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與說話技巧(下)

人與人相處,其實無論在家、出家都一樣,溝通本來就不容易,如果講話的技巧不夠,一句好話可能變成壞話;我以前不是常說這種例子?看到人家的缺點,馬上就把人家的缺點講出來,對方一聽很難過、就生氣,講的人還會說:「我是為你好呢!」可是有沒想過?人有缺點,你直接去指責他,他有自尊心呢,他已經受到傷害了;如果能換一種方式,就可以引導他,這在乎講話的技巧。就像在家居士,母親打孩子說是愛他,現在連法律上都不容許了,這叫虐待;不要以為這些法令不講理,「我自己的兒女為什麼不能打?」要瞭解,只有打才能解決問題嗎?先問自己,你為什麼打他?他的問題在哪裡你有沒有搞清楚?能不能想辦法把這問題化解使他得到好處,以後不再犯?在台灣,尤其過去大學聯考競爭是很激烈的,現在五六分、七八分都可以進大學,過去是很難的,做家長的一天到晚就盯著要聯考的兒女,只要他在房間裡,天下太平,要是看他離開房間就罵「馬上聯考你還有心在那裡玩?」好像都有理?其實這叫做不講道理,他躲在房間幹什麼你知不知道?他有沒有在用功?他出來口渴了,到冰箱拿瓶飲料或者礦泉水,或者出來動一動……這你應要鼓勵他呢,你卻限制他?就好像只有考試其他都不要了?不要忘了他是人,本來一個小孩不緊張,他很輕鬆準備聯考,往往父母親不講道理,一天到晚盯著他,使他的壓力很大,本來讀過的都記得,因為壓力太大唯恐考不好,全部都忘了!我寫過一本關於聯考問題的小冊子,考試都有它的方法,準備是一回事,到了考場是兩回事,我們看看,為什麼很多在高中都是考第一名,聯考卻考不上?反而那些不上不下的都能進大學,因為他讓自己放鬆,不會增加不需要的壓力,人一有壓力就會緊張,一緊張什麼都忘了。

講這些都是閒話,要跟人家溝通,就須有講話的技巧,這一點要確實在修養上下功夫。修養的方法,包括知識經驗,世俗也講“薑是老的辣”,為什麼?因為年長者活了幾十年,看也看多了、聽也聽多了,他們跟年輕人講話:「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長」,還有:「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他經歷幾十年,看到、聽到的,累積的知識經驗有多少?當然以現在這種時代來講,也要看那個老寶本身有沒有跟上時代?如果跟不上時代,那變成老小而不是老寶了。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固執己見,譬如說自己當醫生,希望兒女都考醫學院學醫,希望兒女做繼承人,所以政府有法規,到某些年齡,父母親就沒有監護權,在某一些年齡你有監護權可是不能造成傷害,我認為這都是一種佛法的擴大,知識經驗慢慢發揮它的效用。在美國,男孩子十六歲一定要離開家,自己出去賺錢過日子,不離開家可以,每個星期給你多少錢,要擦窗戶、做清潔工、整花圃、除草,你要付出,在台灣如果這麼做,連鄰居都會罵那個家長。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不能獨立自主?有的像算盤子,撥一下動一下,你不開口他樂得輕鬆,有很多孩子都快成年了,在家裡,明明是舉手之勞的事他絕對不會碰一下,不碰還好,還會怪家人「怎麼弄得那麼亂」,他自己可以不動。社會已經很亂,如果我們真正把佛法發揮出來,融合在現實生活裡,即使所謂的倫理道德教育不好,佛法還是可以補足。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教可以補足法律的不足」,這話我並不完全贊成,佛法沒有法律可言,而是可以讓人得到利益,著重在怎麼樣化解問題,化解之後還不要有後遺症。

說來說去,真正要緊的還是本身知見的建立、修養的功夫,不管出家在家,能把握這種原則,不只是自己可以得到利益,還可以幫助別人去思考;那是面對人與事於平常作思考的訓練,日久在一剎那之間就能夠表現出來,絕不是面對人與事再去思考問題,那已經來不及了。為什麼要講五蘊調理?想行之間建立間隔?怎麼去修止觀?這都是一些平常訓練自我的方法。為什麼要靜坐?因為人的腦袋瓜一天到晚就是轉個不停,能夠真正靜靜的坐下來,把一切都放到一邊,真正你最需要的時候,就很容易讓自己心平氣和。我現在可以這麼說,過去要求大家比較嚴,自從七十歲以後,我就慢慢放鬆放鬆,放鬆到什麼程度?有人要出去,我會交代他一句話:「不要忘了回家的路」。就是在外面參學也好,自己發展也好,幹什麼也好,真正有了問題,畢竟這是你的家,不要忘了回家的路。現在外面有好幾位,很想回來不好意思回來,為什麼?當初指著山門:「我就是死也不回菩提寺!」自己斷絕了路。

我說一句話:「菩提寺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也不少」,最後倒霉的還是自己。所以有時候,要懂得給自己留後路,也要給別人留後路,尤其不要以自己的習氣、個性去面對人與事,最後的結果人家都討厭你,甚至背後罵你,你都不知道。

所以我在這裡標出來,“謙虛、包容、共識”,這六個字可說就是我們一生的修養;至於“清淨、莊嚴、澹泊”,那是個人在起心動念中間需要去把握的,何況我們的家風!有某些小寺院,跟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也把我們的家風用木板刻起來,掛在他們的廟裡,有信徒偶而發現了,「咦!你們也是老師父的門下啊」?其實他們根本不是,因為有一些知識水準高一點的信徒,看了我們的家風,認識那個寺院,就介紹他們把它刻了掛起來,其實介紹的人是希望他們出家人有這種觀念,所以有人就說:「既然跟我們沒有關係,為什麼要讓人家掛?」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嘛,為什麼不可以!像現在有很多學校,甚至包括校長,他們把我寫的《白雲的話》、《禪的語絲》、《思路》裡的一些句子,用便條紙寫上,擺在辦公桌玻璃板下面,並經常更換。這都是很好的事嘛,至少他拿這些來提醒自己,因為他們並不信佛教,但認為這些勵志的東西對他們有幫助!像最近有一個美國回來的科學家,他很“鐵齒”,什麼都不信,從回來到現在親近我們,一天一天在改變。今天特別寫一封信,說本來要寫五篇文章“談這個世界”,因為他是科學家,這次信上說:「師父我不是妄語喔,不是講了不兌現喔,現在發覺我知道的還是有限,寫出來不一定合乎佛法」,我就鼓勵他說:盡量改變自己!

有很多人,對我有誤解,既不看我寫的東西,也不知道我平常的言論,就只是斷章取義、去挑剔一些什麼來批判,我從來不會難過,因為難過有什麼用?說的比較傲慢一點:「他什麼都不懂」,如果當成一種修行,你沒有問題人家把你當成有問題,難過並不能解決,所以這類事情我一直是隨他去!早期我寫的一些書都是送人,這些書寄到寺院,有些法師們把書拆開,用很粗的簽字筆在書上寫“放屁”,然後再寄回來,那是講什麼呢?我說:「吃素不能成道,吃素是修善,用一份慈悲心去面對眾生」;他就誤會成什麼?認為我反對吃素,可見他本身的知見有問題,你還跟他在乎幹什麼呢!所以我們若不能承受得起一些什麼,那未來的日子怎麼辦?尤其我現在在高雄的行程,從週一到週五幾乎都是排得滿滿的,我在那裡並不只是上班,還要利用時間照顧自己。我不是在講我如何好,人就要去學習,去調理自己,如果只是去依賴,說一句話,「我死了怎麼辦」?所以一些寺院的事情、一些普通的事情,我們在台灣的寺院道場每間都有住持,不要什麼事都到我這邊來,很多事情大家都可以去處理、去化解,只是要處理、化解之前,至少思考一下,這樣處理人家能不能得到好處?有沒有後遺症?是不是真正能化解問題?當然還是看你個人的修養,包括理門的、行門的;所以學佛是學智慧,千萬不要愈學佛愈迷信,愈迷信你就愈不自在,那最後呢,還會說「信佛教沒有好處」!至少你們想想,我從小出家,唸書有還俗的機會,被抓到軍隊也有還俗的機會,為什麼還要回復本來面目?還要吃這碗飯?吃得很歡喜?這都是值得去思考,如果我在佛法上沒有得到好處,早就沒有白雲這個人了!所以不為別人著想,至少要為自己著想,最起碼,當然能為自己著想還會為別人著想,我可以肯定說:「這就是菩薩!」(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