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討 妙行無住分第四

    所以空是空相,不是空其內容,談虛空是從內容到相,就是從內到外,或從外到內,前面不是講「住」是存在的現象,這裡虛空就是談住;外面是講住相,內面是講色身香味觸以及布施,這是內涵。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95期2024年1、2月合刊

金剛經研討 妙行無住分第四
/白雲老禪師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先把這個稍許唸一下:「可思量不?不也!」「不也」不要唸「不 (ㄅㄨˋ)」要唸「勿」!「不(勿ㄨˋ)也!」是什麼意思?前面問是個疑問;這地方回答:「不是這樣嗎?」為什麼不能唸不(ㄅㄨˋ)?唸不(ㄅㄨˋ)就變成否定了?慢慢來看它的文字,就知道為什麼要用「勿」?這裡談方向──東、南、西、北方向,先要瞭解是站在什麼樣的環境來談?是以人世間來談的。如果以地球來講,地球是個中心點,這個中心點不一定在哪裡──釋迦牟尼佛在印度,中心點就是印度;今天在台灣,中心點就是台灣,要用這種方式看中心點;依自己所處的環境為中心點,再看它的東西南北才會沒有矛盾。如果在東半球取一個中心點,西半球就有問題了,所以不管在哪裡,以自己所處的環境做中心點;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是下沉的時刻;西方太陽升起的時候,東方又是沉下去的時刻。

 

這個世界的時差,有的差五、六個小時、十幾個小時的都有。如果拿地球設立一個中心點,佛法的確講不通了?《阿彌陀經》裡:去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是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講《阿彌陀經》的地方做為一個起點,先把握這個方向,否則變成沒有方向感!為什麼談方向就要談虛空,要知道「虛」是不實在,「空」也不實在?如果這麼解釋虛空的話,就真的是上一節講的「悾悾」了!虛是不實在,是談它的內容不實在,空是談它的現象。

 

所以空是空相,不是空其內容,談虛空是從內容到相,就是從內到外,或從外到內,前面不是講「住」是存在的現象,這裡虛空就是談住;外面是講住相,內面是講色身香味觸以及布施,這是內涵。所以談一個方向用虛空,絕不可以說:「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變成東方那個虛空可不可以思量呢?這種文字要把握它的重點,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世界都離不開有相的問題;相一定有個本體的存在現象,把握了就顯現它的真實,如果把握不住,就不真實了。

 

要怎樣理解這種道理,這是一本書是一個相,看到有文字標明《金剛經集義》,就有存在的問題了,存在的是什麼,就有一個住相。《金剛經集義》這本書是談《金剛經》的問題,如果是近代史?就談近代歷史的問題,如果是個漫畫呢?可能像書名一樣,而裡面是漫畫。所以這裡面的真實,也就是它裡面的真正內涵,如果不能把握,就等於說:「一部大藏經,只不過是一堆印刷品!」所以談虛空,千萬不要說抬起頭,看到的那個才叫做虛空,這裡是以比喻、形容的方式來說的。東方以及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四維」是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加上「上下」,叫做十方世界。從經典裡可以發現,釋迦牟尼佛談方向談得很周到,除了縱的方向,還有角度也都說出來了。

 

為什麼這裡談虛空,虛是不實在,空是以相而言?這就是相跟本體的問題,體、相的問題可不可以思量呢?以意念去衡量叫思量,以意念可不可以去衡量呢?不是說不可能?是不可以!所以這個「不」(勿)是不可以,不是說不可能!如果不可能,學佛沒有用!學佛可以做到可能,可是沒有那種智慧修養之前,以意念不可以達到,而去衡量它。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

就很容易發現虛空,不是談十方世界是虛空,一定談有其存在的先有住相;像南極、北極,如果沒有去過,是一個什麼世界就很難把握!最多能看一些參考資料、書籍可以知道。可是經文裡,為什麼要用「方向」來說?其實是談人的世界每一個地方,所以叫十方世界。此十方世界是包括了每一個地方,不管東方、東北方、西方、西南方、西北方、甚至於上面、下面,任何的一個環境都有真實的、有不真實的,這種真實、不真實是以相來分別。釋迦牟尼佛對女人的情感,他說年紀比我大的像母親,年紀跟我差不多的像姊妹,年紀比我小的像女兒,這裡面說什麼?女人是一個相,如果不去探討它的真實,如有時介紹自己的太太:「這是我的女人!」很不對呢?女人是一個大概的概念!

 

為什麼標題「妙行無住」,幾乎所談的都是「有住」。一部《金剛經》前面十六分都是談「有」,後面十六分才談「無」,如果不認識「有」不可能突破,必須於「有」的認識才能突破,有句話很難理解:「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個相上的問題。佛法為什麼要談存在的現象?指的是一個什麼實體,真實的內容是一個什麼,而來談這個內容。如果以概念講:「先有雞?先有蛋?」能得到什麼,認識一些什麼?佛法是要從「有」深入去認識、去探討;有好的、有不好的怎麼樣去取捨,然後怎樣使好的更好,一定要先去認識,認識一定要有一個東西。

 

為什麼所有的人與事的問題,都可以從佛法去作認識呢?是以真實而言,所以虛空的表現是以相來看,相裡面有真實的一面,學佛就是要去抓住真實的一面,不是在表相上去打轉,為什麼?色、聲、香、味、觸,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這些都是表相;如果以這麼的觀念去看經典──講舌頭是辨味道,很多話兜在一起就亂了,為什麼?苦不堪言、苦口良藥,不都是舌頭在那裡辨嗎?苦不堪言是不好受,苦口良藥雖然是苦,可是它可以治病,可以把缺點排除掉!如果不能用這種方式去看,就等於說「學佛的人不要談吃什麼色香味,這都是分別、計較、執著,這就是學佛應該有的態度。」是錯的!色、香、味沒有罪惡,去吃也沒有錯,問題是有所住,還是無所住?

 

記得在菩提寺時有一位曾當過立委的,與兩、三個人到菩提寺,聊完了該吃飯的時候了,我說:「你們留下來吃飯?」說:「不要了!不要了!」當然可以當成是客氣話,也可以當成真的是不要,這都不要緊。可是另外一位用閩南語,跟旁邊一個講:「我沒法度啦!呷菜我呷未落!」因為他知道我是外省人,但不知道我會聽,那時我的意念,有反應,但並沒有講出來:「我說今天有錢,可以去吃要吃的,當沒有錢時,什麼都是好的!」這個就是一種執著,就是有所住。並不是說這些色香味都是不好,吃了就錯!佛法不是這麼解釋的,佛法是說結果。

 

在台灣物質條件太好、營養過剩,看小胖子好多拼命的吃,吃了以後呢?小孩子還不知道厲害,假使成年人,趕快去減肥,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吃,可是不好看去減肥,雙倍的付出可能還不只。大家千萬不要說我在鼓勵大家吃素,不是這個意思。我不反對吃素,可是我不認為吃素就是學佛!所以看經典要知道它的法,法真實的一面能抓住,就是在那裡學佛!如果在相上打轉,最後一無是處,得不到好處。

 

為什麼要談十方世界?以虛空來說,重點在思量的問題,「思量」是以自我意識去衡量,或用自我意識去比較;說得難聽一點是以自我意識,去分別、去計較、去執著。虛空以「有、無」來講;看虛空,虛空是一個相,可是虛空中有風、雲、雨、電發生的時候呢?虛空是有相還是無相?虛空本來是一個空相,當這些風雲雨電產生的時候,虛空是什麼相?其實不是虛空有什麼相,是人在那裡分別,原來虛空什麼都沒有。真的什麼都沒有嗎?至少看虛空,於色而言還有一個顏色在,譬如藍色的、比較淡色的,還是有色調在;以風雲雨電來講,虛空本身並沒有。這裡談虛空的重點,不可以用自己的自我意識去衡量!也就是人在這種自我意識的分別之下會去計較什麼、去執著什麼,這才是它的重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