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三 - 一體三寶之識(一)

這單元我們來做金剛經法義的探討:
金剛經是大乘佛法中一部很重要的經典,我們看須菩提怎麼向佛陀請法?經藏中除了極少數的經典是佛陀不請自說者外,幾乎每一部經典裡面都有一位請法者,若不是佛陀的大弟子,就是有菩薩為代表,他們都是非常恭敬地請佛開示法要。

金剛經裡面,是由佛陀大弟子須菩提〝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向佛請法。圓覺經裡面,是由十二位大菩薩為代表,特為眾生向佛請法,菩薩們的請法,尤其莊嚴慎重;請法之前,他們很恭敬地肅穆身心,繞佛三匝,然後右膝著地,三請佛陀開示;他們是這麼虔誠地來為眾生求法的,非常感人!
此一恭敬心的流露,可以讓我們去思考金剛經裡的一句話:〝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菩薩無我,以眾生需要為我,……這種菩薩心境的自然流露,讓人感受到菩薩〝無我〞的偉大!無我不是沒有我,而是突破我之後,達到了修養的極致。

另外,於經典所記的禮佛儀節中,可以讓我們注意到一件事情,就是:
出家現比丘相之後,禮佛就不再是抱足禮了。因為僧是三寶之一,所謂〝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佛陀是人中之最尊,是離欲的清淨淡泊莊嚴修持者,也是福、慧具足圓滿的修證者,是人格圓滿之至聖,所以稱為〝兩足尊、離欲尊、眾中尊〞。

在佛陀的理念當中,凡是依止佛而成為桑蒙的,(〝桑蒙〞別寫作〝沙門〞,就是遠離世俗慾望的修行人,沙門為修行人的泛稱,不限於佛門的修行者),但佛門的修行人,則必須修養自己,完成一體三寶的內涵。
在大部頭的經典中,像華嚴經裡面提到:〝心佛眾生,三為一體〞;我們曾經提到過,心的內涵就是五蘊,心就像擅長繪畫的工畫師一樣,〝心如工畫師〞,說明了五蘊是不實在的,如畫似幻。
因為佛的理念是,眾生皆有佛性,眾生都可以成佛。

五蘊是什麼?它有什麼內涵與作用?我們也曾經介紹過,請參閱千佛山雜誌第164至167期。
首先我們要知道,佛法是講求覺悟的,雖說〝方便有多門〞,但〝歸元性無二〞;其根本理念不外是針對我們的自心去搞個究竟明白,所以在研讀金剛經的課題中,總免不了的會談到心的問題;而要談心,就必須探討我們的五蘊;要了解五蘊,自然就必須借重善知識行修證驗得到的可靠的道理與方法,否則經文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究竟說什麼,你可懂?

何謂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所以,唯有經過善知識以權宜善巧的文字般若介紹我們道理與方法,藉著這些,然後幫助我們認識自心。因此我們一定要對五蘊做一個深切的了解,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心的面目是什麼,當我們明白了心的面目是什麼之後,才有機會見到自心的本體性;所謂的本體性,即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的問題,而後,才能夠知道明心見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明解般若是學佛的必經之途,所謂〝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可見從學佛到成佛,般若波羅蜜是必修的法門。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

心地觀經說:
文殊師利大聖尊,三世諸佛以為母,十方如來初發心,皆是文殊教化力。
放缽經說:「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由此可見文殊菩薩教化眾生之恩重。

文殊菩薩的專職是司智門,可以說是般若的化身,所以學佛路上一定要經過文殊菩薩的教化開導,否則無法開啟大智慧,一如你我行走在學佛的路上,接受老禪師的指點,接受涵泳般若的教化一樣。必須學習如何運用思想,發揮智慧,面對問題是去認識問題,進而化解問題,所完成的是沒有傷害的饒益;在這之前,則必須學習怎麼樣去修行。老禪師提出:〝什麼叫做修行?修行是修養自己的身、口、意〞,面對自己的思想意念去調適,面對身體、言語的行為去調整;比方我們眼睛都是朝外看的,儘都是去要求別人的,很少反觀到自己,但若是一個行者則恰巧相反。記得惠能大師說過: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又說: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這是很淺明剴切的修行要訣,而今,與祖師信念遙相呼應的是千佛山的家風:
〝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
在六祖惠能大師的言行語錄(古稱壇經)中,留了很多的有關修行的無相偈。比方: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恰如求兔角的角字,應該照古音來念,角同覺音,都是入聲字,像台語唸法ㄍㄚˋ,它才會有押韻的效果。所謂兔角,就是兔子本沒有角,就好像烏龜沒有毛,那你要去找龜毛兔角,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佛法不離世間覺,因為菩提來自煩惱;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菩提,沒有迷惑的眾生就不需要佛法了。
六祖惠能大師在那個時候,就講出了一個億載不變的原則:佛法,不離世間而覺,若遠離了現實,沒法體會到佛法的妙諦,所以離世覓菩提,那肯定是辦不到的,就好像在兔子頭上找角一樣。
因之六祖惠能大師在那個時候,就告訴了我們修行的方法,而他離開我們很遠了,前人寶貴的東西,如果要一代一代傳下去,還必須要有真修實證的大德,經過他自己真實的體會,才能夠保留下來。

六祖惠能大師另有一首無相偈,裡面說:
〝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中國人自古以來,常尊右為正、以左為偏邪,佛教裡也講究右旋,繞佛、繞塔皆是右繞三匝,所以卍字是右旋;〝自非卻是左〞是說,如果我們眼睛只一味地看別人,檢點別人、數落別人的話,這是自己犯過,是偏邪不正的行為;如果我們能夠常常檢點自己、照見自己的話,就會獲得轉化,若能夠日日常新,自然就不會有煩惱了。
珍貴的是,惠能大師那個時候就提出來告訴我們修行的這種方法,所以我們看看,禪門的祖師們他們契應的心證,是這樣子的:〝返照自心,契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