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二 - 佛陀思想的精華(五)

    第十四,佛陀為度長爪梵志等議論大師,使對佛法生信心故,於是彰顯般若甚深之一切智而予以攝服之。

  •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3期 2007年 4月刊

第十四,佛陀為度長爪梵志等議論大師,使對佛法生信心故,於是彰顯般若甚深之一切智而予以攝服之。
梵志長爪摩訶俱絺羅是舍利弗的親舅舅,原是婆羅門道人,擅長議論,當舍利弗還在母胎中時,長爪梵志有次竟然辯輸了他姊姊,他明白這不是他姊的能力,而是懷了絕世聰明小孩的緣故,這時他的心裡就生起了我執好勝的慢心,心想這孩子將來不得了,我總不能輸給他吧,於是發憤修行,遍學各種經書義理,為什麼人家叫他長爪梵志呢?因為他將全副的精神投入於學經辯論,發誓不浪費時間,所以不剪指甲,經過多年的努力,後來它終於成就了論辯的才智,所有的議論大師都被他駁倒了,執論師牛耳於一方,這時得意洋洋回到家鄉,想想外甥已長大了,功力不知如何?

好勝憍慢的他,正等著機會一顯身手,那知遍尋不著,人家告訴他,舍利弗生來智力超凡,八歲就把所有經書讀完了,十六歲就已經是辯才無礙,天下無敵手,現在已經歸投到一個叫瞿曇修行人的門下做弟子去了;梵志一聽,不得了,那瞿曇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啊?迫不及待地立刻趕到佛陀那裡去,到了佛陀那裡,只見舍利弗侍立在佛陀身邊,拿著扇子幫佛陀在搧風,眼前這優雅安詳的景象平服了他內心的焦躁,同時折服了他的慢心,於是他向佛陀問訊後坐下來;心想這位智者究竟有多高明呢?內心不由浮出一個存在的疑問:他可以把一切理論都推翻,既然一切論可破,一切執可轉,那麼什麼是諸法的實相呢?什麼是第一義呢?究竟有沒有真理呢?其實這是修道人自然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也是他心中最大的疑惑。

世上既然沒有絕對的道理,那麼真理在那裡?一切的論點可以被擊倒,一切的語言可以被推翻,一切的執著都可以轉化,那什麼才是實實在在的呢?世事真理的第一義在哪裡呢?眼前的瞿曇既然能服我外甥,不知他對這又是什麼樣的看法呢?於是傲慢地向佛陀提出問題說:〝瞿曇!我是一法都不受的。〞這明顯的擺出了對立,說明了不管你有多高明的見解,你都無法說服我,一切的觀點立論我都不會接受。當然這也是試探性的挑釁,看看你怎麼回話?

沒想到佛陀二兩撥千斤,回他說:〝你說你一切法都不受,那你對你自己這一個論點看法受不受?〞我們看佛陀多厲害,一句話就讓對方啞口無言了。因為佛陀無所執,如來以眾生的心念為心念,於眾生之心悉知悉見,說法是應病予藥,於其所執之病而予以開導化解,所以佛陀這一問正好打中梵志的心坎。

佛陀慈悲對他說:〝你長久以來一直飲邪見之毒,我現在要幫你把邪氣逼出來。〞佛陀實在是太高明了,梵志聽了佛陀的話,他傲慢的心消失了;慚愧地低著頭,心想這道人一下就讓我輸了,我答受、不受都輸了;我答受,豈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讓人看笑話?就答不受吧。雖然推翻了自己,但原則上我還是不受的,至少還保留了面子,不致輸得太難看,於是就說:〝瞿曇!我說一切法不受,是見亦不受。〞佛陀就依他的話來導正他,因為他是一個論師,論師是以立論而破論的,就像辯論有正反兩造,不是正就是反,不能亦反亦正,或者不正不反沒有立場。所以佛陀對他說:〝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見亦不受,則無所受;那麼你也很平凡哪,跟一般人沒兩樣,何必那麼憍慢目空一切呢?〞

梵志一聽,靦顏無語當下心服口服。也是因為他以真理為職志,而佛陀只是順勢利導,讓他面對自己的立場、觀點、說詞、執著去做返照,一點也沒有一般論師滔滔雄辯,不可一世的一種憍慢氣焰,反而顯出虛空涵納萬物的怡然和恬適的修養,這種智慧才是真正的第一智慧。梵志打從心底生起了敬服,於是歸投佛門,做了釋子。
佛陀的意境,就是般若波羅蜜如日虛空照的境界。

另外佛陀之所以宣示般若波羅蜜經,是為了顯示究竟的勝義諦。比方心經中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金剛經中說:〝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及:〝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當然這些經文中所提到的〝無〞,都不是〝沒有〞之意,而是〝有的突破〞的含意。
其實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一偈語上,就可以明白,般若波羅蜜的意境是究竟實相的真如清淨,而這也是一切諸佛菩薩所達到的修養境界,所以應用無礙,遍一切處,一真一切真,究竟利樂,普度眾生。

佛陀所介紹的法門有八萬四千種之多,〝八萬四千〞只是一個概數,並不是一個實際的數目;佛陀介紹法門都是應機說法,也就是說,是一種權宜善巧方便。基於眾生根基不一,所以會顯現有諍處,好比〝我學的法門比你好〞等等的這種比較心態;以及對世相的認識,還是站在有為法的立場去看,比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等的信條行法的推動。但佛陀說到大乘法的精髓《般若波羅蜜經》時,就打破種種有為以及相上的執著了,進入到勝義了義的究竟旨趣,示入無諍的法義宗旨,突破一切法礙的執著,入達究竟真如理念的清淨。這是佛陀廣為五乘行人--五乘是指的天人、聲聞、緣覺、菩薩、佛,佛為五乘行人普說究竟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以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故,所以功德殊勝,因緣殊勝。

上師雲老禪師特別精研般若波羅蜜經,認為般若學乃是佛陀思想精華所在;而般若學並不是一個學派,因為每一學派中都不離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實是通往覺悟的必經要道,捨此無別路,也不能成正覺。
所以學佛者要覺悟,就要培養智慧;要培養智慧,就要學般若法門;而學般若法門最方便的入門方法,就是先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以個人不揣淺陋,與各位一起研讀金剛經,請讓我們藉著佛陀慈悲弘深的智慧,點燃我們自性覺醒的心燈,以佛以及善知識為師,以菩薩及眾生為友,以法的體會及實踐為證,時時保持清明,行走於菩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