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複雜問題的分析(續五)

    分析複雜問題,在系統管理上有很多的概念與方法,包含系統思維、一般系統理論、一般生命系統、一般控制系統、系統動態(力)學、柔性系統方法論 (SSM)、批判性系統思維 (CST) 等,其中用的最廣的是系統動態學 (或稱系統動力學),它常被用來分析具有互為因果關係的複雜系統。

  • 文:詹天賜出處:思惟園地期數:402期2024年09月

漫談複雜問題的分析(續五)
/詹天賜

 

  分析複雜問題,在系統管理上有很多的概念與方法,包含系統思維、一般系統理論、一般生命系統、一般控制系統、系統動態(力)學、柔性系統方法論 (SSM)、批判性系統思維 (CST) 等,其中用的最廣的是系統動態學 (或稱系統動力學),它常被用來分析具有互為因果關係的複雜系統。羅馬俱樂部發表的著名研究報告《成長的極限》,用的方法即為系統動態學。根據百度百科,羅馬俱樂部“是關於未來學研究的國際性民間學術團體,也是一個研討全球問題的全球智囊組織。”這個組織 “把全球看成是一個整體,提出了各種全球性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統觀點;它極力宣導從全球入手解決人類重大問題的思想方法;它應用世界動態模型從事複雜的定量研究。”它於“1972年發表的第一個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它預言經濟增長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因為石油等自然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做了世界性災難即將來臨的預測,設計了“零增長”的對策性方案,在全世界挑起了一場持續至今的大辯論。”由此可知,在分析互為因果的複雜問題時,系統動態學是個學界常用的方法,但運用這個方法得到的一些結論,常具有爭議性,最主要的原因是複雜系統分析上的困難,以及這個方法本身就存在一些爭論性。

 

  系統動態學中有一個撒哈拉沙漠悲劇的教學範例,撒哈拉沙漠位於北非,是全球最大的沙漠,其中有居民,有牧民。居民以麵餅等為主食,牛羊等牲畜為副食,而遊牧民族則逐水草而居,以牲畜 (牛羊駱駝等) 為主食。範例中提到有心團體看到了牧民們的生活困境,其中缺水、新生兒死亡率較高為兩個可以改善的重點,於是為他們引進兩個技術方案,一為打井技術,另一為醫療技術,藉以改善其生活品質。深井可提供較充足的水份,而醫療可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引進技術後,生活確實改善了,但時間久了以後,生活反而比以前更為困苦。這應了生態學的第一及第二定律,即我們的任何行動都不是孤立的、每一事物無不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繫和相互交融,當打破了原有生態系統後,新的生態系統開始調整,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效應。其中的關鍵來自草原的局限性,沙漠的草原未經治理,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準,而草原是沙漠牲畜的主要食物,牲畜及人口因為水的增加而增加,故短期的生態改善了生活,但當更多的人生下來之後,牲畜卻因草原不能增加而增長有限,使得每人能得到的平均食物 (牲畜) 變少了,因此飢餓的情形反而更嚴重了,而造成了沙漠的悲劇。

 

  我們可以透過系統動態學的因果回饋環路來看這個簡單的生態系統,如圖一所示。牧民人口的環路包含遊牧人口數、新生兒,牧民透過生育繁衍下一代,維持牧民的人口 (圖中略去死亡數) 。牧畜亦然,也透過繁衍下一代維持牧畜數;

 

補充說明:

. 箭頭的 + - 號分別代表同方向、反方向的變化

  例如新生兒死亡率愈低,新生兒數就愈多

. 正性環路,會產生惡性循環或良性循環

   例如牲畜愈多,所繁衍的牧畜也愈多,不斷增加牲畜總數

. 負性環路,會產生均衡狀態

   例如牲畜供食用後變少,使牲畜數不會一直增加,直到達到均衡

 

但牲畜的死亡主要在於供牧民食用。由於牲畜的繁殖較牧民為快,故能提供足夠的數量供牧民食用,而構成生態的均衡。引進水資源後,能增加牧民及牲畜數,因為較充足的水源可以減少因缺水導致病亡等現象,因此若不考慮草原 (牲畜的最主要資源) 的有限性,在短期可以改善生活,這是一個不錯的想法與做法。但草原畢竟是沙漠難以增加的資源,牲畜既以草為主食,因此能養活的牲畜數有其上限存在。因此,長期下來,當牧民人口增加時,可供食用牲畜數無法再增加,這就導致每個牧民的平均食物減少了,生活也就變得更為困苦。

 

  這個範例有點類似成長的極限,資源有限,它限制了人口的增長,局部的改善,有可能造成整體的問題。事後來看,草原這個因素早該考慮進來,但這只是“事後有先見之明”,沒有整體觀,只求局部解,有時會有預想不到的後遺症。因此,集思廣義對複雜系統的分析,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道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多見之明,能夠減少“事後有先見之明”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