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不成熟眾生,誰當成熟!我不調伏眾生,誰當調伏!我不教化眾生,誰當教化!我不覺悟眾生,誰當覺悟!我不清淨眾生,誰當清淨!此我所宜,我所應作。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94期2023年12月

394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卷第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白雲老禪師

 

經    文

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不成熟眾生,誰當成熟!我不調伏眾生,誰當調伏!我不教化眾生,誰當教化!我不覺悟眾生,誰當覺悟!我不清淨眾生,誰當清淨!此我所宜,我所應作。復作是念:若我自解此甚深法,唯我一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獨得解脫,而諸眾生盲冥無目,入大險道,為諸煩惱之所纏縛,如重病人,恒受苦痛,處貪愛獄,不能自出,不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不能滅苦,不捨惡業;常處癡暗,不見真實,輪迴生死,無得出離;住於八難,眾垢所著,種種煩惱,覆障其心,邪見所迷,不行正道。

釋  疑

閻羅王:梵語原為琰摩羅闍。譯義作縛罪者,又作雙王或平等王;於《玄應音義》中,稱閻羅王,鬼類總司,職事地獄之王,各王掌一地獄為主。言總司者,出阿含部:地獄界,有男女雙閻羅,本為兄妹;兄職地獄男眾,妹職地獄女眾。《俱舍光記》中說:琰魔王,譯義作「諍息」,止息諍辯之意。謂罪犯者,不自知過犯,不堪苦受,違逆獄卒,以至更造罪行;於是琰魔王開示化導,令使深知過犯,誠意受罰,息止諍議故。

 

經    文

菩薩如是觀諸眾生,作是念言:若此眾生未成熟,未調伏,捨而取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所不應;我當先化眾生、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未成熟者,先令成熟,未調伏者,先令調伏。是菩薩住此行時,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乾闥婆,阿修羅等;若有得見,暫同住止,恭敬尊重,承事供養及暫耳聞、一經心者;如是所作,悉不唐捐,必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善現行。

釋  疑

成熟:信根穩固,道心堅定,修治精進而不退;是菩薩於意念中、所建立的弘願,必須成熟的要領。

調伏:是未成熟前,於心念與行修放逸偏頗的過錯;是菩薩必須刻意調整,堅持降伏的手段,唯有如此,方能住於成熟之境地。

一經心者:聞經思義,即使但得一經,豐具心得,獲大利益;是菩薩、已聚無量功德,即可自他悉能善現,靡不皆得、無盡饒益,乃至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卷第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經    文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著行?佛子!此菩薩以無著心,於念念中、能入阿僧祇世界,嚴淨阿僧祇世界;於諸世界,心無所著,往詣阿僧祇諸如來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以阿僧祇華,阿僧祇香,阿僧祇鬘,阿僧祇塗香、末香、衣服、珍寶、幢旛、妙蓋,諸莊嚴具各阿僧祇,以用供養。如是供養,為究竟無作法故,為住不思議法故;於念念中見無數佛、於諸佛所、心無所著,於諸佛剎、亦無所著,於佛相好、亦無所著,見佛光明,聽佛說法,亦無所著,於十方世界、及佛菩薩所有眾會,亦無所著;聽佛法已,心生歡喜,志力廣大,能攝能行諸菩薩行,然於佛法,亦無所著。

釋  疑

無著:於事物之理法,透徹無所障礙;淨極之心念,有若虛空,已無著處。是菩薩,志心弘願,能攝能放;於諸如來,恭敬供養,虔誠信奉;以至聞聽佛法,得大利樂,悉能究竟住持,且無所著故。

 

經    文

此菩薩,於不可說劫,見不可說佛、出興於世,一一佛所,承事供養,皆悉盡於不可說劫,心無厭足;見佛聞法,及見菩薩眾會莊嚴,皆無所著。見不淨世界、亦無憎惡。何以故?此菩薩,如諸佛法而觀察故;諸佛法中、無垢無淨,無暗無明,無異無一,無實無妄;無安穩,無險難,無正道,無邪道。

釋  疑

無垢無淨:此說之「無」,不是「沒有」,亦不是「否定」;雖然,梵語之「阿」,譯作無、非、不等,但不可以依文字而釋義。譬如:無暗無明,若依世間說,沒有明,沒有暗,是矛盾,是惑智,是執著;於佛法中說義諦,則暗時不一定恒久是暗,明時不一定恒久是明,各別時節因緣故,不可依現相而陷於分別執著故;其究竟實相義,則超越有無之妙諦,明無所著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