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討》 正信希有分第六

    有的人拜《法華經》,原來不識字,拜《法華經》認識字了,還有的人說拜《法華經》拜到天黑,燈沒亮他還看見字。即使有這回事,也不要迷信,除非自己也有機會顯現,別人發生的跟你沒有關係。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00期2024年07月

《金剛經研討》 正信希有分第六
/白雲老禪師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先看這「白佛言」,大家知道我曾談到「白佛必有言」。白佛言一定要「必有言」;也就是去請教法師,見到法師通常說:「請法師開示!」這叫作白法師無言!通常去參訪請開示,一定要自己提出問題,不要就叫他開示。所以我常說的一句話,多少有點諷刺的意味:「現在的法師最好做!」為什麼?現在學佛的人都不提問題,都是請法師開示!所以現在法師很好做,都講:「多發心、多布施、多念佛,好啦!可以回去了!」

 

「白佛言」不是自己沒有問題而去說,這裡說:「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是說什麼?就是談問的問題內容。事實上,不只是《金剛經》,佛陀說的經,集結以後整理出來成為經典,幾乎都是用偈來說。所謂「偈」,通常四句為一偈,每一句不一定是多少字,有三個字、有五個字、七個字,甚至於十幾個字的都有,都是以四句為一偈,而常有很多人只說到《金剛經》四句偈,那就錯了!

 

《金剛經》所有的經文,都是用偈的方式來表現的,也不只是《金剛經》,絕大多數的經典都是,大家可以看到有一些菩薩誦偈,朗誦偈語十萬偈、百萬偈,就是因為一部經典,都是多少偈組合起來的。這裡談「言說」,就是佛陀所說的一些言語;「章句」不要以中國的文字方式看,「章」就是一偈;「句」就是一偈裡面的四句,不要以中國的什麼章回小說、文言文、什麼句,不是用這種方式看;也就是佛所說的言說以偈來說。從這一些偈語裡面,或言說裡面能不能生起實信呢?「實信」,難道說還有不實的信嗎?這裡實信是談什麼?就是真實的意思。為什麼這裡要談實信?如涉及到佛學,凡是談佛學的人都不是實信者,只有談佛教、談佛法才是實信者,為什麼?談佛教,在宗教裡面談法義,皈依了三寶成為佛弟子了,本身就是一個忠實的信徒,或者是一個信者。

 

佛告須菩提說:「莫作是說」──不要用這種方式去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這裡「歲」是說「年」,就是如來入滅以後的五百年。他說:「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大家知道有持戒修福者,一定是一個佛弟子,如果不是佛弟子,不可能談持戒、談修福修慧,不可能談這一些。所以對這些自然就能生起信心,是以這樣來談他的實信,這一段文字大概這麼解釋。

 

先看這裡面的重點,也就是法義在哪裡?上一堂課我提到,不要看文字很簡單,都會念、都會解釋,可是能不能生起信心?要生起信心必須要持戒修福,面對這一個言說的章句,這些偈語的內容才能生起信心。否則這麼一本經,文字、語言都是相同的,從這上面一章一偈看,的確很難真真實實的生起信心,畢竟生起信心一定是可信才行。要怎麼樣才可信?須真正瞭解它的利益之所在,這個利益之所在在哪裡?就是法義!

 

我常談學佛一定要學法義,就是佛法裡面真正的真實義,也可以說它的饒益性,如果不能這樣,就好像一位禪師講的;有一位禪師拿著經典在讀,另一位禪師就問他:「你是禪師,怎麼還要看經呢?」這個禪師回答:「遮眼!」不要以為他胡說八道!一般人以為禪師們都不需要看經典,只打坐,甚至坐到靈光出竅,我說那是土地公!土地公一天到晚都在那裡坐!這都是在佛陀的道理方法裡,沒有得到好處。就像過去我在千佛山菩提寺忙的時候,常常辦一些活動,很多人問我:「出家這麼多年了,難道你都不膩嗎?都不會起煩惱嗎?」「膩」就是這個和尚做得已經討厭了,我說只有一個機會,什麼機會?在裡面從來沒有得到好處!一旦得到了好處,趕都趕不走。

 

我從小出家,一直到學校念書甚至到軍隊、到退伍,還俗的機會太多,跑都跑不掉!退伍下來我躲到山裡去,那真是深山,不曉得大家對那些地方有沒有熟悉,有一條荖濃溪的源頭叫做「老藤窩」出百步蛇的,那地方百步蛇特別多,躲在那裡還是被人找到,所以說跑都跑不掉!對於學佛,我通常會說不只是在做早晚課、在那裡幹什麼,甚至於學什麼法門;如果說對裡面的內容,不瞭解法的利益之所在,對人沒有幫助!「提起正念」,腦袋瓜在胡思亂想,妄想雜念一大堆:「欸!我不要想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要以為這是提起正念;這就是我講的:「拿武器打敵人,把妄想雜念都當成敵人!」害怕它要拿一個東西去消滅它,那不叫做正念!

 

正念是什麼?敢於面對而去認識、瞭解,才是正念!可是不要忘了,我講的要敢於面對,這個「敢於」憑什麼?不是台灣話叫做「膽!」不是那個樣?憑什麼敢於面對,要有本錢!這些本錢,就是從佛陀的道理方法慢慢學習,從知見上面能理解,而後在日常生活裡面慢慢去行。所以我常說要把佛法融和在現實生活裡面,才跟你有關係,才能得到利益,才是真正一個學佛的人,其他都是一些表相。那些表相並沒有對與錯的差別,而是它的結果能得到什麼?佛法可以這麼說──一個問題的開始,這中間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敢於面對把這過程都搞清楚了,所產生的一個自然結果,這種結果一定是饒益性的,這才是佛法,馬上探討想得到一個結論,那不是佛法。

 

我常提到有很多人來找我,就會談:「我應該學什麼?我適合學什麼?」我回答一句,很多人都不歡喜的話:「我怎麼知道?」不是推卸,因為我沒有那個本事。喜歡什麼?適合什麼?必須先從佛陀的道理方法上接觸,慢慢熟悉慢慢去認識自己,才知道喜歡什麼,再從上面抓住一門深入。所以要瞭解法義才有這種機會。佛教為什麼常使人說很迷信,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一些事情的確發生,沒有錯!可是這種不可思議發生的事情,數目字畢竟是太少;有的人拜《法華經》,原來不識字,拜《法華經》認識字了,還有的人說拜《法華經》拜到天黑,燈沒亮他還看見字。即使有這回事,也不要迷信,除非自己也有機會顯現,別人發生的跟你沒有關係。

 

如果只是這個法師懂得很多、修養很高、名氣很大,就拜他為師,永遠跟著他。告訴各位你太大方了,學佛要自私一點!什麼自私?我就是一個學佛最自私的人!要把佛陀的道理方法,佛陀的智慧轉變為自己的,能做到這個樣,釋迦牟尼佛可以擺在大殿了,不要跟在他身邊跑。否則,每一天都只有上殿去求、去拜他,最後呢?不求、不拜他,不要說防護的能力了,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問題就是出在一個法義上面,不知道法義裡面究竟說什麼?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學這個能不能得到什麼利益?不能肯定,說一句不好聽的話,都是迷信!

 

「有持戒修福」,通常談到持戒,很多人只是我要受一個什麼戒,然後照著做天天去修,這不叫持戒!持戒是什麼?要以戒為師!戒有戒法,要把這些戒條裡面的法當成人的老師,才叫持戒。如果一天到晚只是守著它,認為就是持戒:「哦!我不犯!」不犯不表示已經是持戒了;不殺生,我乾脆吃素,吃素就不殺生了嗎?現在很多所謂的健康食品、維他命,裡面都是一些生命而且是有機的生命,不是一些化學藥品,即使吃的蔬果哪一樣沒有生命?如果認為這個樣,就連飯都不要吃了!吃的大米飯也是從生命裡面來的,樣樣都是生命!

 

持戒不是這麼持的,要這麼持的話,乾脆死了算了,可是只這一生算了,人的業還是存在還要來,還是算不了。持戒是在戒裡面的戒法,要去認識它、瞭解它,然後把它當成老師;講不殺生,不殺生的法義在哪裡?培養慈悲心!因為殺生的行為是一種殘暴的行為,學佛的人是要學慈悲,不殺生的法義是培養慈悲心,如果把每一個戒條的法義都搞清楚,把它當成老師就是持戒,以戒為師!

 

每一個戒條都有它的法義,有很多人所謂持戒:「戒行莊嚴!」連菜市場,賣魚賣肉的地方都不敢接近,那叫持戒?哪一天我請客,帶你們到哪一家餐廳吃鮑魚、滿漢全餐什麼的吃一頓飯,我看你們會嚇壞了,那時這個老和尚,就一鳴驚天下了!持戒不只是死守著戒條,是要從戒條裡的法義,把它當成老師,修養我們的身口意,才叫持戒。持戒就是修福,這話怎麼講?因為持戒就是於身、口、意行為所造作的,都不要有任何的傷害,就是修福。福報再大,最多到天道去享受,所以持戒是教人不要造成傷害、不去侵犯,當然就是修福。能做到這個樣,對這經典裡面的,不管說它是偈也好、說它是道理方法也好,都能生起信心。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前面說如果持戒修福,對這經典一定能生起信心,為什麼?是以這個為實信,前面不是講生實信嗎?那麼就知道這個人不於一佛、二佛──「不於」用白話講「不僅僅」,不僅僅於一佛,或者二佛、三四五佛而種了善根,而且已經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也就是過去,已經種了這些善根,「無量千萬」等一下再解釋;早就已經見聞了這些章句,甚至沒有見聞,乃至一念生起一個淨信;好像惠能大師,人家唸一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生淨信。「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後面暫時不談。前面有一個名詞:「值佛」,一般講「值」──有價值,還有輪流值班,現在不談它的價值、輪流值班,值佛是什麼意思?「剛好佛在世的時候,你也在。」

 

「值佛」這是一個過去的行為,可是這樣不夠,佛入滅了現在值什麼佛?佛已經入滅了!要瞭解釋迦牟尼佛入滅,就談到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三個時期,如果照經典上所說,現在已經進入末法時期。可是末法時期,娑婆世界的教主還是釋迦牟尼佛,要末法盡了,然後彌勒菩薩當來下生龍華三會,要是看過《彌勒上生經、下生經》,就知道他跟釋迦牟尼佛作為一樣。如果要等到那個時間,實在太晚了,學佛還是快一點好,因為那個數目字太大了。

 

釋迦牟尼佛不在、入滅了,要瞭解佛、法、僧三寶說什麼?他留下來的法寶,也就是三藏十二部是存在,這個所值的佛是什麼?佛的法寶!可是這裡有一個問題,每一個人是不是都要去研究大藏經、都要深入經藏呢?以在家居士來講,根本沒有時間,所以才有個出家人的制度。出家人是幹什麼?出家人是從事佛法的專業從業人員;我常說代佛說法、荷擔如來家業,都是出家人的責任。所以「值佛」,佛入滅了,可是他的法還在;這個法從哪裡來?有出家人在專修,因為是他的專業;不只是要修養,還要把既得的利益,跟更多的人分享。

 

所以要瞭解,談「佛」,千萬不要只是把它擺在,好像三寶殿佛龕裡面的佛。「值佛」就是談曾經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而且已經於無量千萬佛所,很多經典幾乎都談這些文字。因為人經歷多少有兩種現象;一個是太看輕了自己,認為業障太重;還一個是極端認為我就是佛!為什麼?「眾生皆有佛性!」甚至於認定過去我就已經成佛了、或菩薩,這兩個極端都是錯的!把自己看輕,可能就會浪費了這一生,為什麼?說不定無始以來,善根已經到達某一種境界、程度了,在那裡看低自己浪費這一生,本來就差那麼一點點,為什麼不去完成那一點點?

 

不要看低自己,可是也不要走最高的極端,認為:「眾生皆有佛性,我就是佛!」在這方面,出家的這種觀念思想比例最多,而且還有行為表現,在家的非常少;出家的現再來菩薩、現在佛,甚至還要人家稱他為活佛,佛居然還有活的、死的?說一句話,因為他們把「佛」只是定在一個相上面,沒有定在法義上面。佛的相就是依教如法,完成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位,這是一個相上的問題,法義是什麼?依佛學辭典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僅僅自己覺悟圓滿,還可以幫助別人得到利益,而且所作已辦,圓滿了就是佛的境界,是什麼?明妙圓覺的境界!「明妙」是什麼?所明瞭的就像那個光亮一樣,任何看不見的、黑暗的,光亮一出現都能夠顯現出來;「圓覺」是於覺悟是圓滿的、沒有缺失的,也就是零缺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