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之道第十八集(中)

再進一步看平等的問題,我們只要談到平等就會談眾生平等。譬如飛禽走獸都是動物,人也是動物,我們要用平等心去對待牠們,但那只是一種慈悲心,一種善心而已。佛法談到平等,“平”並不是一樣東西我們給它一個水平或平靜,不是在這種相上面去執著;平的本身一定有一個相反的不平,所以從相上去看,有了認識還不要忘了另一個相對的問題,平等是講相等,但是一般總是把平等做一個整體的說法,以為我跟他一樣,他跟我一樣就是平等,不可能一樣的!譬如說狗跟人,至少可以證明狗的業障非常重,人的業障跟狗來比是不同的,既然業不相同怎麼說平等?如果一定要鑽牛角尖,以抬槓的方式來說,有的太太養寵物狗,對狗比對先生還好;有的先生養狗,太太還不如那隻狗,如果這樣,叫做不平等,其實怎麼能拿人跟狗的關係,去涉及夫妻的關係呢?何況其中還涉及了種種問題,因此眾生平等不是用這種方式去看,談眾生平等是從佛法來看,如果說「狗絕不能跟人相比」,這叫做平等,或者「人絕不是狗」,這叫不平等,其實這跟平等沒有關係,扯不上“平等”兩個字。因為,人與狗的業不同,業不同的話,發生的一切問題,包括生活的方式、生活的範圍,好比衣食住行、甚至於育樂,你能從這上面找出平等嗎?狗能跟你一樣過日子嗎?

再看究竟平等,佛法以什麼方式去看平等,怎麼樣去認識才叫平等?如果談生命,以生命現象而言是平等的,但是生命的價值就不平等,也就是說生命的本體是平等的,生命的作用是不平等的。當然其中還涉及到什麼?於相上面也不平等,僅僅以人為例,譬如有的男人長得很帥,有的很醜,女的也一樣,於相來說是不可能平等的,但是於本體而言,都是人,以相同的生命而言是平等的。如果進一步看,於本體上平等,在作用上是不是平等呢?也不平等!因為作用的產生是依於修養或者具備的知識經驗的內涵,也就是境跟作用是不同的,這是於“平等”第一個必須要建立的概念。

於事物、道理有了概念的認識,再以佛法來講,學佛的人是學佛陀的法,是不是都是平等的?那還要把握:於本體是平等的,因為眾生皆有佛性;但是涉及到學佛的相就有差別了。譬如有的在家學佛,有的出家學佛,還有的在家居士像出家人一樣的學佛,而有的出家可能還不如一個在家的,所以也不可能平等;這就關係到他本身的心念,也就是具備的修養條件,這些修養條件就關係到過去的善根,也就是以前種下的菩提種子以及這一生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等種種關係。從這裡又會引伸到因果關係、因緣法則。佛法捨棄了因果關係,捨棄了因緣法則,這個佛法絕不是一個完整的,很容易產生偏差。所以僅僅說學佛,的確有其平等,但是也有不平等的。所謂的平等就可以發現要談任何一個事物,於本體是相同的、是平等的,但是表現的現象可就不一定是平等,何況本身具備的修養、知識經驗,又涉及到很多因果的問題、因緣的問題,是平等不起來的!好比談業,也不可能平等,但是業報,於本體而言肯定是平等的,可是業報的現象就不可能平等。

譬如同樣出車禍,有的死掉、有的重傷、有的輕傷,那有的只是一點點擦傷,不是同樣在受相同的果報嗎?發生一個車禍,它的業因不相同,所受的果也就不相同,這是我們對平等,從一個觀念上的建立,然後怎麼樣深入的一個概念認識;如果以《圓覺經》的一些提示來說,談平等要以“一如”來說。平等是建立在“一如”上面,不是二三四五上面,就是我剛剛說的,以一個主題、一個事物、一個問題,那才能夠認識什麼叫做平等、不平等,也就是講的是不是圓滿?否則就只以自我意識去看問題,只是一味的要求平等,事實上,平等不了的。我們常說,以人在現象上要平等,假使人應該的高度,男人假使是一百七十公分才叫平等,那也只是相上的看法,有可能平等嗎?如果站一排人,以一個一百七十公分高的站在那裡,其他多出的高度是不是把它砍掉,少的補上去,讓大家都成為一百七十公分?那還能叫做人嗎?是一個活著的人嗎?所以於法談平等,要建立在以一而如法的去說平等,也就是經文上面常說的“平等一如”。

為什麼要加“一如"兩個字?因為平等是建立在一如上面,不是二三四五上,這是關係到本體、現象、作用與意境的不同;從中可以發現:原來平等不只是建立在本體上,其他就可以不管,因為談本體是從眾生皆有佛性來說,這的確是平等的,緣於不只是人有佛性,凡是有情眾生都有佛性,但是佛性能不能顯現?你能說凡是有佛性都能成佛嗎?在概念上可以,因為談本體是可以的,因為有佛性當然可以成佛,但是憑什麼成佛?這個就涉及到修養,就必須要依很多的道理方法去著手,何況又涉及到本身下的功夫不同、根基不同、受的教育的不同,涉及的問題太多了,何況還牽涉到環境,這是談平等。以本體而言是平等,尤其要把握平等是建立在一個問題或者是一個事物上,好比煩惱也只是個概念,至於煩惱什麼?那要在煩惱中去顯現,絕不是「反正就是煩惱,你管我煩惱什麼?」那不叫煩惱,只是自我意識而已。也就是說煩惱一定要說出讓你煩惱的原因,然後從中去認識、了解,這是第二部份談平等的問題。

第三部份是不動,很多人談到不動就認為是“如如不動”,"如如"是什麼意思?你知道不動,但“如如”是說什麼?有些人會把佛典中的文字搬出來,問"如如不動"就會說「八風吹不動」,那是什麼樣子?是沒有五欲,身口意都清淨了嗎?最後談了半天還是說不出如如不動是什麼!其實真正不動的完成是要建立在"如如"上,那第一個如是什麼?第二個如又是什麼?如果用“圓滿成就”來講也可以,如果用另外一些名詞來說,第一個如其實就是如來,也就是佛;因為佛或如來,本來就是一個圓滿完成者,於業、於生死都完全清淨了,一個圓滿成就的果證者就叫如來,就是佛!所以第一個如說是圓滿也可以,說是如來、是佛也可以。但是不要忘了說它是,但是並不肯定就一定是,為什麼?圓滿,怎麼圓滿的?如來,是怎麼成就的?佛,是怎樣完成的?其中還有很多的“怎麼樣”與“為什麼”?

第二個如是成就,成就什麼呢?就說成就道業好了,憑什麼成就道業?為什麼要成就道業?道,也有相對於魔的問題,魔的成就,也是一種成就,不能說道才是一種成就,可見前面談圓滿為什麼可以說是如來、是佛?因為他完成了,不受六道輪迴了,生死業已經盡了,達到圓滿覺悟的一個境界,所得到的一個果證者才是如來,才是佛。可見“圓滿”還是指像如來、像佛一樣;以“成就”來看,必須要把握成就的是什麼?不要說成就的是道業,因為成就的是道就還關係到業,同樣的,以圓滿來講,魔也可以叫做圓滿,所以為什麼要強調如來跟佛?因為關係到魔的問題。譬如講魔、佛就在一念之間,什麼叫做建立在一念之間?就是針對圓滿的內涵與成就的方法,而涉及到圓滿就必須要有成就,先成就才能夠圓滿,成就則必須要有道理、方法,所有的道理方法必須要依於佛陀所說的道理方法,圓滿完成的像如來一樣、像佛一樣,所以講不動是說明其境界。

如果談不動,動不動就圓滿了、成就像如來、佛一樣的不動了,其實裡面的問題還是很多,如果你捨棄了某一些內涵,還是搞不清楚問題,就像一個問題告訴你一個答案,是不是能化解問題?答案裡面是不是還有問題?如果不用這種方式去面對問題,最多能表現的只是世間法而已,何況世間法也有高下、深淺,譬如說算數,一加一等於二,一加一等於幾是一個問題,等於二是一個答案,但是現在也不認為一加一等於二,為什麼?舉例來說,幾加幾等於幾並不是一個定數。譬如一加一,一個男的、一個女的成為夫妻,就是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加在一起成為一個夫妻,它等於幾?等於一也可以,等於二也可以,甚至等於二三四五六七八都可以,為什麼?一個男的、一個女的成為夫妻,在言語上這是一對夫妻,有了一個整體相,如果說一男一女加在一起成為夫妻,可能就會生兒育女,就不只等於幾個了。這須從問題上面去探討,以世間法都可以發現一男一女加在一起,他們是什麼關係?如果一個是父親,一個是女兒,或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兒子,加在一起就不一樣了,如果連問題都不搞清楚就告訴他一個答案,世俗人就是這種看法,一男跟一女加在一起不是一對戀人就是一對夫妻,答案就這樣完成。

佛法不是這麼去看,因為是男的,是什麼樣的男的?他的身份和那個女的身份,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因與緣的法則都可以去探討。這是什麼樣的男的?這個男的跟這個女的有什麼關係?那就可以探討男的是什麼?女的是什麼?這兩者在一起又是什麼?如果說男的是父親,女的是女兒,是父女關係,如果女的是母親,男的是兒子,會說是母子關係,就不是夫妻關係,世俗人的確是如此,一男一女在一起不是戀人就是夫妻,再不然就是外遇,這是世間人的看法。

以這種例子去看不動該怎麼去看?以男而言,他是不動的,以女而言,她是不動的,如果這兩者有了因果關係,涉及到因緣法則的話,就不一樣了。不能說是不動,如果一定要確定它是不動,還要加上"如如",於成就上,這種完成的現象以及結果,或是境界上去著手,等於我剛說的一個男的,你先要搞清楚這個男的是誰?是什麼?你是說哪一個男的?女的也是要搞清楚,尤其說是哪一個女的?從中就可以發現什麼?如果說以自我意識去看一男一女,等於剛剛說的種種問題,如果說一男一女,從如如不動去看,很多問題,都會變成理所當然而沒有問題,這是什麼現象?就是不動的現象。

可能大家一下不能會意,就是我剛提的這個男的身份跟女的身份,他們的因果關係,涉及到彼此因與緣的法則,搞清楚了就沒有問題了,當然就可以肯定結果是如如不動,如果搞不清楚只是以自我意識而言,那也叫做不動,為什麼?一男一女不是愛人,就是所謂的外遇,再不然就是夫妻,那就變成以自我意識而說不動。如果能進一步去認識、去了解,男與女彼此真正的因果關係與因緣法則,當然發現的就不一樣!所以佛法中常說:當你提出一個問題,不要去尋找一個答案,必須要面對問題、認識問題、了解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答案也不需要了,為什麼?它自然就顯現出來了。就好像煩惱與菩提,煩惱是一個問題,你如果不從煩惱中間去搞清楚,去認識為什麼煩惱,了解煩惱是因為有其因果關係、因緣法則,能進一步從這個煩惱的問題上面去著手,把煩惱分析清楚了,把“你所煩惱的是什麼”這個主題都搞清楚了,最後不就知道了什麼、明白了什麼、覺悟到什麼了嗎?那個“什麼”就是菩提,要菩提顯現了,你的煩惱才能化解;如果菩提沒有顯現出來,你只是感受到什麼、體會到什麼、或者理解到什麼,那並不叫菩提,最多只是一個知識經驗而已。

所以談不動,千萬不要說不動就是 “如如不動”,好像“八風吹不動”,大家也知道,八風吹不動,最後不是還有一個笑話?所以,不是用一些名相、或一些言語就這麼去看問題的,這部份的經文,整個的主題就是談清淨、平等、不動。