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一)

詹天賜教授
曾任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副主任,退休後經常往來千佛山各道場,協助電腦相關方面的維護,一年多前開始投入較多的時間自學經絡按摩,經過自身與其夫人黃老師的親身體驗,漸漸地發覺到經絡按摩真的可以讓我們更健康,而且是自己可做的一套養生保健的方法,在本刊編輯的邀約之下,於是同意將自己的心得及蒐集的資料與讀者分享。

一 、緣由

記得申請退休那年身體十分不好,因腳痛的關係,走路一拐一拐的,有時去上課還要拿根棒子作柺杖。工作太累了也受不了,有一天參加五場碩士生畢業論文口試,中午沒睡午覺,回家後身體極不舒服,知血壓又高了,但怕血壓太高不敢量,吃了降壓藥,睡了片刻,舒服一些後,才能用晚餐。退休後,遇到一位小朋友,他呼我一聲爺爺,卻稱我同修一聲阿姨,可知當時才過五十的我,已現老邁之相。

四十歲以前,有病幾乎都看西醫,四十幾歲之後才開始相信中醫,調養身體。家裡同修因五十肩,到處求醫,後經人介紹給一位推拿師推拿後痊癒,竟然久病成蒙古大夫,也偶而替人推推,效果還不錯。後來她去學經絡推拿,拿我當白老鼠,當時也沒當一回事。一年多前,我才開始投入較多的時間自學經絡按摩,由看書、到網路查資料,發現有許多的學術界與實務界的養生專家,願意將他(她)們的知識與經驗,無私的在網路上分享出來,並願意回答網友的問題,心中十分的敬佩。此後,在看了一、二十本實用的養生書籍後,又蒙一位同事借我幾本他當年準備考中醫檢定考試的中醫教材,開始對中醫基礎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投入了一些時間讀了一些教材內容。剛好有一群山友,願意當“幸福的白老鼠”,於是邊讀邊推,竟然推出了一些心得,現在除了幫家人保健外,也隨緣幫人作一些簡單的經絡按摩保健,及一般酸痛(含五十肩等)方面的保健,還算有一些成效。其間還不自量力在千佛山佛學院作了一次“氣血、經絡、與健康”的心得報告,當時因看的書還少,沒讀過多少中醫基礎理論,結果當然是不盡理想。

中醫博大精深,易學難精,借用中庸的話說,中醫之道,“愚夫愚婦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既然專家都願意無私的貢獻其知識經驗,我們在受益後,也不敢藏私,願將微薄的心得拿出來分享。在雜誌社清師父提醒下,準備以“氣血、經絡、與健康”為題,作一系列的心得報告。

二、健康之道

中醫強調治未病、治小病,這就是保健的主要目的;臟腑病了要看醫生,未病、小病之時,則要及時保健,這才是健康之道。未病以預防為主,小病可以用亞健康來理解。所謂的亞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有較明確的定義,我們可以簡單理解成:當一個人身體不舒服了,但到醫院、診所卻找不出病來的身體狀態,這時應找家庭醫師討論或作有效的自我保健。記得一位受我十分佩服的家庭醫師,他強調“舒適感”的重要性,並提及若感覺不舒適,身體肯定有問題,要提前預防,並作適當的處置。中醫在這方面有許多的知識經驗可資借鏡,本文即以中醫經絡的觀點來談保健之道。

保健之道,簡單的說,即是常保氣血充足、經絡通暢,如此才能預防疾病、治小病。常保氣血充足靠的是平和的心情、正常的飲食與睡眠、及適度的運動或勞動。平和的心情,指的是以平和、寧靜的心去看待、面對世間的一切事情,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便是這種寫照。如能以千佛山的止觀法門應用到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當能不斷提升知見與修養,而能以更平和的心情去看待一些原本煩心的事物。

正常的飲食與睡眠,指的是正常吃飯、按時睡覺。常看到一句養生名言: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 (按:指可以吃飽一些,而非吃太飽)、晚餐吃得少,說明了會吃飯還是有學問的。早餐一定要吃,是許多養生專家共同的見解,人的脾胃在早上最為活躍,且人體的膽汁經過一夜的休養,分泌、儲存好了等待來幫助消化,若不吃早餐,豈不辜負身體辛勤的工作?下午小腸特別辛勤的工作,將午餐好好消化吸收,這都是人體特有的功能。錯過這些消化吸收的黃金時間,例如晚餐吃太飽,常會讓人覺得胃腸不是很舒服,有人只好借助胃腸藥來幫助解決問題,而藥吃多了,又容易衍生另外的健康問題。此外,吃當地當令(時令)的食物,也是養生之道,不必依賴昂貴的藥材,人只要正常的飲食,不偏食,只要能充分消化吸收,都能使氣血充足。當然,若能具備一些食療概念、食物的寒熱溫涼等性,當然更好。正常的睡眠,指的是不晚於晚上11點睡覺,能提前半小時當然更好。晚上11點到早上5點是黃金睡眠時間,尤其是晚上11點到清晨3點,這4個小時是膽經、肝經進行修補等作用的最佳時間,錯過這個黃金時間,再多的“補眠”,效果都不好。從中醫經絡的觀點,人有最佳的吃飯、睡覺時間,若能經常性的遵守這些簡單的規則,即得常保充足的氣血。

做事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養生亦然。把握正常的飲食與睡眠時間,是天時;多吃當地的食物,是地利;而常保平和的心,則是人和。失去天時,常是難以彌補的。例如許多的企業,都有其季節循環的天時問題,生產家用電風扇的公司,都會把握夏季這個消費的主要季節,因此生產計劃的擬訂,量產時間必然在夏季,錯過了這個季節,只好再等來年。人若經常錯過最佳的睡覺時間,就失去了天時,確是難以彌補的。聽說有些較有個性的中醫師,有不願為不聽勸告的病人看病,這也是有道理的。既然有些病的根源在於錯誤的飲食及睡眠習慣,不能改掉這些習性,縱然遇上名醫又奈何?現在許多小朋友都有過敏性鼻炎的問題,噴嚏打不停,看來是鼻子的問題,但根源很可能是飲食問題引起的。例如許多小朋友喜歡喝冷飲,喝習慣了,可能造成體內寒濕較重,人體為了排出這些寒氣濕氣,便以打噴嚏的方式來進行,但過度的打噴嚏導致依賴藥物,又常衍生另外的問題。這時若能改變喝冷飲的習慣,也許正是最好的治療方法,雖然痊癒的時間比較慢,但逐步調整體質,長期而言,可能是個最佳方法。

適度的運動或勞動,指的是每個星期應有起碼的運動或勞動,常見的適度運動含每天平均健行或騎自行車半小時等。運動過猶不及,過度的運動也會傷氣血,有些登山健將,常以登百岳為榮,但過度密集的登山活動,會傷及氣血。高山寒冷,風又大,若碰上下雨,風寒濕一起侵襲人體,需要調動更多的氣血才能因應高冷的環境,常須耗損先天元氣才能面對高山的風寒濕,若經常調動先天元氣,上了年紀之後,元氣漸感不足,有人脈膊跳動極緩,畏寒怕冷,登山過度應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

再來就是常保經絡的通暢。所謂的經絡,簡單來講,就是氣血的通道,也是人體中“看不見”的“氣血管道”。人體有血管,它是血液的通道,透過它,心臟可以將血液運送到全身,提供人體足夠的營養。就中醫經絡而言,人體亦存在許多藏在肌肉深層的氣血通道,它們與對應的臟腑結合而成“臟腑氣血系統”,如同血管,各臟腑亦透過經絡,將氣血流注到人體各部位,使人體各部位得到滋潤、溫養等。例如退化性關節炎,常是腳關節附近的經絡不通,使氣血無法滋潤、溫養附近關節的軟骨,而導致軟骨的磨損,而造成行走上的困難。此時若能疏通經絡,使氣血能再度滋潤、溫養軟骨等組織,常會有緩解功效。

氣血與經絡,是自我保健的核心,但究竟何謂氣血?何謂經絡?中醫學界、實務界專家們有許多深入的說明,多看這些中醫著作,有助於瞭解這二個核心概念,本文只就個人理解,儘量以比喻或舉例的方式來詮釋,因此難免會有誤導之處,期望讀者多看、多想,共同提升經絡方面的知識與經驗。下節將就個人學習經絡保健的經驗,作一簡單的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