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要解 - 九十波羅蜜 (十七)散空

繼續介紹大般若經要解,〝九十波羅蜜〞。這段時間以來一直都談空 ,現在還是要談空,我們來看看第五十九跟六十,一個是“散空”,一個是“性空”。現在我們把這兩個空放在一起解釋。

“散”我們曉得是分散;“性”是一種本質、本體或者是性質,我們先對散與性做個認識。以色身來說,是一個結合的構成體,如果以性而言,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性組合起來的。“地”,是我們的皮肉、骨頭、五臟,尿與血液等分泌液是水;火是體溫;風則是動性,像脈搏、呼吸這類屬之,都是講它的性質,因此“地水火風”四種不同的性質,聚在一起就成為色身。但是“散”如果以前面的分散來講,這四個東西放在一起才是聚;以色身而言,四大未聚之前,是一個散的現象,等聚合一起才有所謂的色身,可見“散”是以聚跟散來比對認識,而“性”是講本質。

所以“散”是講物質體,“性”是講精神層面,“散”依物質而言,“性”是以精神來說,但是還是不太容易把握,究竟精神、物質要怎麼說?講世間法很容易理解,講佛法你還是不容易把握,須以什麼來看?比方談“業”,業有善性有惡性,業是造作而成的,概念上認為善是好的,惡是不好的,最多只是這麼分別,究竟要怎麼樣把握它是善或者是惡?其實是沒有辦法把握的,為什麼?當善沒有表現之前,它是一種分散的現象,可是並不表示善的本質不在,惡也是如此;可見,一個行為表現出來是善,於性而言,在未表現之前,善的本質是一種空相。那如何讓善能表現出來?必須靠很多因素──因緣和合,才能完成一個善的行為,可見要聚在一起才會有,不聚在一起,是個分散的現象。好比我們的色身也是如此,色身如果以四大“地、水、火、風”來講,其實四大也是物質組合在一起的,呈現的還是一個物質體,只不過未組合在一起時,它是分散的。

可見,其中有聚有散的差別,以本質而言,我們以“地、水、火、風”來講,“地”如果捨棄了水、火、風,就不可能成為地;“水”如果捨棄了地、火、風,也不可能成為水;所以談四大的本身,任何一個都同時具備了另外的三個,不可能只是一個單獨的成份,散與性的問題要這麼去看。同樣的,再看我們的意念思想,意念思想表現的時候是聚合在一起,沒有表現的時候難道就沒有意念思想?於本質,還是有的;譬如說你會唱歌,你不唱歌的時候,於唱歌來講是散相,因為不存在!但是真的存不存在呢?事實上還是有,因為你會唱歌,可見唱歌的這個本質是存在的。其實任何事情都可以這麼來看,好比你會寫字,或能表現你的聰明智慧與知識經驗,那都是一種於本質的聚散關係,聚在一起就能表現出來,若是分散的話,就不能表現出來。

只不過不能表現出來,並不表示這個本質不存在;就好像善與惡,善有善性、惡有惡性,善要表現出來才知道是善,未表現之前,並不表示就沒有善,惡也是如此;惡要表現出來才有惡的現象,你未表現並不表示你就沒有惡,惡的本質還是存在;換句話說,這個人是好人,是表現好的時候才說他是好人,並不表示他就沒有壞的性本質,他也可能有表現壞的時候,可見,他還是有壞的本質;這是說散相,是以聚、散來講,聚在一起就可以表現,未表現之前是散的現象,可見“散”是一種物質的現象,“性”是一種精神的現象,這樣就很容易把握了。

但是把握了這些究竟說明什麼?其實這是說明“法”的道理,所以後面接著說“諸法空相”。“諸法空”是說什麼?基於談任何的人或事物,都離不開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所以有散、有性的差別。散是一種現象,性是一種本質,有物質的、有精神的現象,其實於法而言總是談事、談理,為什麼說諸法是空相呢?好比去認識一件事物,一定有它的道理,而能說出來的道理,也必然有其事物。假使一個道理,舉不出事物為證明,如何讓人懂?舉例來說,現在有一個無法把握的問題,講“龍的傳人”,“龍” 究竟是什麼?有的說是長頸鹿,在侏羅紀裡有各式各樣的龍,而中國人畫的龍就不是那個樣子,有空中飛的,地面走的,甚至中國人形容龍是“見首不見尾”,比如“雲龍”,其實“雲龍”究竟長得什麼樣子?如果依實物來說,“龍”一定有個樣子,那樣子怎麼說都可以;也就是說談什麼都是依於人的能力所表現的,但是其中有一個原則:講事物,一定有它的道理,講道理,一定關係到什麼事物!假使事與理分立的話,那就變成肯定的有,為什麼?譬如玩魔術,他手上拿著一副撲克牌,還讓你檢查,的確,這是肯定的。然後他要你把牌弄亂 ,之後,他又再把牌弄亂,然後他就表現出你所看到的那張牌,甚至有的魔術玩到什麼程度?把一個人放進箱子裡去,鋸成一截一截,最後再把箱子打開來,還是原來那一個人,如果是真的人能夠承受嗎?以幻覺來講說得過去;以法來講是不實在的!一個人怎麼能夠切開來,甚至分段?可見那只是一種幻術而已。所以佛法中,談到散“空”、性“空”還有諸法“空”,事實上真正講“法”就是講事理,依於人的立場來面對問題、探討問題、怎麼樣去認識問題,了解問題、化解問題。這裡面說這麼多道理,談這麼多的空,其實是因為人很容易產生計較、執著、分別,才會告訴你要從各種不同的方法上,怎麼去了解空的現象,也就是對於空的認識、空的境界能把握,就可以發現,“散”是物質,“性”是精神,都是一種事理的說明,可見於法而言,它還是一個空相,不是實在的。

再舉一個例子,中藥舖裡有中藥,藥是一種物質體,我們說什麼樣的藥治什麼樣的病,是不是肯定如此?但是有的藥還要配合才能用呢!就是這種藥須與那種藥配在一起,才會產生某種作用,而且還要講求藥的成份多寡,譬如這種藥需要幾錢,那種藥不能太多,或者還要少一點或多一點....其中就有多少不同?假設人蔘,大部份的人蔘是用來補的,那洋蔘呢?如果人蔘是熱補,洋蔘是涼補,兩者都可以補,為什麼會有熱與涼的分別?不都是人蔘嗎?可見本質有其差異。如果以補來講,如果沒有那個“我”,這些跟你有什麼關係?熱補、涼補,你根本不需要它!於法而言,於事於理跟你沒有關係,那是個什麼現象?是個空相!但是,是不是連人蔘、洋蔘都沒有了?如果全盤否定它,連補都沒有了。

可見,“散”以聚合而言,“性”是以本質而言,講物質的也好、精神的也好,要能把握對你究竟有什麼關係?如果連這個都不在意,只是談道理也沒什麼用。就像道理講了一大堆,「學佛要學戒定慧,學怎樣轉煩惱為菩提」,沒錯!人是帶著業來的,這些都懂,但有一個問題:你什麼都懂,為什麼問題還是一大堆?如果真正沒有問題的話,這些“會不會”、“懂不懂”跟你有什麼關係?可見,諸法空,重點在於“事”與“理”,一定是涉及到你的那個“我”,其實凡是所有說空,都涉及到因為有我,如果那個我能夠清淨的話,空相就顯現了,如果“我”不能清淨,不是發生人的問題就是事的問題;在各種問題中打轉,才會有所謂的業及道。所以講轉煩惱成菩提,不就是一種法嗎?如果煩惱沒有了,菩提也不需要了,於法而言是不是空相?可是話又說回來,對你是空相,並不表示對別人就不是,好像你從來不生病,這藥舖的藥對你而言是空相,但是並不表示你根本不需要吃藥,因為你不是他!所以重點要擺在自我,不是他我;我一直強調佛法的道理是針對人的自我來說的,如果你盡與別人的我打交道,談了一大堆也沒有用。

再看第六十二個“自相空”,剛剛談到了諸法空,是依於事與理而言,這自相空是說什麼呢?千萬不要解釋成“是自己那個表相或者自己那個內在”,就錯得離譜!這“自”是一個時間,“相”是一個表相,是說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現象,就叫自相,這中間有時間,譬如自從我開始學寫字我才會寫字,自從我開始說話,我才會說話,可不可以?不是的!今天你會說話,一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起學說話,如果今天當演員能演戲,一定是經過很久的時間訓練與學習而完成的,可見會表演藝術的現象一定有個開始,所以“自”是一個時間,自從什麼時候開始,而我們常常會把自相當成“我自己怎麼樣”。基於“自”,雖然有自己的我在內,可是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譬如你現在有一種很不好的行為,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舉例來說,嚼檳榔實在不好,但是要知道他嚼檳榔的習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起的?那個人抽鴉片、吸毒,把自己搞得很慘,這種現象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這叫自相。再看看一個喜歡賭錢的人,他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賭錢的呢?這個裡面就有自相的存在,一定要把握,“自”是包含了一個自己的我,但是要有一個時間,如果不把時間放進去,那“我”本來就是我嘛,這就要請問:你那個“我”是個什麼樣子?是好的還是壞的?如果表現是好的話,是不是本來就是好的?表現是壞,是不是本來就是壞?所以好,一定有個開始,是自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壞,是自從什麼時候開始壞的?如果不在意自相的顯現,怎能談自相?就以出家人來說,現在顯的是出家相,那自相怎麼說?你是自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出家人的?可見這出家相,以“我”來講是一個我,一個自己,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完成這個出家相的?我今天現的是出家相,昨天也是;以我來說出家已經七十好幾年了,可見我在七十好幾年以前就出家了,不能說我現在才現出家相,其中是不是有一個時間?有一個我?舉個例子:我說我現在是一個菩薩,那你一定要說出來,你究竟是個什麼菩薩!如果只說:「我就是菩薩嘛!」那說不過去;其實菩薩究竟是什麼?如果說是“菩提薩埵”,是一類修行覺悟的人,就很容易理解,我說我就是菩薩也就可以成立,為什麼?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起修行覺悟的?你就有了菩薩的自相了。如果是一個吸毒者,是什麼時候開始起吸毒,完成這個吸毒的自相的?由此可見,有時間可表現那個自我之相的就叫做自相;如果只說自己的相叫自相,是不能成立的。再舉例,如果你現在是一個出家相,那是自從什麼時候開始起,就出家的?如果現在還俗了,是自從什麼時候還俗的?可見你現在是在家,不是出家,如果已定位了,還須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是現在人常會誤解,譬如說現在你是總統,那你是自從什麼時候開始起當總統的?有一個時間性,不可以說反正我現在就是總統,難道你一輩子都是總統嗎?也許下一任就不是了,是不是?可見自相是講自從什麼時候開始,你有這個現象,這叫做自相。

再舉一個例子,因為談的是自相空,自從什麼時候開始到現在,其中有一個時間性,於開始之前這個自相是空的,開始之後,是不是永遠維持下去?還要能維持下去才能維護你的自相,對不對?如果你這個人形象很好,自從什麼時候開始起,你培養你的形象的?而你是不是能繼續維護這好的形象?如果哪一天破壞了,產生了問題,那個自相就破壞了,但又是什麼時候破壞的呢?可見自從什麼時候開始起這種現象破壞了,那又是另外一個自相了。所以“自相”不是一個固定的相,往往談佛法,常常會有誤會,把它擺在肯定的立場、定位上,尤其須瞭解,佛法強調“法無定法”,它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所以佛法才有什麼時候說什麼話,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的應機;煩惱時得想辦法化解煩惱,沒煩惱的時候不要自找煩惱,自相也是如此。當你的自相顯現的時候,只是在顯現的這個時刻是有這個樣子,在未顯現的時候並不是沒有,可是不能肯定!知道了這一些,再進一步去探討自相的空的問題。

當自相顯現的時刻是“有”,未顯現之前或者顯現之後,都是空相,可是,於自相並沒有變,為什麼?既然剛剛講不一定,須了解如果原來是個愚癡的我,現在修行辦道,學佛學智慧,只是那個我有所調整,有所改變而已,那個“我”還是不變的,所以我有真我、假我,可見“真我”也有自相我,“假我”也有自相我,如果我現在已經到達七地菩薩,修養到這個程度,那個“我”變了沒有?是變了,為什麼?因為原來的業已經清淨到第七地的境界了,可是那個“我”還是我,為什麼還是我?因為即使你已是七地菩薩,並不是說你就不需要吃飯了,你就不會餓了,你也不要穿衣服了,不會冷也不會熱了,那個“我”還是我!何況,你到達七地,已經進入等佛位,是不是真正能夠所有都是到達一個“遠行”而“現前”?任何時空都可以有這樣的修養?譬如談一個人的“好與壞”,有的時候他做假,也可以表現好,有時也會故意表現壞,好與壞究竟怎麼說?還是須談自性,顯現的時候才能確定,所以這中間有一個時間性,不是固定不變的,這一點要特別注意!我再重覆一遍:所謂的自相是說這一個現象,自從什麼時候開始起,但這裡有一個主,這個“主”是以自我來說,我顯現的這種現象,譬如說我現在是一個學佛法的人,我是自從什麼時候開始起完成了這一種現象,這叫自相,這是我們特別要把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