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經絡保健的實作經驗(續三)

    以酸痛保健為例,基本上我把它當成痹証來處理,以袪除該部位風寒濕等邪氣為主。常見的狀況是過去因勞損或受傷留下的後遺症,它使得局部的經絡、經筋產生氣滯血淤,進而風寒等邪氣進駐而有筋肉僵硬等現象。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94期2023年12月

漫談經絡保健的實作經驗(續三)
/詹天賜

 

80漫談經絡保健的實作經驗 (續三)

 

項背酸痛的另外一個常見的情形是項背隆起,其主要原因是寒濕等邪氣停駐在項背的肌肉之中,主要是斜方肌,這時可用提捏 (抓取肌肉) 的方法來保健,使隆起肌肉的邪氣逐漸消散。有一年過年前,我們去看小女的奶媽,她說她肩膀附近疼痛,我一看,她指的是右肩的肩井大筋上方有隆起現象,但不是硬塊,我伸手一抓,她說很痛,但覺得鬆了些。於是我就提捏她的隆起處,她覺得舒服多了。後來我們再去看她時,她說抓一次就消了,不再痛了。可見邪氣在肌肉層,位處淺處,抓一抓雖痛,但邪氣散的也快。又有一次,一位同事說他感冒沒好,到處按也沒緩解,還是覺得身體冷冷的,於是我抓一抓他項背上的斜方肌,他覺得痛,但感冒受寒的現象很快就得到緩解。大家提到酸痛,實際上包含了皮肉筋骨、經絡絡脈的酸痛,經脈、穴位固然是重點,但經筋、肌肉層中的絡脈也是重點,就看邪氣停駐在何處,找對了保健效果就好,當然就也需要經驗的累積。

 

足跟痛的保健

 

  足跟痛也是常見的酸痛類型,早期我處理足跟痛,都是取足跟附近的穴位,如大鐘、水泉、崑崙、僕參、申脈等穴,雖有緩解,但保健效果都不太好。我有一位同輩的親戚,她是藥師,以前有足跟痛,起初是早上起床踏地時會痛,稍微走一下就好一些,但後來疼痛狀況較為頻繁。我幫她保健,起初也是按揉附近穴位,疼痛雖然緩解,但效果並不理想。於是我上網查相關資料,再加上經筋保健的經驗,就改變了保健方式。先假設她的足跟痛是過去受傷引起的 (她平常不穿高跟鞋),按揉她在手掌上的足跟穴,以緩解疼痛,再找足跟疼痛的區域,用按摩棒以點按的方式確定疼痛範圍,然後在疼痛的位置按揉,結果效果十分顯著。經過幾次經筋按揉後,就大致不痛了。

 

  其實,足跟痛的原因也很多,在保健上,我是假設它是由勞損 (長期穿高跟鞋等) 或受傷 (跌倒時足跟先著地等) 所致,因此,先在足跟附近找痛處。痛處為一範圍,依受傷部位,可能為筋膜或肌腱等結締組織。若能找出疼痛範圍者,我都利用經筋保健法,來按揉疼痛部位;沒能找出範圍者,建議看醫生,以確定其原因。通常初次按揉時,會有針刺感,這正是因勞損或受傷所導致的氣滯血淤現象,多半是陳年舊傷,因此需要較長時間的保健,需要有耐心。足跟筋肉厚實,因此按足跟痛處,常要用工具,如按摩棒等,而且力道又不能小,因此,掌握力道與巧勁是重要的。而且由於停駐在足跟的寒溼等邪氣十分密實,因此,也不能一次按揉過多,否則再按時一碰就會很痛,代表邪氣一時之間仍未散去。我的經驗是初步按完後,先走一走,以了解疼痛部位的變化再保健,至於當時較疼痛、邪氣未散的部位,可作為下次保健的重點。由此可知,經筋保健有許多細節是需要當場了解的,包含足跟痛的範圍確定、按摩強度與巧勁的把握、按摩後的測試評估等。經筋保健告一段落後,可用較柔軟的手法再按摩酸痛範圍,並按揉附近的穴位,以加速驅散邪氣,緩解疼痛。

 

總結

 

總之,經絡保健是一個學習與整合的過程。以保健心包經為例,經過多次的改進,我逐步摸索出一套保健方法。其中的關鍵是要多看、多思考,多在實作上體會。以酸痛保健為例,基本上我把它當成痹証來處理,以袪除該部位風寒濕等邪氣為主。常見的狀況是過去因勞損或受傷留下的後遺症,它使得局部的經絡、經筋產生氣滯血淤,進而風寒等邪氣進駐而有筋肉僵硬等現象。這時要先找出原有受傷的範圍,以袪除淤滯的氣血,按揉時被保健者常有針刺感;然後再依痹証保健方法,取酸痛區域內的經絡、穴位及經筋來保健。因此,經絡保健是有所謂的“眉角”,這些竅門是需要經驗累積的,多看、多學、多想,多融會貫通,在網路資訊流暢的時代,只要有心,是可以學好經絡保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