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複雜問題的分析(續二)

    由於人的資訊處理能力有限,對於複雜問題,我們只能化繁為簡來處理,解析法就是最常用、最見效的方法。

  • 文:詹天賜出處:思惟園地期數:399期2024年06月

漫談複雜問題的分析(續二)
/詹天賜

 

  由於人的資訊處理能力有限,對於複雜問題,我們只能化繁為簡來處理,解析法就是最常用、最見效的方法。利用解析法來分析複雜問題,是基於化約主義 (化約論, 還原論, reductionism) ,它假設複雜的系統,都可分解為更小的部件,直到不可分解的元件,透過這些元件及其關係,我們可以推導、解釋複雜的事物;但這種機械觀點,已不足以解釋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的種種現象 (註五)。正如愛因坦所指出的:“在涉及社會及人生的問題時,不要過高估科學方法”,人的問題,人與人相互間的互動,其關係是十分複雜而難以預測的。以情緒為例,維基百科提出:“情緒(英語:Emotion)是由神經生理方面變化引起的精神狀態,與思想、感覺、行為反應以及一定程度的快樂不快樂有不同的關聯。目前還沒有關於定義的科學共識。 情緒通常與心境氣質個性、性情(英語:disposition)或創造力交織在一起。”人的情緒反應是十分複雜的行為,我們沒有辦法用簡化論來解析情緒,因為探討情緒,涉及思想、感覺、行為反應、心境、氣質、個性、性情、創造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此,人在面對各種人、事、物下的情緒反應,更是難以預測。

 

  在學理上,分析複雜問題,除了有解析法之外,還有系統方法,只是後者是多元的,例如系統工程,是應用在工程上的系統方法,而在管理上,有關系統的概念與方法就涉及到一般系統理論、系統思維、一般生命系統、一般控制系統、系統動態 (力) 學等。也就是說,離開化約論,我們就會面臨另一個困境,要用不同的思維,重新學習一套新的知識與方法,才能充實更多分析複雜問題的知識與經驗。例如中醫,它與西醫有著不同的觀點與方法,學習中醫要用不同的思維與方法,這也是學習中醫的難處。學系統思維有一個比喻,一把鑰匙丟在了暗處,人還是習慣在明處 (解析法) 找它,這是因為人習慣在明處找東西,在暗處則需要摸索,而且難以掌握其成果。

 

  與解析法不同的是,系統方法強調的是整體,重視互動關係,包含元件間的互動、系統與環境間的互動等。這些互動,會產生一些整體的效用,而這些效用有時是難以預測的。一個常見的說法是所謂的“1+1 > 2”的綜效,例如一個手掌拍不出聲音,兩個手掌就可以拍出聲音來,這是兩個手掌互動的結果。又例如劉備有關、張、趙等十分傑出的武將,但打不出好局面來,直到隆中請出諸葛亮,綜效才發揮出來。綜效是合為整體產生的效果,但這個效果有時是難以掌控的,甚至可能產生“1+1 < 2”的現象。例如一個群體若有內部問題,它的運作很可能就會出現問題,一個常見的問題是軍事系統內存在一些間諜時。他們不但會傳遞系統的情報給對方,關鍵時刻還可能會有負面行動,破壞預期的效果。也就是說,這些間諜實際上是敵方的元件,並不是我方的元件,他們與敵對方的互動,會削弱我方的綜效。另一個常見的現象是系統內鬥,不團結的團隊,是難以發揮綜效的。

 

  透過元件的互動,以提高整體的運作效果,是提倡系統觀的一個著眼點,但是如何透過互動以提高綜效,也難預測,常常出現事後有先見之明的現象。例如未婚男女在交往時,主要是兩人的互動,但論及婚嫁,關係就變得複雜起來,不但要考慮未來家庭的生計,也要考慮與雙方長輩間的互動。所謂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離,正是事後有先見之明的典型現象。正由於互動關係複雜,難以預測,提高整體的綜效雖然是很好的想法,但實施起來,還是存在許多的困難,需要許多的因緣條件。

 

  例如博士層級的研究,主要係透過指導教授與博士生的密切互動來進行,而在管理領域,集思廣義式的研討,也常能激發出不同的觀點,使研究往前推進。例如論文研討課程,不同領域的老師共聚一堂,常能點出研究的一些盲點。我在學校,開有系統專題的課,修課的研究生以博士生為主,他們的背景各異,有學資訊的、有學系統工程的、有學機械的、有學電機的、有學經濟的,在經歷方面,有來自中科院、工研院等科研單位,大家匯聚一堂,輪流討論各自的論文,課堂討論十分熱烈,在互動過程中,對增進彼此研究的進展,影響十分顯著。課堂的結論,常出現對研究的大幅修正,改題目也是家常便飯,“你可以畢業了”,是討論後常見的一句口頭禪,可見群體的互動對研究的貢獻。一旦大家對研究題目沒意見時,研究就進入了收尾階段,研討熱點就轉移到其它人的研究主題,可見一個有效的互動模式,對提高整體的綜效是十分顯著的。在博士生研究過程中,與指導教授的互動,在專題課程中與其它博士生的互動,乃至透過論文研討會在校內、校外與其它研究者互動等,都能由互動中提高研究的綜效。以論文專題為例,經過熱烈討論後的成果,幾乎都是激盪出來的,是課前無法預測的結論。這說明了透過互動,可以擴大人的視野,可以增進系統的綜效。當然,這種提高綜效的互動方法,是我學來的,我的指導教授帶博士生做研究就是用這種模式,我只是略做修改而已。博士層級的研究畢竟強調原創性,它的複雜度正來自原創的觀點不存在於現有的知識體系,要能提供有意義的新假設,並作進一步的驗証,除了需要對該領域的知識有足夠的認識 (學養) 外,如何激盪出原創觀點,研究期間與其它研究人員的互動是十分關鍵的,有效的互動模式,可以產生綜效,而完成研究的設定目標。 (未完待續)

 

註五:請參閱 Russell L, Ackoff, “Redesigning the Future: A Systems Approach to

Societal Problems ”, John Wiley & Sons, 1974, cha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