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24講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段最容易誤解,會造成經典上明明講以七寶聚集到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王是所有的須彌山王,通常一個小千世界就有一個須彌山王,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須彌山王用七寶堆積起來,拿這個人布施的功德,以這一部《金剛經》來講,把《金剛經》四句偈語受持、讀誦,還能為別人說,這個福德好像都超過那一些?不能用這種方式比,為什麼?一比?「說真的!何必布施?好好讀《金剛經》,甚至把四句偈背下來,跟別人講,這個功德超過那麼大?」就變成比較了。因為這一段經文的真義是;一個是物質的,一個是精神的。前面也談到物質會起變化的,是暫短的;精神的,影響所及它的力量,的確是大於物質,所以特別強調般若波羅蜜。

因為波羅蜜法裡面,般若是所有波羅蜜法少不了的一個方法,叫般若波羅蜜法。這是以智慧來講,因為七寶不管多少、到達什麼程度,也需要有智慧去做,為什麼?物質的布施,前面談過可能造成傷害,自己不知道,為什麼?因為智慧不夠!如果智慧夠當然就知道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不要以為這是分別心,因為善法的目的是講究結果是利益的,還是傷害的?把握這個原則。

如果沒有智慧方法行這些布施,所做的布施不管多少,可能執著於那一份功德,或執著於那一份福德,最後失望!為什麼?「我做那麼多事」,熟悉的就是菩提達摩見梁武帝的事,梁武帝說:「我蓋了那麼多寺院,供養了那麼多的出家人,有沒有功德?」菩提達摩一句話就否定他:「沒!」在梁武帝看來簡直是胡說八道!因為梁武帝沒有讀《金剛經》,還不知道般若波羅蜜。

要瞭解不管做什麼,物質的、精神的都少不了智慧,而且這種智慧不是世俗的,是經釋迦牟尼佛的道理方法,實際去認識瞭解,實際地修養,表現出來能得到饒益。否則,即使用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須彌山王七寶,把它堆得那麼的多、那麼大,還不如般若波羅蜜完成修養的力量大!因為人不管是做善或是惡,最後完成的結果都是一種業,它不是一種道。我們會造惡業、善業,有時候行善可能得到的結果是惡,有時候表面看起來好像不善,結果可能是善,靠什麼?自己要去看要有智慧,去做也要有智慧。

這裡的重點,不是這一部經以及四句偈能夠讀誦、為別人講,就超過了七寶的功德,不是這麼比較,是說凡所有作為都需要智慧。曾介紹過波羅蜜是一種方法,這裡是談智慧的方法,很多人就會提出來,波羅蜜明明翻出來「到彼岸」,怎麼會叫方法?到彼岸要有方法,是什麼方法?智慧的方法,就叫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