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釋義(一)

    梵行道友,大雪山逸塵大師,稚齡披剃,禮華嚴尊宿妙雲老和尚座下,故自幼受乃師的薰陶,專研華嚴法海,可惜剛愈而立之年,即因癆病逝世,是我禪林生涯中所蘊記憶,畢生難以釋懷之憾事也!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5期 2007年 6月刊

小   序

梵行道友,大雪山逸塵大師,稚齡披剃,禮華嚴尊宿妙雲老和尚座下,故自幼受乃師的薰陶,專研華嚴法海,可惜剛愈而立之年,即因癆病逝世,是我禪林生涯中所蘊記憶,畢生難以釋懷之憾事也!
如今,九十逾年,老而復癡的我,居然有勇氣筆耕華嚴釋疑,雖然如是,卻存三種心願,盼能耘後有果,則入棺掩土,可以安心說再見矣!
何以云三種心願?
一是為報父母恩
二是為酬道友情
三是為緇素佛子眾,色身健康,法身成就,同登彼岸,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之苦!

                                                                                                  九四衲僧天岳夢殊白雲蕪稿

                                                                                                            於南瀛千佛山方丈室

緣   起

華嚴經五為說:
一者正為、華嚴出現品:不為餘眾生說,唯為不思議乘菩薩說。又云:非餘境界之所能知,唯普賢行人方能得入。
二者兼為、未悟入眾生,聞此經而能信向成種;如人食少金剛,終究不消,故地獄眾生,十地頓超,而大海劫火,亦不能為障。
三者引為、權教菩薩,不受圓融之法,於十地中寄位顯勝,借共三乘行布之便,引導薰習,信入圓融。
四者權為、二乘行入,既不能聞,自不受持,故諸菩薩,權示聲聞緣覺;或於法會,如聾盲障絕,權示而啟悟。
五者遠為、諸凡夫、外道、一闡提者悉有佛性,今暫不信,但知有法可謗;為知有法故,久後仍當信入。

華嚴七處說:
一者菩提場,共說六品。
二者普光明殿,共說十八品。
三者忉利天,共說六品。
四者夜摩天,共說四品。
五者兜率天,共說三品。
六者他化天,但說十地品。
七者給孤獨園,但說入法界品。

華嚴九會說:
第一會、菩提道場,普賢菩薩說如來依報因果法門,計六品。
第二會、普光明殿,文殊菩薩說十信等法門,計六品。
第三會、忉利天宮,法慧菩薩說十住等法門,計六品。
第四會、夜摩天宮,功德林菩薩說十行等法門,計四品。
第五會、兜率天宮,金剛幢菩薩說十迴向等法門,計三品。
第六會、他化天宮,金剛藏菩薩說十地法門,計一品。
第七會、普光明殿,毘盧遮那如來說阿僧衹數量法門,計十一品。
第八會、普光明殿,普賢菩薩說離世間法門,計一品。
第九會、給孤獨園,文殊菩薩說入法界法門,計一品。

(普光明殿,又名普光法堂;位於摩竭陀國,即王舍城菩提道場之側方。)

華嚴三種譯本:
四十華嚴,集卷四十,乃唐般若所譯,有謂於龍宮所說者。
六十華嚴,集卷六十,乃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有謂於天道所說者。
八十華嚴,集卷八十,乃唐實叉難陀所譯,有謂於人間所說者。

經  題  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以體立名,徧滿為義;即所謂豎窮三世,橫徧十方。
方──以法立名,循軌為義;即所謂法界性海,師軌信入。
廣──以用立名,涵博為義;即所謂效用無盡,含容法界。
佛──以覺立名,照見為義;即所謂頓開悟解,明朗萬法。
華──以喻立名,果嚴為義;即所謂心行圓具,萬德莊嚴。
嚴──以功立名,資養為義;即所謂體用皆備,曠劫清淨。
經──以詮立名,普攝為義;即所謂法玄義妙,饒益海會。

大方廣佛華嚴經,要言之:大方廣,乃所證之妙法。佛華嚴,乃能證之行人。經者,乃必循之軌則。此經設三十九品共八十卷。

本文釋義
世主妙嚴品第一卷之一

經   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摩尼為幢,常放光明,恆出妙音;眾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匝垂布。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於地;寶樹行列,枝葉光茂,佛神力故,一切莊嚴,於中影現。

問:「云何阿蘭若法?」
答:「梵語阿蘭若,或阿練若迦,譯作極靜,無諍聲;於法,即十二頭陀行中之樹下空地宿。世尊說法,往往選擇林間空曠處,如菩提道場,給孤獨園(衹陀林)等;佛法東傳,於中國,僧人立茅蓬,小房舍,以至精舍,亦稱阿蘭若,作寂靜居處。」

問:「云何色相海?」
答:「光明普照,彩色點綴,集聚如海之意。」
問:「云何摩尼寶王?」
答:「梵語摩尼,譯作明珠,具離垢、如意等義;是明珠,乃珠中之最,故謂摩尼寶王。是珠寶王,有變現自在之功;乃相應光亮之下,如灑光華之雨,放射分布於道場故。」

經   文
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為身,瑠璃為幹,眾雜妙寶,以為枝條,寶葉扶疎,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佈影,復以摩尼而為果,含暉發燄,與華間列;其樹周圓,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衆如雲,俱時出現。

問:「云何菩提樹?」
答:「梵語菩提,譯作覺道。菩提樹,即具多樹,又名畢鉢羅樹;緣為世尊,於此樹下成正等覺,故而謂之菩提樹。」
問:「經文所描述者,頗有差異?」
答:「經中所述,是以法界莊嚴,精緻裝飾之樹;主旨在描寫菩提道場,不僅法會盛況空前,而且場地的設置,亦是不同平常。」

經   文
又以如來威神力故,其菩提樹恆出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徧十方,衆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為莊校;諸莊嚴具,流光如雲,從宮殿間,翠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衆會咸集其所。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者,摩尼寶王,而為其網,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神界,皆從中出;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

問:「何以此經始說,著重珍寶富麗?」
答:「經中所說,描述珍寶富麗,並非以物質裝飾其事;當知經文中,點出如來威神力故,可謂乃法音之所成。」
問:「豈非有標榜物欲之嫌?」
答:「世尊說法,有其時代背景;基於印度環境(包括尼泊爾),地處僻壤,較為貧窮落後,以至衛生習慣等;在種性貴賤懸殊條件之下,世尊針對眾生於賤而能貴的凡俗之心,實以善巧方便,行權宜善誘而為說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