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十二)

十二、一些常見症狀的簡易保健法

感冒
普通感冒(非流行性感冒)的初期症狀包含鼻塞、流鼻水、畏寒、發熱、項背酸痛等風寒表症,由於症狀輕,病程短(約一週左右),有自癒傾向,因此被一般人視為小病。簡易的經絡保健法,包含經絡與穴位兩部份,保健經絡為肺經及膀胱經,保健穴位則建議選取列缺、曲池、合谷、外關、迎香、風池等穴。若在簡易保健後,症狀未緩解,或出現喉嚨腫痛等炎症時,應及時就醫。 
感冒出現風寒表症時,代表衛陽已擋不住風邪與寒邪,且主一身陽氣之膀胱經也沒抵擋住此風寒之氣,故出現畏寒症狀。風性輕揚,寒性收引,故項(後頸部)背、乃至全身會出現酸痛現象。風寒入侵,衛陽會關閉皮表以自保,加上肺經、膀胱經等體內之正氣與風寒邪氣對抗,結果產生了發熱、無汗症狀。風寒外邪入侵肺經,肺開竅於鼻,故導致了鼻塞、流鼻水等症。 
保健之道,要先提振衛氣及陽氣,故推、敲、或按揉肺經,可疏通肺經上的經絡堵塞點,並振奮衛氣。項背部份,由天柱到大杼、肺俞等部位的膀胱經區域(主要在頸椎旁約二個指頭的區域),可用食指及中指的指腹以推的方式由上而下疏通這些區域的膀胱經。“頭項尋列缺”,列缺穴為肺經穴位,可提振衛氣;它又是肺經絡穴,故可調動大腸經氣血來支援;同時它又絡於任脈,故也可調動任脈氣血對治鼻喉等部位,故為感冒保健要穴。實作經驗中,這個穴位的酸痛感需要按揉10秒左右才會顯著出現(它為絡穴之故),可用中等力道持續按揉約2-3分鐘(左右兩手的穴位都按)。曲池、合谷均為大腸經穴位,大腸經為陽明經,具有多氣多血的特性,這二個穴位均善能驅風袪熱,亦為感冒保健要穴。外關穴為三焦經要穴,因它是奇經八脈中陽維脈的絡穴,而陽維脈具有解表功能,故按外關具有緩解風寒表症的功能。鼻塞時聞不到香味,這時可按迎香穴,它可袪鼻風、清鼻熱,緩解鼻塞現象,迎來香味。風邪入侵,易聚集在風池穴,故按揉此穴可驅散風邪。在感冒時按揉這些保健穴位,一般都有顯著的酸、麻、脹、痛感(得氣感,可能為酸脹,也可能為酸痛或痛等),每個穴位各需約2-3分鐘,力道以中度為宜,視得氣程度而定,較得氣者可加點時間。故感冒按摩經絡穴位的時間,約需半小時左右,才能產生較顯著的效果,按摩後要記得多喝點水(喝水不宜用灌的,應像喝茶一樣,慢慢喝,但要多喝),使體內濁氣濁液能順利藉尿液排出體外。每天多休息、適量喝足夠水分外,可早晚各按摩一次,也可考慮其它對治方法,例如煮紅糖薑母茶來喝,或買綜合感冒藥來吃等。若無足夠時間,可在上述穴位中選取較得氣(較有酸麻脹痛的感覺)的穴位來加強按摩。按摩後,若能流點汗是好現象,擦擦汗,喝點水,若覺得風寒諸表症有所緩解,即代表經絡保健有了效果,可視得氣狀況再加以保健。 
感冒解表的穴位很多,包含膀胱經在頭項部的玉枕、天柱、大杼、風門等穴位及督脈的風府、大椎、陶道等,但因為它們在後頸部較不好按,故建議由較好按的外關穴來取代。此外,感冒還有其它症狀,例如頭痛時,可按太陽穴,太陽穴為奇穴,不屬於十四經絡系統(十二經絡加任督二經脈),按此穴可驅頭部風寒,有緩解頭痛的功效。輕微發燒時,可搓大椎穴及陶道穴,它們是去熱要穴,在第七頸椎之下(稍低頭時,後頸部下最突出者為第七頸椎),可用手掌在第七頸椎之下來回搓動。鼻塞較嚴重時,會影響睡眠,除按揉迎香穴外,亦可加按上迎香穴,可快速緩解鼻塞症狀。 
若出現咳嗽、喉嚨腫痛症狀,就應及時就醫;若這二個症狀較為輕微,也可嘗試自我保健,無緩解時,就要趕快看醫生。咽喉部位出現問題,代表外邪已逐漸由表入侵體內,若侵入肺臟,引起肺部疾病,就較為麻煩了,故出現發炎諸症狀,不可掉以輕心。外邪入侵,體內正氣與邪氣對抗,殘存的邪氣較為頑強,自我保健的力道一定要加強。對治咳嗽、初期的喉嚨腫痛,可先選取肺經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等穴按揉,以是否得氣為主要參考標的,尤其孔最穴是肺經郄穴,善於對治急症,得氣時可加強按揉。按揉尺澤到少商這一段穴位後,若不能緩解症狀,就一定要看醫生。咳嗽是較難治的,因為“五臟皆令人咳”,一般有痰時,可加按胃經的豐隆穴(脾胃為生痰之源),它具有良好的袪痰功能。哮喘時,可試按喉嚨下的天突穴、肝經的太沖穴、及肺經的雲門、中府等穴,可緩解引起哮喘的郁積之氣。 
中暑 
在烈日下長時間曝曬會引起體温升高、頭暈、頭痛、全身無力、及至昏迷的中暑症狀,中暑為急症,要緊快送醫急救。但在救護車或醫護人員趕到之前,可視狀況先作必要處置。例如昏迷時,除緊急送醫或撥打119呼叫救護車外,應先掐人中穴(在鼻下溝漕處),使患者清醒過來,然後按揉合谷、曲池等穴,以快速袪熱。 
面對中暑,個人有二次親身經歷。一次是到合歡山,爬合歡北峰,當天烈日當空,但由於高山涼風十分舒服,就躺在地上,對著陽光曬了一些時間,回家後數天,總覺得頭部、臉部熱熱的,當時並不知道已經體溫升高,輕微中暑了。另一位同行者,由他的阿姨幫他刮痧而獲得緩解。另一次同修在菜園工作,當天陽光高照,在烈日下工作了二個多小時,後來在鐵皮屋下高叫頭暈,待我趕到時已昏迷倒地了。於是趕緊扶起同修,急掐人中穴,約十數秒同修即醒來,然後扶到椅子上急按勞宮穴,這時同修用手指向合谷,當時恍然大悟,合谷為清熱穴,也是急救常用穴,於是改按合谷,果然汗流不停,人也舒服不少,接著再按曲池,同樣流出不少熱汗來。交互按這兩個穴位後,人就逐漸恢復正常了。 
中暑主要是暑邪入侵體內,火性炎上,熱邪侵襲部位多半在上半部,故輕微中暑時,刮痧部位在後頸部旁,而袪熱穴位多集中在手部穴位,曲池、合谷為其中的清熱要穴。頭暈時,可按內關、勞宮,其中內關可通心胸之氣,而勞宮可補心氣。若伴隨有嘔吐現象,則可按內關、足三里,內關也可通胸胃之氣,足三里則可對治嘔吐等逆氣現象。總之,中暑除了有點發熱等輕微症狀可先自我保健外,應急速就醫,而就醫或等待醫護車時,可按合谷、曲池等穴以快速袪熱,昏迷時則要掐人中,使患者能早點清醒,以免損及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