業、三十七助菩提法等做為分辨善惡、道業的準則,並強調以知識、經驗為基礎,智慧以增上,保留與道相應,和生死有關的。

 

在止的過程中,試以寬廣的角度、明確的資訊和誠摯解決問題的態度,做為思惟的基礎。什麼是能把握的?什麼又是自己無法掌握的?了解「自身的問題」,對事物的道理原則和自己的角度清清楚楚,可以避免很多沒來由的煩惱,也不會像「盲人摸象」一樣的茫然。

 

下面是個人學習止觀法門發現的饒益:

(一)、      止觀可以幫助我們以正面、善的方式面對生命中的苦;常人面對生命中的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和五蘊熾盛等問題時,容易深陷其中,為其所苦,恐懼逃避,表現在身、口、意上的,則多是隨業造業,造成自己或他人身心不安。當我們靜下來,在止觀中好好去認識這一些苦的現象,或許可以發現其中的因緣法則、因果關係和自然性,進而能從對抗轉為接受現實,避免沒有利益的處理方式。學佛行者更可以試著從苦和煩惱中,體會經典中的道理方法。

  比方:苦的感受是不是源於自己的貪瞋癡?從中有沒有機會提昇個人戒定慧的修養?《金剛經》: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深入的思惟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過去世修忍波羅蜜的表現,以此勉勵走在修行路上的自己。

 

(二)、      行止觀可以幫助我們跳脫對立:是非對錯是教育體制從小就灌輸給我們的思惟邏輯,計較或執著我是你非、我好你壞,更是在職場上求利求名的手段之一。站在團體生活、績效優先的立場,有時真的無可厚非;但從學佛的角度,佛法就提示想要修行、增上的我們,對立造成的多是傷害。在止觀中,如果可以試著應用道理方法,把人、事、物和理認識的清楚、明白,又能把別人當成是照出自己的鏡子,用來自我察覺、淡化自我意識,進而客觀地掌握人、我的立場和關係,對立的強度自然會降低,很多問題或許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      行止觀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原有的習氣:人免不了有根深柢固的想法和行為,很多問題的發生,其實都不是第一次。如果把問題看作是冰山的一角,在止觀中去挖掘冰山–以前我有沒有遇過類似的情形?犯過類似的錯?說過類似的話?或許,我們會突然驚覺,原來自己一直為同樣的情境暴跳如雷,一直跌進同樣的陷阱,也一直迷失於千變萬化的表相。

 

  既然「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如果能夠一點一點地修養自己,把握自己的造作和外界的誘因,或許就可以從修行中印證「減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的道理。

 

禪有思惟修和靜慮的意義,而止觀法門就是導師雲老禪師個人的修行心得,以五蘊調理為關鍵,為學佛行者提供修習思惟修和靜慮的解脫法門。在簡潔清晰的說明中,「止」引導我們清楚認識人、事、物中的道理方法、人我關係,進而捨惡存善、轉業成道,突破劃地自限,像摸不到全象、眼盲的那個業我;「觀」是察覺自我意識、照見自己的心盲,調理進而放捨對所知的執著,於淡化自我之後,從而隨緣自在,不做與人競爭的執我盲人在《修行法要.解說》說:「看破破本參,放下透重關,自在即出生死牢。⋯⋯但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仍不能脫出漸修或累世修而得頓悟者。」又說:「禪關非是理解邊事,講求參要真參,悟要實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生難得,佛法難聞。願以此初習心得與學佛的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